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海】你可能不知道的孝之真諦

 海倫娜 2015-08-27
 


漫談「孝道」(二)


【史海】你可能不知道的孝之真諦


「孝」是華夏傳統美德之一,是儒家提倡,推崇備至,教化民眾,治理國家,安定社會的重要法寶。有句話叫「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說這才是「忠」、才是「孝」,但這是古人所倡導的「忠孝」的真正內涵嗎?


據《荀子?子道》篇記載:魯哀公問於孔子曰:孩子聽從父親的命令,就是孝嗎?臣子聽從君王的命令,就是忠嗎?孔子回答說:對於父親的錯誤,一定要勸諫,勸而不聽也不能服從,因為這樣會陷父親於不義。就是說,盲目服從父親錯誤的命令並不是真正的孝子。


把「從義不從父」的孝道推而廣之,對於君命中不義的成分,也不能盲目執行。對於君主的錯誤,臣子必須勸諫匡正。古代有「文死諫,武死戰」的說法,認為對於君主的重大錯誤,要敢於冒死進諫,甚或以死進諫,不分是非的從命,並不是真正的忠臣。就是說,古代的忠孝是由孝順服從仁義之命與冒死匡惡補過兩方面構成的,這樣就保證了家族一切合義,宗廟不毀,保證了國家封疆不削,社稷不危。


虞舜不陷父親於不義


在五帝時代,舜就以孝聞名於天下;在《中庸》中,孔子更盛讚舜──「舜其大孝也與」;大舜之「孝感動天」也位於《二十四孝》之首。可以說,舜之孝行是所有人中典型中的典型,以舜之孝探究孝之真義和內涵是再恰當不過的了。


《史記》記載,舜的生母早逝;父親雙目失明,是非不分,頑固無理;父親再娶後妻,後母陰毒狠辣,口無忠言;生子為象,性格狂傲。三人都對舜憎恨妒忌,想盡辦法殺害他,但每次都被舜躲避開來。據《上古神話演義》,父母設法阻止舜從師學道,阻礙他娶妻成家,妨礙他與同學朋友之交往,甚至對他繼承帝位都抱有敵視態度。但舜依然跟從明師,有妻室而就帝位,與朋友保持良好的溝通交往。後來接堯的帝位,以孝治天下,最終也以孝行感化父母及弟弟,沒有讓父母成為不義之人。


曾子之「不孝」


曾子是孔子的學生,以孝出名。《孔子家語?六本》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有一天曾子在修整瓜地時,不小心鋤斷了瓜苗的根,曾子的父親曾皙大怒,舉起大木棍來擊打他的背,一直打到曾子倒地不省人事。良久,曾子才醒過來,仍然高高興興地爬起來,向曾皙進言:「剛才參不小心做錯事得罪了父親大人,父親用儘力氣教訓參,該不會累病了吧?」


曾子回到房裡,操起琴大聲唱歌,想要讓父親聽到,知道兒子身體健康無恙。孔子聽說了這件事很生氣,告訴門下弟子:「如果曾參來了,不要讓他進來。」曾參自己認為沒有過錯,派人向孔子請教。


孔子說:「你沒聽說嗎?從前虞舜的父親叫瞽叟,舜小心侍候父親,當瞽叟想要使喚他時,舜都會出現在身邊。但瞽叟想要殺他時,卻從來都找不到他。如果父親用小棍子打舜,舜就默默的忍受。如果父親想用大木棍打舜,舜就跑的不見蹤影。所以瞽叟沒有犯下不稱職的父親的過錯,而舜也沒有失去淳厚的孝道。如今曾參侍候父親,放棄身體來等著被父親暴打,朝死裡打也不躲一下,如果曾參被打死就會陷他父親於不義,你曾參不是天子的百姓嗎?你父親殺了天子的百姓,那罪過會怎麼樣?」曾子聽了孔子的這些話,便說:「參的罪過大啊。」於是拜訪孔子為自己的過錯道歉。


由此可見,做人應該遵循孝道,孝敬父母並非一味的順從;發現父母親有錯時應溫言勸說。父母親暴怒要打子女時,即使不是打自己,也要看情況,發現可能會有危險,先拉兄弟姐妹跑走,待父母親氣消了再回來賠罪。以免出現傷亡事故,陷長輩於不義。


秀貞勸母救妹


《弟子規》中:「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意思是:父母親有了過錯,要好好規勸使他們改正,自己要和顏悅色,聲音柔和;父母不聽勸告,要等到他們高興時再規勸,還不行就哭泣哀求,就算被打也毫無怨言。


