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扎实有效地上好小学语文阅读第一课时教学

 昵称27376653 2015-08-27

阅读教学中,一篇课文通常都要分成二到三课时教学。第一课时的任务习惯是安排学生接触新的课文,初读文本。这第一课时该如何上?上到什么程度?是教学实践中一直存在的疑惑。无论是观摩课,评优课,还是展示课,几乎没有人会执教第一课时。其实第一课时在整篇课文的教学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于永正老师就主张一篇课文首要达成的目标就是每一个学生都能把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出来。所以这个初读环节是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课文的基础,是培养良好语感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在校学习要获得的一种最基本的语文能力。既然是一种能力,就需要我们有意识地训练。

那么,第一课时教学应当如何上呢?苏教版教材主编张庆老师提出了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倡简、务本、求实、有度”的八字方针;朱作仁教授提出课堂教学要三实:真实、朴实、扎实。这些观念给我们以启迪,扎实、有效读通读顺课文并进行有效地识字,应当是第一课时的教学追求。

我们的具体做法概括起来就是明确目标,方法得当。两年的实践证明,我们的方法是有效的。

一、明确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高林生老师等不少前辈都反复强调:第一课时,还是应该紧抓字词的教学,在引导学生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帮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学写好生字新词,为第二课时教学做准备。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正是把这当作我们第一课时教学的总体目标。简单的说,我们的第一课是就是读书、写字,为第二课时的教学扫清障碍。

为了准确落实课程要求,我们首先认真学习了课程标准,并且结合我们自身的教学实践,分学段总结了课程要求,概括整理如下:

 

 

习惯

识字

阅读

(低年级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独立识字。

3、喜欢阅读,爱护图书。

 

1、能准确地借助拼音认读汉字。

2、能按笔顺规则使用硬笔书写生字。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能自主地阅读课文,并给文章标上小节符号、画出生字词和优美词句。

3、能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

4、通过阅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中年级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养成预习的习惯,能初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学会倾听,并能够做出自己的判断和理解。

 

1、独立识写课文生字,能掌握大部分生字。

2、通过老师指导,能够掌握难写、易错的字。

3、能够联系上下文、生活经验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4、初步了解文章的结构,能复述文章的内容。

5、能够结合学习中的问题,有目的的搜集资料,并尝试运用已有的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的问题。

(高年级

 

     

1、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预习时能够搜集作者及时代背景等相关资料来帮助对课文的理解。

3、能够根据课文内容,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拓展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

1、有较强的识字能力,能够独立学习生字词,并能创造性地识字。

2、能够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在朗读中与文本、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2、能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3、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4、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5、查找资料,并运用资料解决阅读时候的问题,并与同学分享、讨论

有了目标,教学工作就有了方向和准绳。

 

二、探索扎实有效的初读方法

张田若先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懂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因此,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读是感悟积累的前提。

第一课时的读就是第一读和第二读的问题。由课题质疑,带着问题去读,是第一读。目的性明确,让学生边读边想象课文所描述的画面抒发的感情,思考自己关注的问题,是第二读。

由此第一课时教学主要是帮助学生在扫清阅读障碍的同时,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整体感知课文要向我们传达的心声、文意。从这个角度来看,第一课时教学就是要解决初读和识字正音的问题,解决怎样让学生一步步读出兴趣,读出疑问。我们尝试从如下方面来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让第一课时的初读教学变得扎实有效。

 

(一)由课题导入,抓住题意读通读顺课文

文章的标题就像眼睛一样。出色的题目,准确鲜明,引人入胜,提示文章内容,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阅读,首先要学会读题目。文章题目就是学生展开阅读学习的突破口。因此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品读好课题,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更能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课题是可以好好利用的教学资源。由课题质疑,带着问题去读,学生会比较有兴趣,能自己在课文中找到答案,学生有成就感,那阅读的兴趣会高一些,接着再相机引导学生读通一些难读的句子,记牢几个难读、难写、难理解的词,把课文读通顺。

如《我不是最弱小的》第一课时教学,引导学生紧扣题目,以三种不同的读题方法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进行初读,了解文章大意,并相机学习生字、新词。

(1)、第一种方法:把“最弱小的”重读了。讨论:从朗读中你听到了什么?(还有人比我弱小,我不是最弱小的。)

学生自由读课文,看看课文中还有谁比“我”弱小。引导学生说出“我”是萨沙。接着讨论问题:谁比萨沙弱小?再读课文,找出野蔷薇。从哪看出野蔷薇比萨沙弱小?指导读第七节。要求读通读顺。指书写:“掀”、正音:纤,两个读音。提问野蔷薇美吗?指名读课文第二节,要求同上。学生齐读第二节和第七节。

在此过程中,初读课文的孩子们不仅初读课文至少两次,而且学习了新词,在朗读中正音,帮助学生读通课文。

(2)、第二中方法,突出“不是”。讨论,这种读法,你听出了什么?

