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74年前,保定这里发生了血染的一幕……

 唯我英才 2015-08-26


(活动详情,猛戳左下角【阅读原文】)

2015年8月26

星期三


  在太行山深处,有一处“金秋红叶红似火”的绝美圣地,白银坨。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保定市民秋季观赏红叶的最佳去处,但在74年前,这里发生了悲惨的一幕……

从延安到保定 白求恩扎根晋察冀根据地

  1938年,白求恩来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后辗转于曲阳、完县(今顺平县)、唐县等地,白求恩从抗日前线回到完县神北村,参与指导创建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和冀中后方医院的筹建,以及伤员救治工作。


(白求恩住过的小院俯瞰图)

  8月17日,燕都记者来到唐县牛眼沟村,91岁的甄田右回忆“我见过白求恩的”,“那时候我还小,村子里来了个跟我们长得不一样的人,还挺好奇,后来才知道是个医生,他还给我们村子不少人看过病呢。”


(白求恩在牛眼沟村的手术室)

辗转三地 白校坎坷创立

  1938年,卫生学校刚开始筹建时,校址定在今顺平县的神北村。神北村紧靠唐河,当时连降暴雨,唐河洪水为患,为保证学校的教学安全,决定转移到唐县的牛眼沟村。1938年9月18日,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在牛眼沟村正式宣告成立。


(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旧址)

  牛眼沟村的妇联主任甄兰娣带记者来到一户村民家中,她告诉记者,这里正是当年白求恩住过的地方。沿着坡路向上走3分钟,便是当年卫生学校创建的校址。


(白求恩住过的房院)

  牛眼沟村村支部书记甄双全说,学校创建后,白求恩亲自教学,还给老百姓看病。


(白求恩用过的家具)

  保定市抗日历史研究会冉白正告诉记者,直到1939年12月反“扫荡”结束,卫生学校才确定了唐县葛公村为校址,但是战争不得不让学校的学生不断转移。

学校转移过程中被包围 白校学子遇难

  1941年9月,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冈村宁次集中兵力,兵分三路在太行山一带成犄角攻击阵势,围剿八路。为保存力量,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杨成武带领700多人,从阜平、唐县、完县(今顺平县)向易县狼牙山以北转移,在完唐二县交界处的神南、杨家台一带的花塔山、梯子沟被包围。

  为了让白校学子突围,杨成武决定,白校学生体力较差的先照顾伤员,其余人员跟随部队尽快撤离。在八路军主力转移后,白校学生与伤员遭到包围,用仅有的几杆枪与日军誓死拼搏,只有四五十人冲出了包围,剩下的一百五十多白校学子在白银坨全部遇难,而且大部分都是年轻的女学生。


(白校学子遇难烈士纪念馆)

百余名白校学子遇难 血流成河

  说起在白银坨牺牲的白校学子,老乡说,“这件事在我们这很出名的,听老辈人说,当时死的人特别多,流的血呀,都成了河,就在断湖口的石缝里往下流。”

  在杨成武将军回忆录中,他曾讲到,他自长征以来,打得仗大大小小上百次,见的死人也不少,他没流过泪,但这次他流泪了。这一悲剧,使他终生难忘。


(白校学子遇难遗址群雕)

白校学子遇难遗址已成为爱国教育基地

  如今的白银坨,不仅是深秋赏红叶的旅游景点,还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红色抗战文化遗址。

  2010年6月29日,白银坨风景区筹资20多万修建了“白校学子白银坨遇难遗址群雕”,以缅怀白校学子和抗日英烈,弘扬白求恩精神。

  白银坨景区董事长刘芬芝说,现在“白校学子白银坨遇难遗址群雕”是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群雕”南面有一个可供千人瞻仰的广场,每年都会有不同的单位和组织前来瞻仰,人们对当年抗日战争中的这段历史仍然会想要追溯和怀念。


燕都时政部王鑫
责编:燕小静
燕赵都市报冀中版新媒体出品
欢迎燕粉分享,禁止公号转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