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北大学

 大学梦2016 2015-08-26

西北大学

主管部门:教育部 陕西省

学校类型:综合类

学校性质:211大学

学校地址:西安市太白北路229号(北校区)

官方网址:www./

招生简章:zsb./

学校简介

西北大学(www.)建国初期,西北大学为中央教育部直属的综合大学,1958年归属陕西省主管,1978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现为国家“211工程”大学、国家“一省一校计划”重点支持建设院校,教育部和陕西省共建高校。

学校现有太白校区、桃园校区、长安校区三个校区,总占地面积2360余亩。现有21个院(系)和研究生院,75个本科专业,1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 个目录内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39个硕士授权一级学科、8个目录内硕士授权二级学科,16个专业学位授权点。拥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涵盖5个二级学科)、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各1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5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人才培养基地7个并设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现有教职工2400余人,其中中科院院士3人,“长江学者”特聘(讲座)教授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教育部创新团队4 个,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国家级和省级有突出贡献专家42人,全日制在校学生26000余人,其中研究生6000余人,外国留学生 700余人。

办学历史

1902—1914年

西北大学肇始于1902年的陕西大学堂,由清末光绪皇帝御笔朱批设立。1912年3月,成立了以张凤翙为会长的西北大学创设会,并推原陕西法政学堂校长钱鸿钧为校长,积极筹建西北大学。

西北大学最初定名为“关中大学”,1912年10月改今名。其前身为创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的关中大学堂,以及陕西法政学堂、陕西农业学堂、陕西实业学堂、三秦公学等校。其中关中大学堂(1905年改为陕西高等西北大学)位于咸阳、长安两县考院旧址(今西安市东厅门),是为今天西北大学的历史源头;陕西法政学堂(清光绪三十三年成立,位于今西安市老关庙什字万寿宫),是由陕西巡抚曹鸿勋在原课吏馆的基础上,根据北洋法政学堂成规创办的,为民国前培养官吏及法、商人才的专门西北大学,它以后直接成为西北大学早期校舍所在地及专业设置和师资构成的根基;而农业学堂的校址则成为今天西北大西北大学舍的永久基础。这一时期的西北大学设有大学部、大学预科及文科、法律科、商科、边务科、农科等专门部,于1912年春开学。到1913年时,在校学生总数达到1484人(不含从法政学堂转来的甲班毕业生、蚕桑科简易班学生和附中学生)。在1912至1915年间,还向日本送出两批留学生。教师组成除有数名前清举人外,多系留日归国学生。西北大学还设有出版部,创办了学术刊物——《学丛》。

正当西北大学初具规模、诸事渐入正轨之时,陕西政局急剧变化。1914年6月,袁世凯以扬威将军衔将张凤翙调入北京,遣其亲信陆建章率兵入陕,夺取了陕西都督兼西北大学创设会会长张凤翙的职位。当年冬,陆建章派兵将西北大西北大学长钱鸿钧逮捕入狱,派关中道尹宋焕彩接任校长。西北大学随之日渐衰落,到1915年春季开学时,仅有学生百余人,于开学不久即被陆建章宣布撤销,改为公立陕西法政专门西北大学(今西安市第二十中西北大学址)。之所以改为以法政为主的西北大学,其关键是法政为西北大学的学科主干,实际上是保留了西北大学的根基和血脉。而其校政主持者,亦为与西北大学密切相关者。

1915—1923年

从1915年到1923年底,其四任校长中:第一任校长周镛(石生)为原陕西高等学堂监督;第三任校长郗朝俊为原西北大学创设会委员、农科学长,原高等学堂留日法学学士,1946年8月起复任西北大学法律系教授,主讲宪法;第四任校长蔡江澄(屏藩)于1923年长校不久,即被任命为国立西北大学重建筹备主任、交际主任兼法科专门部(后改法学系)主任、教授评议会成员等。陕西法政专门西北大学不仅保留了西北大学的学科主脉,而且也保留了其优良的革命传统。

1923年,陕西省省长、军阀刘镇华顺应时势,重建西北大学。傅铜、李仪祉相继任校长。在西安讲学的康有为为西北大学书写了校牌。校址选在1912年创建时的原址——陕西法政专门西北大学(今西安市二十中学),又将市内东大街省教育厅(原陕西日报社旧址)增为预科新校舍。1923年,在曹锟贿选总统的前夕,西北大学经北洋军政府正式批准立案。之后,又将陕西法政专门西北大学、陕西水利工程专门西北大学、渭北水利局附设之水利道路工程专门西北大学及甲种商业西北大学等并入。

