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文物典藏之瓷器篇(宋、辽金)4

 芝润斋 2015-08-26
黑釉剔花小口瓶 金
高24厘米 口径4.3厘米 足径11.5厘米
瓶小口,圆腹,假圈足。胎体较轻,通体施黑釉,底素胎,釉面漆黑光亮。自肩至腹部剔刻纹饰两层,上层刻菊瓣纹一周,下层为四组开光装饰,开光内各剔刻出折枝花叶,纹饰自然,是黑釉剔花品种中较好的一件。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瓷器篇(宋、辽金)
黑釉褐彩瓶 金
高22.7厘米 口径3.5厘米 足径13.5厘米
小口,溜肩,鼓腹,腹以下渐收,底内凹,通体施黑釉,上绘有褐彩花纹,底无釉。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瓷器篇(宋、辽金)
白地黑花虎枕 金
长35.6厘米 宽14厘米 高10.7厘米
枕呈卧虎形,头右向,虎身模仿虎皮纹,呈黄地黑色条纹,虎背为腰圆形枕面,白地黑彩绘残荷两枝,芦苇一茎,点以水草游鸭,天空飞雁,草草几笔把秋天的景致展现无遗。传世的同类枕中,还有绘竹雀,花鸟,折枝牡丹,折枝花草,菱形开光朵花,开光孔雀纹等,大多虎身为黄地黑色条纹,亦有白地黑色条纹的,还有的虎背无腰圆形枕面,也是以虎背为枕面的。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瓷器篇(宋、辽金)
磁州窑白釉划花大碗 金
高8.5厘米 口径24厘米 足径6.8厘米
碗敞口,口以下渐内收,圈足。灰白胎,釉下施白色化妆土,里心纹饰为划花荷花,荷叶纹各一枝,花纹以外为篦划纹,衬托出白色花纹,里心有五个长方形支烧痕,为金代磁州窑较为典型的器物。宋金时期磁州窑装饰品种多样,除白地黑花为典型的代表性品种以外,白釉划花品种亦为该窑的主要装饰之一,器物有碗,枕,缸等。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瓷器篇(宋、辽金)
三彩划花长方枕 宋
高11.8厘米 面33.5×15.5厘米
枕呈长方形,枕上半部施绿釉,侧正方偏右有一圆形通气孔,枕下部至底为素胎,枕面边饰为三道线纹边框,里面纹饰三组。中间一组为三彩人物纹,刻划人物两个,一人身着深黄色衣,手持鱼篓,另一人着绿衣,扛杆,似往垂钓,设绿色为地,浅黄色为天,并飘有深黄色浮云。两侧纹饰与中心纹饰用竖线隔开,里饰黄地开光折枝花各一枝。设色为白花绿叶,开光外为褐黄地。整个纹饰设色淡雅。仍以绿色为基调,体现了宋三彩的着色特点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瓷器篇(宋、辽金)
三彩黑地枕 宋
高9.9厘米 面35×14.8厘米 底35×14.8厘米
枕呈梯形,圆角。枕面边饰为剔花回纹,中心开光黑地,主题纹饰为一对鸳鸯在水中嬉戏,辅以荷花,荷叶各一枝,鸳鸯,荷花为黄色,荷叶,水波纹为绿色,衬于黑色地子上,色调对比强烈,主题纹饰醒目,枕侧为印花锦纹,正背面有一通气孔,枕面与底略出边,类似造型及色彩的枕,传世器物中还有婴戏,花鸟,荷花,荷叶,虎纹等题材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瓷器篇(宋、辽金)

