分享

塔城人的故事——王雪莉

 無情360 2015-08-26

王雪莉


团结友爱模范


王雪莉,1974年出生,是博孜达克农场一名性格开朗、身材高挑的漂亮汉族姑娘,于1995年嫁到了拜格托别村一个普通回族家庭。她用20个春夏秋冬,诠释了民族团结一家亲新的内涵。

不分民族,做到爱家、孝亲、尽责

20年前,王雪莉不顾世俗的阻力、家庭的反对,与回族小伙子马福海毅然决然的走进了婚姻殿堂,成为名符其实的民汉联姻家庭。20年来一家人生活的幸福和睦,王雪莉的婆婆逢人就夸这个汉族儿媳,王雪莉也总是会心地一笑,说:“我们就是一家人,没有感觉有任何的族别不同。”自从走进这个村,走进这个家,王雪莉用她的善良、聪颖和吃苦耐劳的韧劲尽到一名妻子、儿媳和母亲的责任。

王雪莉说,刚刚嫁到这个家时的情况与现在是截然不同的。由于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的不同,公婆、兄弟姐妹、妯娌一大家子对她这个刚入门的汉族儿媳总不太信任,认为一个汉族姑娘嫁给回族,能遵守他们的礼教吗?入乡随俗,嫁入回民家庭就要遵守回民的礼教,王雪莉始终恪守着这一原则。相处的久了,聪明能干、性格爽朗的王雪莉赢得了一家人的喜欢。

结婚后,她就一直和公公、婆婆生活在一起,二老均已年过半百,体弱多病,王雪莉像照料自己的父母一样照顾着年迈的公公、婆婆。记得婆婆有一次生病做手术,为了不让在外开车挣钱的丈夫分心,婆婆住院治疗期间,照顾老人的重担全部落在了她一个人身上,她在婆婆的病榻前守候了整整四天四夜,喂饭、擦澡、按摩,成了婆婆的特护,直到婆婆康复出院。

平日里她既要带两个年幼的孩子,还要侍奉老人,20年来,从没叫过一声苦,也没说过一声累,在她心中,丈夫的母亲就是她的母亲,照顾公婆就是她的责任。回族婆婆也被这个孝顺的汉族儿媳所深深感动,给予了儿媳尤如生母般的疼爱。

夫妻同心,共唱民族团结歌

王雪莉虽然入教随俗,但是接受过良好教育、性格好强倔强。她不赞同回族妇女只能主内的传统习惯,作为新时代女性,她认为在经营家庭上没有民汉的区分,为使丈夫的农机技术有用武之地,在王雪莉的鼓励下,丈夫贷款购置了大型农机具发展生产,没过几年成为了村里数一数二的富裕户。

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后的王雪莉并没有停滞不前,她一直鼓励丈夫学习先进文化知识,要求上进的丈夫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村里积极发挥着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帮助村里的回族村民尽快勤劳致富,她还自掏腰包订阅购买了大量的农业科技书籍与大家一起学习,积极向村民们推广传授科技种田知识,被村民们亲切的称为“种地能人”,“农技技术员”。

和谐邻里,共筑民族团结新风尚

村里的汉族老人王凤香,早年丈夫去世,无儿无女的老人一直自己居住。王雪莉了解到老人的情况后,每逢中秋、春节等节日,她总是叫老人到家里过节,给老人做顿好吃的,陪老人聊聊天,排遣老人内心的孤寂。

可是时间一长,老人就劝王雪莉不要来家里了,王雪莉很不解,问其原因,老人说:“怕村里的人说道,说你照顾一个汉族老太太,不守礼教,别影响到你的回族家庭。”王雪莉听后哈哈大笑说:“你这都是老思想了,我的婆婆和家人都理解我,我平日里照顾你,家人从来没有反对,咱们村里这么多年了,不都是民汉一家亲嘛,我很幸福能有一个回族婆婆和你这个汉族大娘。”如今的王风香老人就是王雪莉家的编外成员,一家人相互走动生活的其乐融融。

在王雪莉的带领下,不少回族妇女改变了以往守旧的思想,想方设法勤劳致富,村上回族妇女开商店、饭馆的比比皆是。王雪莉在村里除了热心肠、乐于助人外,还喜欢唱歌和跳舞,住村工作组为丰富村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每天举办“花儿”广场舞,但是来参与的回族妇女很少,王雪莉知道情况后,主动请缨负责组织回族妇女来文化室学跳广场舞,她走家串户动员回族妇女积极参加活动,在她的不懈努力和带动下,一些性格开朗、文化程度较高的回族妇女都纷纷加入到了广场舞的队伍中来,晚上广场舞成了村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王雪莉将民族团结融入到自己的家庭中,传播到亲朋邻里中,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民族团结一家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