1924—1936年

1924年3月正式开学。全校设四院:文学院(中国文学系、外国文学系);社会科学院(史学系、哲学系、教育学系、法学系);自然科学院(数理化学系、生物学系);应用科学院(农学系、林学系、工学系)。以后,按师资、生源情况又设法科专门部、工科专门部、国学专修科和蒙藏文专修科。著名语言学家罗常培(建国后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著名水利学家李仪祉、五四时期以著名长篇抒情诗《婉容词》而蜚声诗坛的吴芳吉、著名文学家胡小石等均被聘为教授,到校执教。最为轰动的是1924年暑假,邀请鲁迅等名流前来西北大学讲学。应邀前来的还有爱因斯坦的中国学生、北京大学前理学院院长夏元王栗,北平师范大学教授王桐龄、林砺儒,南开大学教授蒋廷黻、陈定漠,东南大学教授陈钟凡、刘文海等。这无疑为闭塞的西北,投下一束文化之光。

1927年1月,国民联军解围入城后,以总司令部名义命令:“以该校(西北大学)所有一切校产经费改办中山学院”。这次收束西北大学和改办中山学院的筹备委员会由王凤仪、李寿亭、赵葆华、刘含初和李子洲5人组成。其中王凤仪为西安被围期间李仪祉离陕后西北大学的代理校长(1925年冬~1927年1月18日)。中山学院筹建时对西北大学低年级学生的去留容纳、高年级学生的函送府考录用或插班,以及旧欠西北大学教职员工工资和外债等均做了妥善处理,方于1927年3月10日正式成立,表明了新的延续性。不少学生继续在该校学习,也有不少进步教师继续留任。由于中山学院系国民联军司令部与共产党合办,故当时在西安中山军事西北大学任教的邓小平等人也常到中山学院兼课。

1937—1948年

1937年,中华民族面临新的危机,芦沟桥事变爆发,大片土地沦于日寇铁蹄之下,平津地区的一些著名高校遭到空前的浩劫,遂有在长沙和西安设立西南和西北两个临时大学之举。1937年9月10日,以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为基干组成国立西安临时大学。教育部长王世杰任主席,聘任李书华(未到任)、徐诵明、李蒸、李书田、童冠贤、陈剑、周伯敏、臧启芳、辛树帜为筹备委员。随后,又指定北平大西北大学长徐诵明、北平师范大西北大学长李蒸、北洋工学院院长李书田和教育部特派员陈剑四人为筹备委员会常务委员,商决校务。西北大学下设文理、法商、教育、工、农、医6大学院,24个系。临大一开始就遇到极大困难,经多方努力,全校才在西安市城隍庙后街4号、小南门外抗战内迁来的东北大学(今西北大西北大学址)和北大街通济坊三地栖身。经过2个多月的筹备,于1937年11月1日正式开学,是为西北大学重建之始。据1938年2月10日统计,在校学生人数总计为1472人。黎锦熙、曹靖华、许寿裳、赵进义、傅种孙、张贻惠、张贻侗、刘拓、岳吉力恒、金树章、黄国璋、黄觉非、章友江、沈志远、季陶达、寸树声、马师儒、袁敦礼、董守义、虞宏正、李仪祉、张伯声、潘承孝、萧连波、李仙舟、吴祥凤等著名教授被聘到校任教。

1937年底,日寇逼近潼关,飞机亦频频轰炸西安。教育部遂令西安临大迁往陕南。1938年3月16日正式迁离西安。师生们步行250多公里,过渭河,越秦岭,渡柴关,历时半个多月,到达汉中。全校被分别安置在3县6个地方,校本部设在城固县城。1938年4月3日,教育部根据国民政府行政院第350次会议通过之《平津沪地区专科以上西北大学整理方案》,令西安临时大学改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全校设有文理学院、法商学院、教育学院、农学院、工学院、医学院6个学院,23个系。1938年7月,奉教育部令,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工学院和东北大学工学院(今天的东北大学)、焦作工学院(今天的中国矿业大学和河南理工大学)合并,独立为国立西北工学院(1938.7-1950.12)(又名西北联合大学工学院)农学院与西北农林专科西北大学合组为国立西北农学院,教育学院改称师范学院。