黄釉狮形枕 宋
高8厘米 底23×11厘米
枕为卧狮形,底有座,通体施黄釉,狮爪前伏,双目圆睁,鬃毛卷曲,背上装圆形饰件,狮尾上卷,刻画一凶猛的动物于静态之中,生动传神,宋代以狮的形象装饰瓷枕比较常见,装饰方法多样,从釉色来看,有黄釉,绿釉,黑釉等,从造型上看有以卧狮为枕,背为枕面,有以双狮,人狮,单狮等为枕,枕面以腰圆形为多,从表现方法上看,有绘画,剔花,浮雕等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瓷器篇(宋、辽金)
登封窑珍珠地划花六管瓶 宋
高22.9厘米 管径2厘米 足径9厘米
瓶口下折,饰花边,上设六孔,肩设六管。圈足微外撇,通体施白釉。至圈足处。肩部每管周围饰条状绿彩。腹部饰两层珍珠地划花装饰;上层为四瓣花纹,下层为卷枝纹。珍珠排列整齐细密。宋代珍珠地划花装饰在北方比较盛行,以枕较多,瓶仅见橄榄式虎纹瓶。人物瓶。六管瓶目前仅见两件。除此件以外,还有珍珠地划叶纹瓶,制作较粗。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瓷器篇(宋、辽金)
禹县扒村窑白地黑花盆 宋
高11厘米 口径52.1厘米 足径29.5厘米
盆沿面宽而平,与平坦的盆底相适应,盆共绘五组纹饰,盆沿绘盛开的十二朵花。缠枝叶有松针一般;盆内壁绘十一片肥硕的莲花。盆里绘纹饰三组,外圈为四组卷枝纹,中间三朵盛开的莲花,每花间隔一荷叶,并绘水波及浮萍地,中心画一朵与盆沿相似的团花,此盆是扒村窑不可多得的精致作品。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瓷器篇(宋、辽金)
当阳峪窑剔花罐 宋
高34.4厘米 口径16.5厘米 底径12.5厘米
罐口微敛,圆唇,肩腹微鼓,腹体较长,灰褐胎,施白色化妆土,装饰采用剔花,器开口至腹部共剔纹饰五层,依次为满划花叶,连续回纹,二方连续的缠枝牡丹,回纹及花叶纹。制作方法是沿花纹边线剔除其周围的地子。然后罩以白釉,此罐色彩鲜明,对比强烈,纹饰繁缛生动。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瓷器篇(宋、辽金)
临汝窑印花小碗 宋
高4.5厘米 口径15厘米 足径3.5厘米
碗撇口,口以下束收,圈足。内壁印菊瓣纹,碗心印一团菊。青釉。足边挂酱釉。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瓷器篇(宋、辽金)

耀州窑月白釉洗 金
高6.2厘米 口径18.5厘米 足径5.1厘米
口微敛,宽唇口,浅腹,卧足,器物内,外素面无纹饰,釉如月白色,恬静,温润,月白釉瓷是金代耀州窑大量烧制的新品种,其釉层较一般青瓷釉厚1-2毫米,釉色白中略闪青,为一种浊釉,极富玉石效果。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瓷器篇(宋、辽金)
耀州窑灯盘 金
长12厘米 宽9.8厘米 高12.3厘米
一张阔卷毛狮子,背部驮起一灯盘,盘里刻莲花一朵,狮子足踏底盘,底盘素胎无釉,盘底不平,有许多刀刻划痕,胎体厚重,青黄色釉,釉面有开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瓷器篇(宋、辽金)

耀州窑加金观音 金
高15.8厘米 底径8.8厘米
观音发髻高盘,正中有阿弥陀佛像,头披长巾,眉间有一智慧眼,胸前佩挂长命锁,右手垂放于右膝上,左手抱持一婴儿,赤足危坐。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瓷器篇(宋、辽金)
耀州窑青釉人形执壶 宋
高29厘米
壶体为一束冠男子,着长襟,双腿直立,微露双足。人躯体中空,头有孔为壶口,背附背带为执柄,双手与前作捧方口壶流状,人物面部表情庄重,肃穆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瓷器篇(宋、辽金)
耀州窑药玉像 宋
高45厘米 底径10.5厘米
人物肥胖,面部丰满,神态安详,左手托瓶,右手抚胸,头顶一蝶式发髻,颈部结蝶式长带,身披树叶长衣,腰部系带,下承以圆托,宽圈足。胎体厚重,釉色青黄,底不施釉,据说此享年雕塑的是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由于他精通药理,能医百病,因而民间称他为药王。此尊雕像造型别致,构思奇巧,药王身披树叶长衣,更突出了其“百草之王”的特征。耀州窑烧制的瓷器多以瓶,碗等生活用具为大宗,烧造这样大的人物雕塑品,且人物神态,衣着刻画得如此惟妙惟肖则非常稀少,因而这件雕塑品无论在研究价值上或艺术价值上都十分珍贵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瓷器篇(宋、辽金)