明朝時,楊秀貞的母親一連生了三個女兒,沒有兒子,生第四個又是女兒,母親氣極了,要把女嬰淹死。當時楊秀貞十三歲,急忙抱起妹妹,向母親下跪哀求:「母親為了要兒子就殺女兒,越得不到兒子啊!如果煩惱以後的嫁妝,就把我的陪嫁給這個妹妹吧!」


祖母罵她不懂事,秀貞又跪著稟告祖母:「祖母天天念佛,現在卻見死不救,念佛有何用呢?」祖母也被感動而明白了,於是留養女嬰。兩年後,秀貞母親果真生了一個兒子。


母親生兒子時,秀貞的父親夢見祖父告訴他:「如果第四個女兒不留下來,這個兒子鐵定不能生的。」因為秀貞當初的跪稟之言,至孝感動上天,才得以延續楊家血脈。


父母的知、能有限,父母有過錯也是難免的,如果做子女的明知道是錯,還去執行,而不勸戒,則是陷父母於不義,也是不孝。


兒媳糾正公公的不誠


老子在《道德經》裡說過「大道廢,有仁義」,「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不是說你聽父母的話,為了父母而做甚麼就是孝,否則就是不孝。為了養父母,你去偷盜、搶劫、貪污、受賄,連善都做不到,更不要說符合義了,那怎麼談的上孝。


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縣城南街開著兩家米店,一家叫「永昌」,另一家叫「豐裕」。「豐裕」米店的老掌櫃眼看兵荒馬亂生意不好做,就想出個多賺錢的主意。這一天,他把星秤師傅請到家裏,避開眾人,對星秤師傅說:「麻煩師傅做一桿十五兩半一斤的秤,我多加一串錢。」(當時的秤是十六兩一斤)


星秤師傅為了多得一串錢,就忘掉了德行,滿口答應下來。老掌櫃吩咐完畢,留下星秤師傅在院裏做星秤,自己就離開了。


米店老掌櫃有四個兒子,都幫他料理米店。最小的兒子兩個月前娶了一位塾師的女兒為妻。


新媳婦正在屋裏做針線,爹吩咐星秤師傅的話被她聽見了。老掌櫃離開後,新媳婦沉思了一會兒,走出新房對星秤師傅說:「俺爹年紀大了,有些糊塗,剛才一定是把話講錯了。請師傅做一桿十六兩半一斤的秤,我再送您兩串錢。不過,千萬不能讓俺爹知道。」


星秤師傅為了再多得兩串錢,就答應了。一桿十六兩半一斤的秤很快製成,星秤師傅果真沒把秤的變化告訴老掌櫃,當天老掌櫃的就把新秤拿到米店使用了。


一段時間後,「豐裕」米店的生意興旺起來,「永昌」米店的老主顧也紛紛轉到「豐裕」買米。又一段時間後,縣城東街、西街的人也捨近求遠,穿街走巷來「豐裕」買米。到了年底,「豐裕」米店發了財,「永昌」也被讓給了「豐裕」。


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圍在一起吃餃子。老掌櫃心裡高興,讓大家猜,看誰猜得出自家發財的奧秘。大家七嘴八舌,有說老天爺保佑的,有說老掌櫃管理有方的,有說米店位置好的,也有說是全家人齊心合力的。老掌櫃嘿嘿一笑,說:「你們說的都不對。咱靠啥發的財?是靠咱的秤!咱的秤十五兩半一斤,每賣一斤米,就少付半兩,每天賣幾百幾千斤,就多賺幾百幾千個錢,日積月累,咱就發財了。」


接著,他把年初多掏一串錢做十五兩半一斤秤的經過講述了一遍。


兒孫們一聽,都稱讚老人家高明。老掌櫃高興極了,把鬍子捋了一遍又一遍。這時,新媳婦從座位上慢慢站起來,對老掌櫃說:「我有一件事要告訴爹,在沒告訴爹以前,希望您老人家答應原諒我的過失。」


待老掌櫃點頭後,新媳婦不慌不忙,把當時多掏兩串錢做十六兩半一斤秤的經過講給大家聽。她說:「爹說得對,咱是靠秤發的財。咱的秤每斤多半兩,顧客就知道咱做買賣實在,就願買咱的米,咱的生意就興旺。儘管每一斤米少獲了一點利,可賣的多了獲利就大了。咱是靠誠實發的財呀。」


大家更是一陣驚訝,一個個張大了嘴巴。老掌櫃不相信這是真的,拿來每日賣米的秤一校,果然每斤十六兩半。老掌櫃呆住了,一句話也說不出,慢慢地走進自己的臥室。


第二天吃過年初一早飯,老掌櫃把全家人召集到一塊,從腰裏解下帳房鑰匙說:「我老了,不中用了。我昨晚琢磨了一夜,決定從今天起,把掌櫃讓給老四媳婦,往後,咱都聽她的!」









本博常用精典分隔线 - 浪漫人生 -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