1939年8月8日,教育部又令改国立西北联合大学为国立西北大学,并指定西安为永久校址。同时,原师范学院和医学院亦独立设置,分别改为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和国立西北医学院。西北大学将原文理学院分为文、理两院,连同法商学院共3院。下设有中国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历史学、法律学、政治学、经济学、商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地理学等12个系。 1939年9月,国立西北大学正式开学。行政体制改西北联大的校务委员制为校长负责制。在城固时期先后由胡庶华、陈石珍、赖琏、杨宙康、刘季洪出任校长。这一时期新聘任的著名教授有赵学海、刘鸿渐、姜琦、杜光埙、高文源、卢峻、于赓虞、曹国卿、杜元载、萧一山、汪奠基、罗章龙、黄文弼、周传儒等。1945年9月,英国著名科学史家、中英科学合作馆馆长李约瑟第一次访问西北大学,作了题为《科学与民主主义》的学术报告,并向图书馆赠送了数百册英文书刊。1941年底,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于右任到校作了有关书法的学术演讲。

1944年10月,岳吉力恒教授在校主持了中国物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西北分会的学术讨论会。西北大学还相继创办了《国立西北大西北大学刊》、《西大学报》、《西北学术》等10余种学术期刊,反映了这一时期西北大学学术的繁荣景象。

1949—抗日战争胜利以后,西北大学随即于1945年8月开始筹备迁回西安。9月20日,教育部明令,将东北大学西安校址(早期西北大学农科原址),准拨西北大学使用。 1946年夏,西北大学全部迁回西安。1946年5月,教育部令将原国立西北医学院汉中部分,自1946年度起并入西北大学,改称西北大学医学院。此时全校共有4院15个系。理学院之地质地理系,于1947年初经教育部批准,分为地质、地理两系。迁回西安后,先后由刘季洪、马师儒、杨钟健、岳吉力恒等出任校长或代校长。这一时期,新聘教授、副教授71人,其中有张西堂、傅庚生、王子云、侯宗濂等教授来校执教。西北大学的学术活动尤为活跃,仅1947至1948年,正式安排的大型学术演讲就有30余次。裴文中、屈武、郑伯奇、吴雨僧、陈梦家等著名人士先后到校进行学术交流。

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西北大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1949年7月,陕西师范专科西北大学、陕西商业专科西北大学、陕西省立医学专科西北大学并入西北大学;1950年3月,南郑师专分校并入西北大学;1950年4月原并入西北大学的医学院独立为西北医学院(即今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1952至1953年,全国进行大规模院系调整时,将英语系二、三年级并入北京大学,一年级与俄语组教师并入西北俄文专科西北大学(后发展为今西安外国语大学),原兰州大学经济、银行会计系并入西北大学,连同原西北大学财经学院调整为经济、企业管理、会计、统计4系;1952年11月,少数民族系迁往兰州,并入西北民族学院。1953年师范学院独立为西安师范学院(后发展为今陕西师范大学);1954年成立法律系,1958年法律系分立,与西北政法干校合并,成为西北政法学院;1960年经济系与他校合组为西北财经学院(今陕西财经学院);1972年陕西工业大学撤销,该校化工系并入西北大学。

1959年以前,西北大学为高教部直属的14所综合大学之一。1959年,根据中央统一部署,将西北大学改归省属。1949至1997年间,先后由岳劼恒(代)、侯外庐、刘端棻、苏贯之、郭琦、巩重起、张岂之、郝克刚、陈宗兴、王忠民执掌校政。

1992年12月,陕西省政府决定“将西北大学作为重点建设院校,积极争取第一批进入国家‘211工程’”。 1993年6月,陕西省政府决定投资3亿元,重点建设西北大学,并批准了《西北大学“211工程”重点建设规划》,同时决定将西北大学“211工程”建设项目列入陕西省中长期发展规划。1996年10月4日至6日,顺利通过了“211工程”部门预审。1997年6月4日,又顺利通过了“211工程”立项专家论证。

师资力量

截至2013年,西北大学有教职工2430人,其中专任教师1335人,教授353人,副教授392人,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55.8%;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1121人,占教师总数的84%,其中,博士656人,占教师总数的49.1%,硕士465人,占教师总数的34.9%。