紫定盏托 宋
高7厘米、口径6.3厘米、足径5厘米
盏托为宋代较为流行的器型之一。与当时盛行的饮茶风尚有关。造型各不相同。宋代北方瓷窑普遍烧制酱釉。其中以河北定窑,河南修武窑,陕西耀州窑等烧器型规整,釉质莹润。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瓷器篇(宋、辽金)
定窑印花盘 宋
高4.7厘米、口径23厘米、足径10.8厘米
清宫旧藏
盘侈口,圆唇,浅腹微曲,平底,胎体较薄,胎质洁白细腻,器物里面模印云龙纹,盘内壁印细密连续的云纹,盘心的平面上印腾跃于云中的神龙,龙头上扬,追逐火球,形象生动传神。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瓷器篇(宋、辽金)
定窑印花大盘 宋
高5.4厘米、口径30.4厘米、足径12.6厘米
清宫旧藏
盘式较大,盘心坦平。镶铜口,覆烧,里口饰双弦纹,盘里以回纹将纹饰分为两部分,里心为莲花,莲叶纹各五,外饰缠枝牡丹两周,两层牡丹上下相错,排列有致,盘外有旋痕,釉有泪痕,于近足处有多处露胎。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瓷器篇(宋、辽金)
定窑白釉盏托 宋
高6.5厘米、口径8.6厘米、足径8.2厘米
清宫旧藏
盏托上呈杯形,外口饰回纹一周。托口沿无釉,镶铜口,里边饰回纹一周,与杯外口的纹饰相一致,具有整体感。圈足外撇,器型规整圆润,纹饰简洁,色泽温润。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瓷器篇(宋、辽金)
定窑孩儿枕 宋
长30厘米、宽11.8厘米、高18.3厘米
清宫旧藏
宋代瓷枕盛行,南北方瓷窑普遍烧造,种类繁多,造型丰富。品种有白釉,白釉划花、白釉剔花、珍珠地划花、白釉黑花、黑釉、青釉、青白釉、褐釉、黄釉、绿釉、三彩等。造型有长方形、八方形、银锭形、腰圆形、如意形、虎形、狮形、仕女形、孩儿形等。定窑匠师独具匠心,塑造了一个天真、活泼可爱、伏卧于榻上的男孩形象。以孩儿背为枕面,孩儿两臂交叉环抱,头枕其上,臀部鼓起,两只小脚相叠上翘,一副悠闲自得的样子。细部的刻划既写实又生动传神;孩童清眉秀目,眼睛圆而有神,小胖脸的两侧为两绺孩儿发,身窑印花长袍,外罩坎肩,下穿长裤,足蹬软靴,手持绣球,其花纹清晰,衣纹流畅。枕的底座为一床榻,榻为长圆形,四面有海棠式开光,开光内外模印螭龙及如意云头等纹。底素胎无釉,有两个通气孔。此枕整体线条柔和流畅,它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更具有欣赏价值。宋代以孩儿形象为枕的除定窑以外,还有江西景德镇窑,传世品均仅有数件,因此更显其珍贵。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瓷器篇(宋、辽金)
定窑八方四系瓶 宋
高12.7厘米、口径3.9厘米、足径3.5厘米
瓶直口,短颈,口、体均呈八棱形,凹底,外方内圆,素底无釉。外施白釉,釉质匀净纯白。在颈、肩处饰四个花形系,系上有小圆孔,失盖。瓶体棱角清晰,不变形。此型在定窑器物中尚属少见,其他窑中,越窑有与些型相类似的器物。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瓷器篇(宋、辽金)
钧窑玫瑰紫釉葵花洗 宋
高8.1厘米、口径21.6厘米、足距13.7厘米
清宫旧藏
敛口,折沿,鼓腹,底出一边,并承以三云头足。洗呈葵花式,外釉为玫瑰紫色,口沿、底边釉薄处呈酱色,里为天蓝色釉。造型敦厚,古朴。釉层较厚,胎体厚重,为避免烧成中塌底,底用一圈支钉支烧,并刻有标明器物大小的数字“七”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瓷器篇(宋、辽金)


