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丰城陂上制陶工艺将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丰城往事 2015-08-26
 
 
 工人手脚并用,用陶土制作瓷器。

龙窑入口狭小,工人猫腰进入窑洞。
 
 
 简陋的操作间
 陶土制成的瓷器垒放在窑洞内等待开火
 
 沿袭千年的洪州窑手艺将随着这批农村制陶人的老去而面临消失
 
 

整个制作过程是纯手工

  大江网讯 记者皮藤江、时雨摄影报道:昏暗、简陋的制陶操作间,几位衣着破旧已过天命之年的工人正在和陶土、制陶瓷毛坯,光着膀子的工人用担子将陶瓷毛坯挑到龙窑内,垒放整齐后封闭龙窑洞口,生火、烧窑,三天后成品出窑。9月10日,记者在丰城市铁路镇陂上村手工制陶作坊看到,这间作坊的制陶方式与始于东汉晚期时期的洪州窑如出一辙。悠久的历史、曾经的辉煌,而今却因种种原因面临“失传”的境地。

  在作坊内,记者看到72岁的江瑞仁正在制作陶器的毛坯。他在泥粉里倒上水,拌成泥团,之后取出一块搓成条状,沿陶底粘好、捏扁。绕粘了几圈后,一件形似水管的陶皿雏形完成。江瑞仁告诉记者,他年轻时,在丰城学手工制陶技艺的人很多,由于销量好,丰城还专门办了陶厂。可随着金属、玻璃和塑料器皿的出现,用土陶的人越来越少,厂子最终倒闭。不过,仍有一部分人,愿意用这种古拙的陶器作为盛酒盛油的容器,因此,古法制陶作坊徘徊在摇摇欲坠的边缘。

  记者注意到,像江瑞仁这样纯手工制陶的老人现在已很少,且大多集中在陂上村这家手工制陶作坊里。更为严重的是,制陶手艺后继乏人。

  “2007年,曾有一位30多岁的年轻人来这里学手工制陶技艺,可没学多久就走了,之后就再也没有人来学过!”陂上村村支书杨国香无奈地告诉记者,手工制陶没有效益,根本留不住年轻人。

  令人庆幸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手工制陶这一濒临失传的古老技艺,丰城市文化部门已经开始着手将“丰城陂上制陶工艺”整体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信,随着申遗工作的进一步推进,这项即将失传的古老技艺定会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