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补而不滞乃补法大道

 坏纤维 2015-08-27


  一个41岁的女性患者,头整天昏昏沉沉的不舒服,伴心烦,多梦,眠差,脾胃以及饮食二便等都基本正常。发病已经有一个星期了。

  老师诊毕后说她是典型的阴精亏虚,虚火上亢。一听老师这么说,我们赶紧趁着老师开方的时候,把患者的双手拿过来细细的品脉。发现她双手脉弦细,脉势上越明显,双尺脉尤其细得难以摸到。

  老师转过身来问我们:“阴虚火亢,虚烦不得眠,用什么方”?

  “黄连阿胶汤”。王彩玲这次反应相当的快啊。

  老师满意地点点头道:“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就用黄连阿胶汤打底吧”。

  “那患者头晕是怎么回事呢”?杜姐问道。

  “双脉上越,为浊阴不降。脉弦细,是阴虚不濡,当然会头昏沉啦”。老师一边回答,一边开始处方:

  黄连5克,黄芩10克,白芍20克,阿胶15克,鸡子黄2枚,龙骨20克,牡蛎30克,半夏40克,细辛5克。

  整个方子用黄连阿胶汤加龙骨、牡蛎、半夏降逆敛阴。但是为什么要用细辛呢?细辛的辛味极厚重,动力极强,走窜之性大能耗散气血。用在这里不怕加重气血的上逆吗?我向老师提出了这个问题。

  老师告诉我们:“黄连阿胶汤加龙骨、牡蛎、半夏,养阴收敛下降的力量很强大,药力偏于“静”,静而不动则补药都会堵塞在一起,无法发挥作用。这时候加入一味细辛,动静结合,就像人一呼一吸一样,整个方子就活起来了。这样于阳中求阴,则补阴而不会壅滞,效果就会好”。


  原来如此。我恍然大悟。想起我以前治疗那些通宵熬夜后,脉显得虚烦而大的患者,重用阿胶取效很快,但患者的脉由虚大变平时会显得实而滞,原来就是因为药物过于敛补,偏于静而不动的原因。

  “那如果补阳的时候呢,是不是也要动静结合”?我问老师。

  “也一样的”老师答道:“无论补阴补阳,都要讲究动静结合,循环流通,令补而不滞才是补法的大道”。

  “比如说,用大量附子的时候,火力太猛,动力太强,就容易出事,这时候就要用一些静的药来控制它,比如加一味炙甘草就能伏火缓其急,或者加磁石,或者加龙骨、牡蛎,就能潜伏它的火力。又比如说,温补心阳的时候,就要注意通胃肠气机,这样心阳才能下行到小肠,心与小肠表里气机循环,药力才能补得进去,不然反而会壅滞形成热邪”。

  难怪,老师每次治疗肾虚腰痛患者的时候,在应用杜仲、桑寄生、川续断、大芸、巴戟天等药物补肾的同时,通常还会加狗脊、乌稍蛇或者苍耳子等药升阳通督脉,就是要让补肾的药力顺着督脉流通起来。而且,在这同时,老师还常常根据具体情况,加枳实、竹茹等降任脉的药,就是为了督脉和任脉之间能循环流通,药物才能发挥作用。而且老师对肾气虚的患者,用杜仲、桑寄生和川续断来补肾气的时候,都是很灵活的。老师平时一般的用量都是杜仲30克,桑寄生20克,川续断20克,但对于下焦邪气重,阳气郁闭不升的患者,老师用杜仲量就会减少到20克,桑寄生就会减少到15克,而川续断还是20克,这是因为杜仲和桑寄生偏于敛补,所以用量要减少,以免壅滞。而川续断补中有通,所以用量大点都没问题。有时候老师用杜仲的量会少到10克,这时候就是用杜仲来起到药引的作用,而不是为了补益肾气了。

  而老师每次用大量黄芪补肺气以行其肃降之令,治疗肺气虚浊气不降的时候,都要加一味知母,就是以知母之阴迎黄芪之阳,则阴阳化合为雨,肺气因而能下行。否则,如果单单大剂量使用一味黄芪的话,独阳壅于肺部,患者就会烦闷而周身发热。说实话,这样用药的“勇夫”,在临床上真是经常会碰到,甚至有时候我自己也是犯了这样的错误而不自知。

  动则养阳,经络通畅,所以在山庄内大家都会积极到厨房帮厨,实在家里,家人在一起聊聊天,做家事,何尝不是促进感情交流的一种方式呢?

  快离开电视电脑,放下手机,和家人一起做家务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