钧窑天蓝釉鼓钉三足洗 宋
高11.5厘米、口径25.2厘米、足距16.5厘米
洗外浅式,口、底均内敛,底承以三云头足,近口沿处凸起弦纹一周,洗外口下及底边各环列鼓钉纹一周,上为二十三枚,下为十九枚,足外各凸起鼓钉两个,绕底一圈支烧痕,并刻有“一”字标记及“养心殿”、“长春书屋用”八字铭文,为清代造办处玉作匠人所刻。整件器物釉呈天蓝色,器里有细小开片。此洗古朴、大方,为宋代宫廷的陈设用瓷。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瓷器篇(宋、辽金)
钧窑月白釉鼓钉三足洗 宋
高9.6厘米、口径26.5厘米、足距17厘米
清宫旧藏
敛口,浅壁鼓型,外一周凸起弦纹,平底,三云头足,外口沿下环列一圈大鼓钉纹二十三枚,近底处环列一圈小鼓钉纹二十枚。通体釉呈月白色,边棱处呈酱色,器里有细小开片,底施月白釉并露部分灰胎,有一圈明显的支钉烧痕。底、足均刻有数字“一”,足部所刻数字笔画深且宽,并有釉,为宋代工匠所刻,底部的数字笔画细浅,无釉,为后人补刻。底部还刻有六字铭文,横列从右至左为“瀛台”,竖列从上至下为“涵元殿用”,为清代造办处玉作匠人所刻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瓷器篇(宋、辽金)
钧窑月白釉尊 宋
高22厘米、口径23厘米、足径14.5厘米
清宫旧藏
形仿古铜器式样,侈口宽唇,长颈,圆腹,宽圈足,底有五孔,胎体厚重,里外通体为天青色釉。钧窑瓷器的釉质是一种乳浊釉,它不同于玻璃状的透明青釉,而是典型的乳光青釉,其基本釉色是各种浓淡不一的蓝色乳光釉,蓝色较淡的称为“天青”,淡于天青的称为“月白”,红色是釉料中铜的还原呈色,紫色则是红釉与蓝釉相互熔合的结果。钧窑首创性地烧制成功铜红釉,这种釉色青中带紫,宛如蓝天中绚丽的彩霞,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因而备受宫中的青睐。此尊器露灰胎,底部和圈足内壁均刻有数字“二”。圈足所刻数字笔画宽且深,同其他官钧器物上所刻数字风格相同,应是钧窑工匠所刻;器底刻划的数字笔画细而浅,当为后人补刻。此尊造型端庄、典雅、规整,不愧为宋代钧窑传世品中的精品。底有五孔,实际是花盆的一种造型。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瓷器篇(宋、辽金)
汝窑盘 宋
高3.4厘米 口径19.6厘米 足径13厘米
清宫旧藏
盘撇口,丰底,里心坦平,圈足微外撇,底部有五支钉痕。传世汝窑盘,碗、碟、洗的器底都留有支钉痕,而且支钉又都状如芝麻大小。汝窑支钉以单数居多,小件器物用三钉支烧,稍大的用五个。汝窑支钉虽细小,但烧出的器物仍达到完整不变形,体现了汝窑高超的工艺制作水平。此器底刻一个楷书“蔡”字,这是物主的姓氏。据推测,宋代蔡姓能收藏汝窑器的仅有两家,一为当时的权臣蔡京,一为蔡京之子,驸马蔡绦。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瓷器篇(宋、辽金)
汝窑盘 宋
高3.5厘米 口径19.3厘米 足径12.6厘米
清宫旧藏
盘口微撇,通体满釉,裹足支烧,底部有五个细小支钉痕,并刻有“寿成殿皇后阁”六字,可见是当时宫廷陈设用瓷。此器釉色为莹润的天青色,素雅清逸,正适合当时上流社会的时尚和统治阶层的审美情趣。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瓷器篇(宋、辽金)