学生讨论:①这种读法突出了“不是”,也就是说萨沙不是最弱小的;②我们听出了萨沙不承认自己是最弱小的。

教师引导:好,那我们到课文中去读读,看看哪些内容说明萨沙不承认自己最弱小?

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相应的内容研读。这种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读好课文的重点段落,为下节课理解文章的内容打下基础。

(3)、第三种方法,重点突出了“我”;

引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这一遍的读突出了“我”——萨沙自己,不是最弱小的。

如此紧抓课题,引导学生读出不同的味道,一次次朗读全文,或部分段落,在不断地咀嚼中,孩子们切切实实地读通了课文,而且读得饶有兴趣。同时在读中正音,读中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步步深入,这样的初读就扎实有效又有味了。

(二)由预习导入,引导学生在阅读解决问题,为第二课时教学做准备

中年级起学生应当初步养成预习的学习习惯,第一课时教学时需要对预习进行检查、反馈。在预习中学生会有一些疑难,引导学生带着它们一起读课文,边读边在课文中找到答案。在集体的讨论中解决容易解决的,相机引导学生读好课文,尽量通过读课文内容来找到答案,在阅读中发现新问题,他们会有成就感,那阅读的兴趣也就得到提高。接着再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词,读通一些难读的句子,难理解的词,学生就读得很有兴趣,不会觉得枯燥无味。为第二课时的学习作辅垫,激起更高的学习兴趣。

如《永远的白衣战士》一文,课文采用倒叙的手法向我们描述了广东省中医院的护士长叶欣,在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抗击“非典”的战斗中,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感人事迹。

教学本文时我让学生列举出预习中遇到的疑问:叶欣为什么会成为“永远的白衣战士”?在病人心中、在同事心中的叶欣是什么样的?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阅读课文,引导学生抓住课文关键段落展开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着体会着叶欣的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精神。学生读得兴趣盎然。

(三)由作者导入,带着兴趣读课文

你了解作者吗?想知道他对我们说了什么吗?读课文吧,相信你会是作者的知音。学生读课文,说出自己对课文的初步理解,再相机引导学生分段读课文,达到读通课文,扫除障碍的目的。这也是一个比较直接而有效的初读方法。

(四)抓住关键词句,让初读读得扎实有效。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识字、写字、阅读、作文能力的培养,并指出要十分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依据学生实际情况,有目的地进行字词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如在执教《公仪休拒收礼物》,第一课时教学里我抓住“大夫”这一词语,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字典正音,联系上下文找出正确的词意,让学生明白在自己遇到字词的疑难时可以借助工具书来帮助自己。并在理解词语中不断质疑,引导学生读通了课文,初步理清了文章的脉络。

抓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引据进行论证,在不断论证中让学生一步步读通课文,从而达到理解词意,让学生学习了联系上下文选取正确的词意的方法。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教师引得自然得法。

(五)、抓住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对事物的认识,人们总是从整体的形式入手的。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书不读熟不开讲”,所以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做到正确连贯是第一课时教学的重要内容。

放手让学生试读,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同时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教师的组织和引导,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文本进行碰撞,引发他们的疑问与猜测,形成强烈的阅读期待。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内容,解决一部分可以通过初读解答的问题。同样能激起学生的阅读愿望,让初读扎实有效。

如《永远的白衣战士》,在阅读中学生产生了困惑:为什么叶欣能用自己的双手从死神的手里挽救无数条生命,而全体医务人员却不能从死神的手里挽救叶欣的生命?此问题就是一个悬念,一个期待,那么在第二课时的精读中,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以此展开讨论,从而加深在“非典”的时期,我们医务工作者在这一场战斗中所付出的代价。

有了这样的困惑,正说明了学生们读得很认真了,细致了,他们开始思考了。那么这样的第一课时教学当然也就有效了。

 

以上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的关于第一课时课堂教学中的几个让学生能扎实有效的阅读课文的方法。当然,在具体应用的时候还要适应各年段的要求。比如对于低年级的教学,因为课文的内容都是通俗易懂的,但识字量却相当大,在第一课时可以先让学生随文识字,读正确生字,并在读准词语、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意思。至于高年级的第一课时,生字教学大部分可以放在课前的预习中完成了。老师只要在检查后,对学生存在的个别字易错字进行分析,没有必要在课堂上留出专门的时间进行写字。教学的重点该放在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在读通读顺文章的基础上进行篇章的教学引入上。

课堂教学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什么样的第一课时教学是成功的?我想,如果它真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的让每一个学生都读通了课文,真的训练了学生的写字水平,那么我就觉得第一课时的教学就是成功的了。