西北大学有中科院院士3人,双聘院士(教授)10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讲座)教授4人,国家“千人计划”人选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9人,国家级、省级有突出贡献专家4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4人,教育部霍英东奖励基金 16人,教育部创新团队5个,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省级教学名师20人,省级教学团队13个,陕西省“三秦学者”岗位4个,陕西省“三五人才工程”人选 25人,陕西省“百人计划”人选30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劳动模范1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17人。有5个国家级教学团队。

院系设置

截至2014年5月14日,西大有22个院(系)和研究生院,开设83个本科专业。
西北大学院系设置
序号 学院 序号 学院
1
西北大学文学院
2
西北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3
西北大学历史学院
4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
5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6
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7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含国际商学院)
8
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9
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10
西北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
11
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12
西北大学化工学院
13
西北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
14
西北大学体育教研部
15
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16
西北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17
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18
西北大学职业技术学院
19
西北大学艺术学院
20
西北大学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21
西北大学数学系
22
西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23
西北大学物理学系
24 西北大学中亚学院

学科建设

截至2013年,西北大学有1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个目录内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07个博士点,39个硕士授权一级学科、8个目录内硕士授权二级学科、189个硕士点,16个专业学位授权点。拥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涵盖5个二级学科)、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国家级重点学科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地质学(含5个二级学科)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1、政治经济学 2、专门史 3、植物学 4、矿产普查与勘探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科学技术史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历史学
理论经济学
物理学
地质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生物学
应用经济学
中国语言文学
化学工程与技术
地理学
工商管理
化学 科学技术史 数学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理论经济学 应用经济学 中国语言文学 考古学
中国史 世界史 数学 物理学
化学 地质学 生物学 科学技术史
生态学 统计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化学工程与技术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软件工程 中药学
  
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自然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 企业管理 旅游管理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哲学 理论经济学 应用经济学 法学 政治学
社会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 中国语言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 新闻传播学
考古学 中国史 世界史 数学 物理学
化学 地理学 地质学 生物学 科学技术史
生态学 统计学 光学工程 电子科学与技术 信息与通信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化学工程与技术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环境科学与工程 城乡规划学
软件工程 中药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工商管理 公共管理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艺术学理论 戏剧与影视学 美术学
  
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应用心理学 固体地球物理学
材料物理与化学 化工过程机械 油气田开发工程 食品科学

教学建设

截至2013年西北大学有1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39门陕西省精品课程,19个陕西省名牌专业,8个省级特色专业,还有7个专业被教育部确定为特色专业建设点。有4个实验室成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多部教材被列入面向21世纪教材、国家“九五”和“十五”规划教材和全国研究生教学用书,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4项。2004年,西北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被教育部评估为优秀。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人才培养基地7个,并设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国家级特色专业:地质学、化学、经济学、资源勘查工程、历史学、物理学、中药学、汉语言文学、考古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光信息科学与技术、过程装备与控制、行政管理

国家级精品课程

课程名称
获批年度
构造地质学
2003
计算机基础
2003
中国传统文化
2003
鄂尔多斯盆地-秦岭造山带野外地质教学
2004
中级无机化学
2004
科技考古学概论
2005
政治经济学
2006
数据结构
2006
岩浆岩岩石学
2006
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
2007
史前考古学
2007
西方经济学
2008
植物学
200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
2009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2010
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
2012
中国传统文化
2012
政治经济学
2012
中级无机化学
2012
史前考古学
2012
数据结构
2012
构造地质学
2012
西方经济学
2012
计算机基础
2012
植物学
2012
科技考古学概论
20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
2012
省级精品课程
课程名称
获批年度
中国通史
2003
构造地质学
2003
中国传统文化
2003
政治经济学
2003
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
2003
广告学
2003
鄂尔多斯盆地-秦岭造山带野外地质教学
2003
地理信息系统
2004
中级无机化学
2004
史前考古学
2004
科技考古学概论
2004
中国古代文学史
2004
数据结构
2004
计算机网络
2004
人文地理学
2004
科学史
2004
动物生物学
2004
综合英语
2004
植物学
2005
数学建模
2005
商法学
2005
行政管理学
2005
区域分析与规划
2005
有机化学
2005
大学英语
2006
化工原理
2006
西方经济学
2006
岩浆岩岩石学
2006
周秦汉唐文明史
2006
财务管理
2007
离散数学
2007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2007
微生物学
2007
文学概论
2007
古生物学
2008
基础物理实验
2008
国际金融学 2008
古代汉语 200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 2009
综合化学实验 2009
测量学 2009
新闻编辑—理论与实务 2009
中国历史文选 2009
组织行为学 2010
地球生物学 2010
常微分方程 2010
电影作品读解 2010
基础化学实验 2010
动物生理学 2011
半导体物理学 2011
大学语文 2011
金融法 2011
管理运筹学 2011
波谱原理及应用 2011
计算机基础与C语言程序设计 2012
矿物学 2012
汉唐考古学 2012
传感器原理与应用 2012
民法学
2012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地质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即基地班)