汝窑三足樽 宋
高12.9厘米  口径18厘米  底径17.8厘米
清宫旧藏
樽仿汉铜樽形式烧制。直口平底,口、底尺寸相若。樽外口及足上各凸起弦纹两道,中部凸起弦纹三道,下承以三足。底部有五个小支钉痕,里外皆施釉。器型规整,仿古逼真,釉面穿插错落有致的开片,釉色莹润光洁,浓淡对比自然,富于变化。在传世的汝窑器中是一件较为稀少的珍品。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瓷器篇(宋、辽金)
白釉高足杯西夏。宁夏灵武窑出土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瓷器篇(宋、辽金)
黑釉刻字瓶西夏、上海博物馆收藏。胎呈灰白色,施黑釉不到底,肩部有一周无釉露胎,下口外翻,短颈,鼓腹似球状。上腹部弦纹两道。其下刻有文字,左起第一行和第三行共三字为西夏文,疑为人名。此瓶器型圆浑,特别是由下向上内敛的蘑菇形式小口,是北宋的制作风格。西夏瓷器制品,现存很少。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瓷器篇(宋、辽金)
黑釉剔粉雕划牡丹纹瓶 西夏。故宫博物院收藏。

瓶小口,短颈,折肩,硕腹,腹以下渐收,浅圈足,通体于酱黑釉底上剔划花纹,纹饰布局不对称,并有重叠,一面为画形开光,内剔划折枝牡丹一组,开光外为海水纹,另一面一半为剔花折枝牡丹,另一半开光划缠枝花纹与前一组剔花折枝牡丹纹重叠。此瓶胎釉较粗糙,造型古朴端庄,从其造型、制作方法和纹饰上看,是宁夏灵武窑的产品,其产品风格与河北磁州窑接近,如白釉划花、白釉剔花、黑釉剔花、缠枝牡丹最多,折枝花多在器物开光内出现,以海水纹地衬托花纹是该窑装饰的一个特点。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瓷器篇(宋、辽金)

白釉剔粉雕划牡丹纹罐 西夏,罐体呈橄榄形,圆口折沿,颈部饰有一凸圈,圈足。通体施化妆土,肩部刻划云草纹,腹部剔划缠枝牡丹纹,罩以透明釉,罐内壁施褐色釉。这种剔刻化妆土的技术,与磁州窑系一样,装饰效果较佳,与褐釉剔花相比,显得非常淡雅。也是西夏瓷器中的珍品
收藏于甘肃博物馆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瓷器篇(宋、辽金)
吉州窑黑釉彩绘凤纹盏 宋。
 敞口外撇,弧腹壁,圈足。器内彩绘一对展翅高翔的飞凤,内底凤与凤之间以花卉衬托,是吉州窑黑釉彩绘瓷之佳作。江西博物馆收藏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瓷器篇(宋、辽金)
吉州窑白地黑花瓶人物像 宋。两小孩曲腿而坐,一小孩手持一球状物,另一个胸前挂一圆物,左手扶膝,右手搭于另一小孩肩上。两人表情自然放松,互相间神态视昵。通体施白釉,以黑釉彩勾绘眼、眉和嘴,头发、鞋和胸前的球状物也用黑釉彩涂绘。人物塑像比例协调,形象传神,把两个小孩的亲密无间、两小无猜的神情恰当地表现出来。衣服的领袖、褶皱,寥寥数刀已准确表现。此人物像是吉州窑较成功的雕塑作品。上海博物馆收藏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瓷器篇(宋、辽金)
吉州窑绿釉划蕉叶纹八角形枕 北宋。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藏,八角形,泥质红黄色胎坚致。施绿釉,枕面划三片蕉叶纹,周边划弦线,线条流利,布局均衡。枕边八稜做成竹节状,侧边压印牡丹纹。低周沿有釉斑,当中压印「严家记」铭,背面正中有一通气孔。明《格古要论》载:「吉州窑……宋时有五窑。」从出土的瓷枕片中已得知有「舒家记」、「陈家号记」、「谢」、「郭主」四家窑户的印记。此「严家记」枕的出现,使吉州窑五窑户之名得以補齐,至为难得。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瓷器篇(宋、辽金)
吉州窑黄绿釉孩儿式枕宋。素胎,细密,色淡黄泛微红,施黄绿釉,釉色晶亮,匀薄,底露胎。枕面孩儿造型作伏卧状,孩儿双目炯炯有神。头部两侧梳两绺孩儿发,身着长袍,外套坎肩,手執如意绣球彩带,下承椭圆长榻,榻案饰浮雕卷枝纹饰。丰城市博物馆收藏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瓷器篇(宋、辽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