注:文章转自"天天彧籽"的博客,觉得内容很好,特地转载,在此谢谢了

阅读教学中,一篇课文通常都要分成二到三课时教学。第一课时的任务习惯是安排学生接触新的课文,初读文本。这第一课时该如何上?上到什么程度?是教学实践中一直存在的疑惑。无论是观摩课,评优课,还是展示课,几乎没有人会执教第一课时。其实第一课时在整篇课文的教学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于永正老师就主张一篇课文首要达成的目标就是每一个学生都能把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出来。所以这个初读环节是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课文的基础,是培养良好语感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在校学习要获得的一种最基本的语文能力。既然是一种能力,就需要我们有意识地训练。

那么,第一课时教学应当如何上呢?苏教版教材主编张庆老师提出了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倡简、务本、求实、有度”的八字方针;朱作仁教授提出课堂教学要三实:真实、朴实、扎实。这些观念给我们以启迪,扎实、有效读通读顺课文并进行有效地识字,应当是第一课时的教学追求。

我们的具体做法概括起来就是明确目标,方法得当。两年的实践证明,我们的方法是有效的。

一、明确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高林生老师等不少前辈都反复强调:第一课时,还是应该紧抓字词的教学,在引导学生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帮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学写好生字新词,为第二课时教学做准备。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正是把这当作我们第一课时教学的总体目标。简单的说,我们的第一课是就是读书、写字,为第二课时的教学扫清障碍。

为了准确落实课程要求,我们首先认真学习了课程标准,并且结合我们自身的教学实践,分学段总结了课程要求,概括整理如下:

 

 

习惯

识字

阅读

(低年级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独立识字。

3、喜欢阅读,爱护图书。

 

1、能准确地借助拼音认读汉字。

2、能按笔顺规则使用硬笔书写生字。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能自主地阅读课文,并给文章标上小节符号、画出生字词和优美词句。

3、能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

4、通过阅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中年级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养成预习的习惯,能初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学会倾听,并能够做出自己的判断和理解。

 

1、独立识写课文生字,能掌握大部分生字。

2、通过老师指导,能够掌握难写、易错的字。

3、能够联系上下文、生活经验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4、初步了解文章的结构,能复述文章的内容。

5、能够结合学习中的问题,有目的的搜集资料,并尝试运用已有的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的问题。

(高年级

 

     

1、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预习时能够搜集作者及时代背景等相关资料来帮助对课文的理解。

3、能够根据课文内容,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拓展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

1、有较强的识字能力,能够独立学习生字词,并能创造性地识字。

2、能够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在朗读中与文本、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2、能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3、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4、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5、查找资料,并运用资料解决阅读时候的问题,并与同学分享、讨论

有了目标,教学工作就有了方向和准绳。

 

二、探索扎实有效的初读方法

张田若先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懂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因此,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读是感悟积累的前提。

第一课时的读就是第一读和第二读的问题。由课题质疑,带着问题去读,是第一读。目的性明确,让学生边读边想象课文所描述的画面抒发的感情,思考自己关注的问题,是第二读。

由此第一课时教学主要是帮助学生在扫清阅读障碍的同时,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整体感知课文要向我们传达的心声、文意。从这个角度来看,第一课时教学就是要解决初读和识字正音的问题,解决怎样让学生一步步读出兴趣,读出疑问。我们尝试从如下方面来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让第一课时的初读教学变得扎实有效。

 

(一)由课题导入,抓住题意读通读顺课文

文章的标题就像眼睛一样。出色的题目,准确鲜明,引人入胜,提示文章内容,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阅读,首先要学会读题目。文章题目就是学生展开阅读学习的突破口。因此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品读好课题,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更能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课题是可以好好利用的教学资源。由课题质疑,带着问题去读,学生会比较有兴趣,能自己在课文中找到答案,学生有成就感,那阅读的兴趣会高一些,接着再相机引导学生读通一些难读的句子,记牢几个难读、难写、难理解的词,把课文读通顺。

如《我不是最弱小的》第一课时教学,引导学生紧扣题目,以三种不同的读题方法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进行初读,了解文章大意,并相机学习生字、新词。

(1)、第一种方法:把“最弱小的”重读了。讨论:从朗读中你听到了什么?(还有人比我弱小,我不是最弱小的。)

学生自由读课文,看看课文中还有谁比“我”弱小。引导学生说出“我”是萨沙。接着讨论问题:谁比萨沙弱小?再读课文,找出野蔷薇。从哪看出野蔷薇比萨沙弱小?指导读第七节。要求读通读顺。指书写:“掀”、正音:纤,两个读音。提问野蔷薇美吗?指名读课文第二节,要求同上。学生齐读第二节和第七节。

在此过程中,初读课文的孩子们不仅初读课文至少两次,而且学习了新词,在朗读中正音,帮助学生读通课文。

(2)、第二中方法,突出“不是”。讨论,这种读法,你听出了什么?