经济学基地班

历史学基地班

物理学基地班

化学基地班

地质学基地班

生物科学基地班

生物技术(生命科学与技术)基地班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理论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历史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科研机构

截至2013年,学校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各1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6个。

重点科研基地

序号
基地类别
基地名称
负责人
成立时间
01
国家重点实验室
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孙勇
2005年
02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微检测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陈超
2002年
03
全国普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心
韦苇
2000年
04
省部共建教育部
  重点实验室
西部资源生物与现代生物技术省部共建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赵桂仿
2005年
05
省部共建教育部
  重点实验室
合成与天然功能分子化学省部共建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王尧宇
2007年
06
陕西省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
贾敬芬
1995年
07
陕西省大陆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孙勇
1995年
08
陕西省光电子技术重点实验室
侯洵
1995年
09
陕西省现代分离科学重点实验室
耿信笃
1995年
10
陕西省电分析化学重点实验室
高鸿
1998年
11
陕西省物理无机化学重点实验室
王尧宇
2000年
12
陕西省生物医药重点实验室
孙文基
2000年
13
陕西省工程技术
  研究中心
陕西省资源化工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李稳宏
2002年
14
陕西省软件工程研究中心
周明全
1998年
15
陕西省中药与天然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孙文基
2004年
16
陕西省微检测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陈超
2007年
17
陕西省全固态激光及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白晋涛
2007年
18
陕西省生物材料与发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范代娣
2007年
19
陕西省高校哲学社会
  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
王铁铮
2005年
20
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
张岂之
2005年
21
西北大学市场经济与企业制度研究中心
白永秀
2005年
22
西北大学文化遗址保护与考古学研究中心
王建新
2005年
23
汉唐文化与陕西文学发展研究中心
李浩
2009年
24
  
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
  

  

专业设置

【哲学类】

  • 哲学

【经济学类】

  • 经济学
  • 金融数学

【法学类】

  • 法学

【社会学类】

  • 社会工作

【政法学类】

  • 思想政治教育
  • 国际政治

【中国语言文学类】

  • 对外汉语
  • 汉语言文学
  •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

【外国语言文学类】

  • 日语
  • 英语

【新闻学类】

  • 广告学
  • 新闻学
  • 网络与新媒体

【艺术类】

  • 动画专业
  •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 艺术设计
  • 美术学

【历史学类】

  • 历史学
  • 考古学
  • 文物保护技术专业
  • 世界史

【数学类】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数学与应用数学

【物理科学类】

  • 物理学
  • 应用物理学

【化学类】

  • 化学
  • 应用化学
  • 化学生物学专业

【地质学类】

  • 地质学

【电子信息类】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
  •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 通信工程专业
  •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环境科学类】

  • 环境科学

【矿业类】

  • 勘察技术与工程专业
  • 资源勘察工程专业

【材料类】

  • 材料物理专业
  • 材料化学专业

【土建类】

  • 城市规划专业

【化学与制药类】

  •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 制药工程专业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

  •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

【生物工程类】

  • 生物工程

【中药类】

  • 中药学专业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 管理科学专业

【公共管理类】

  • 行政管理专业
  •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 公共事业管理

【图书档案学类】

  • 图书馆学专业
  • 档案学专业

【工商管理类】

  • 工商管理
  • 会计学
  •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生物科学类】

  • 生物科学
  • 生物技术
  • 生命科学与技术基地班

【地理科学类】

  • 地理信息系统
  •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 地球化学

【环境科学工程类】

  • 环境工程

【金融学类】

  • 保险学
  • 金融学
  • 金融工程

【财政学类】

  • 财政学

【经济与贸易类】

  • 国际经济与贸易

【旅游管理类】

  • 旅游管理专业

【计算机类】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 软件工程专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