学生讨论:①这种读法突出了“不是”,也就是说萨沙不是最弱小的;②我们听出了萨沙不承认自己是最弱小的。

教师引导:好,那我们到课文中去读读,看看哪些内容说明萨沙不承认自己最弱小?

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相应的内容研读。这种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读好课文的重点段落,为下节课理解文章的内容打下基础。

(3)、第三种方法,重点突出了“我”;

引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这一遍的读突出了“我”——萨沙自己,不是最弱小的。

如此紧抓课题,引导学生读出不同的味道,一次次朗读全文,或部分段落,在不断地咀嚼中,孩子们切切实实地读通了课文,而且读得饶有兴趣。同时在读中正音,读中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步步深入,这样的初读就扎实有效又有味了。

(二)由预习导入,引导学生在阅读解决问题,为第二课时教学做准备

中年级起学生应当初步养成预习的学习习惯,第一课时教学时需要对预习进行检查、反馈。在预习中学生会有一些疑难,引导学生带着它们一起读课文,边读边在课文中找到答案。在集体的讨论中解决容易解决的,相机引导学生读好课文,尽量通过读课文内容来找到答案,在阅读中发现新问题,他们会有成就感,那阅读的兴趣也就得到提高。接着再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词,读通一些难读的句子,难理解的词,学生就读得很有兴趣,不会觉得枯燥无味。为第二课时的学习作辅垫,激起更高的学习兴趣。

如《永远的白衣战士》一文,课文采用倒叙的手法向我们描述了广东省中医院的护士长叶欣,在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抗击“非典”的战斗中,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感人事迹。

教学本文时我让学生列举出预习中遇到的疑问:叶欣为什么会成为“永远的白衣战士”?在病人心中、在同事心中的叶欣是什么样的?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阅读课文,引导学生抓住课文关键段落展开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着体会着叶欣的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精神。学生读得兴趣盎然。

(三)由作者导入,带着兴趣读课文

你了解作者吗?想知道他对我们说了什么吗?读课文吧,相信你会是作者的知音。学生读课文,说出自己对课文的初步理解,再相机引导学生分段读课文,达到读通课文,扫除障碍的目的。这也是一个比较直接而有效的初读方法。

(四)抓住关键词句,让初读读得扎实有效。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识字、写字、阅读、作文能力的培养,并指出要十分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依据学生实际情况,有目的地进行字词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如在执教《公仪休拒收礼物》,第一课时教学里我抓住“大夫”这一词语,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字典正音,联系上下文找出正确的词意,让学生明白在自己遇到字词的疑难时可以借助工具书来帮助自己。并在理解词语中不断质疑,引导学生读通了课文,初步理清了文章的脉络。

抓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引据进行论证,在不断论证中让学生一步步读通课文,从而达到理解词意,让学生学习了联系上下文选取正确的词意的方法。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教师引得自然得法。

(五)、抓住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对事物的认识,人们总是从整体的形式入手的。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书不读熟不开讲”,所以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做到正确连贯是第一课时教学的重要内容。

放手让学生试读,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同时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教师的组织和引导,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文本进行碰撞,引发他们的疑问与猜测,形成强烈的阅读期待。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内容,解决一部分可以通过初读解答的问题。同样能激起学生的阅读愿望,让初读扎实有效。

如《永远的白衣战士》,在阅读中学生产生了困惑:为什么叶欣能用自己的双手从死神的手里挽救无数条生命,而全体医务人员却不能从死神的手里挽救叶欣的生命?此问题就是一个悬念,一个期待,那么在第二课时的精读中,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以此展开讨论,从而加深在“非典”的时期,我们医务工作者在这一场战斗中所付出的代价。

有了这样的困惑,正说明了学生们读得很认真了,细致了,他们开始思考了。那么这样的第一课时教学当然也就有效了。

 

以上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的关于第一课时课堂教学中的几个让学生能扎实有效的阅读课文的方法。当然,在具体应用的时候还要适应各年段的要求。比如对于低年级的教学,因为课文的内容都是通俗易懂的,但识字量却相当大,在第一课时可以先让学生随文识字,读正确生字,并在读准词语、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意思。至于高年级的第一课时,生字教学大部分可以放在课前的预习中完成了。老师只要在检查后,对学生存在的个别字易错字进行分析,没有必要在课堂上留出专门的时间进行写字。教学的重点该放在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在读通读顺文章的基础上进行篇章的教学引入上。

课堂教学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什么样的第一课时教学是成功的?我想,如果它真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的让每一个学生都读通了课文,真的训练了学生的写字水平,那么我就觉得第一课时的教学就是成功的了。


注:文章转自"天天彧籽"的博客,觉得内容很好,特地转载,在此谢谢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