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之道 道之大道(上)

 传德源医堂 2015-08-27

中医,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堪称中国优秀文化之瑰宝。一代伟人毛泽东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指出“中国对世界有三大贡献,第一是中医”。千百年来,中医不仅对生活在华夏这片土地上的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生命健康做出了伟大贡献;也对世界的医药宝藏、人类的生命健康贡献了伟大力量。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道法自然。”那么,中医作为一个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伟大历史宝库,其道乃何?非常道何在呢?这里,笔者不妨带您走进中医的道之大道。



1
中医之道乃大医之道




众所周知,自从人类出现以后,就有了疾病,有了疾病必然就要寻求各种医治的方法,医学自然也就随之应运而生。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医,顾名思义——中国医学当然也就随之相伴而生。基于此,中医是中华民族在与各种疾病抗争的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形成了有效的医疗技术和诊治方法如灸法、火疗法等都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了。不仅如此,自迄今大约3000年前的中医奠基之作,被称之为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的《黄帝内经》问世,标志着中医学作为一个完整的学术体系形成。这部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第一次系统地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从此开始庇佑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使我们中华儿女能够战胜疾患、灾难,绵延至今。《黄帝内经》的著成,也标志着中国医学从此进入了由经验医学上升为理论医学的新阶段。也正是从这部与《易经》、《道德经》齐名的《黄帝内经》面世,中医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国人心目中、国学经典中的“大道”。为什么呢?




一是《黄帝内经》是以黄帝的名字命名的。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这意味着生命医学被认为是帝王的最高之业,是一种大慈悲,是一种大功德。


二是古人以为:天下即人身,人身即国家。因而,拯救生命就是拯救国家,救治生命就是救治国家。所以,帝王也好,圣人也罢,治理国家当以生命、医药为重。


三是古人认为:生命是树。树根为大道,树干为天道,树叶为人道。天人合一、大道根基,生命之树常青矣,医国、医人大道矣。


四是中医历来便有“ 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之说。所谓上医,就是最好的、能够掌控人身的便可以治理国家。


五是中医历来强调“从医人道”、“道以医显”的专业思想。意思是说,你把人体领悟了、把医学领悟了,也就把天下大道领悟了。中医者,必当以“明白事理,掌握心理,精通医理”,正如一代名医关幼波先生所言“医乃明医,儒乃达儒”


由此可见,在中国悠久历史文化长河之中,中医之道自古以来乃为大医之道。


2
中医之道乃健康之道




什么是健康?健康就是人的身心系统发育良好,体格健壮,功能正常,精力充沛并具有良好劳动效能的完好状态。世界卫生组织给出的健康定义是:“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 。并同时也给出了现代人生活中的亚健康定义,即所谓亚健康“是一种既没有疾病,又不健康的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而中医理论从《黄帝内经》开始,就始终以人的生命为中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黄帝内经》的核心思想就是“人为本,病为标”。 核心主张就是“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起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纵观《黄帝内经》这部巨著,其实,里面只有13个药方,且并不突出。关键是《黄帝内经》阐明了人的生命价值,阐释了人的健康理念,阐述了中医内观、内炼的指导思想。所谓内观、内炼,就是通过内看我们的五脏六腑、观看我们的气血怎么流动,然后内炼,通过调整气血、调整经络、调整脏腑来达到健康,达到长寿。所以,这种中医的“内求”理论,实际上是为我们指出了正确认识生命、正确保护健康的一种方法、一条道路。《黄帝内经》正是通过识病有道、睡眠有道、减压有道、养气血有道、安心神有道、排毒有道、养颜有道、慢生活有道八个部分,详细讲述了人类生活中的中医健康智慧。


一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一个人的健康,只有一生。生命或长或短、健康或好或坏,都是一个十分短暂且十分脆弱的过程。古往今来、古今中外,有谁不期待长生不老、万寿无疆,但那终究不过是人们的一帘幽梦而不可能。所以,中医历来强调的是保健养生,追求的是颐养天年。俗话说,“生老病死,无人逃过”;“吃五谷杂粮,哪儿有不得病的”。尽管现代人们、现代医学、现代科技不仅可以、而且能够把人的疾病细分成若干类、若干种、若干型,但中医则认为人的疾病不外乎是“外感寒邪”与“内伤七情”,当然,也还有外伤和欲求的致病。由此不难看出,中医理论告诉人们的是:疾病不可怕、健康靠养生,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保险是文明。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健康第一、礼敬生命”的理念、意识,从来没有像今天的人们这样如此看重、敬重,充分彰显了现代人们在现代生活中的现代文明。在中医看来,今天的人们最需要的是:树立一个坚定的健康理念;遵循一个科学的健康规律;选择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一个健康的良好心态。


3
中医之道乃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与其说是一部中医理论宝典,更可称为一部中医养生宝典。《黄帝内经》中讲到了怎样治病,但更重要的讲的是怎样不得病,怎样使我们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能够长寿、能够活到一百岁。《黄帝内经》中非常重要的养生思想体现在——'治未病'。治未病、顺天时和顺其志、食治为先和食养善后。既包括了未病和已病,也包括了治病和养病,还包括了食疗和食补;既包括了四季养生,也包括了时令养生,还包括了情志养生等等。从《黄帝内经》的揭示,到历代中医的丰富,可以说中医的养生方法许许多多,无愧为人类生命健康的宝藏宝库。追根寻源,中医理论与实践之本,在于以下三重境界:


第一是“天人合一”。这是中医指导思想的源头境界。了解中国文化的人们都知道,中国历史的先哲们从最早的《易经》、《道德经》、《黄帝内经》开始提出了“天人关系学说”。认为这世界地球上人类的人体,是按天体自然规律而结构的,所有地球上的生命物,都是地球元素规律下的产物。正可谓是:“天地人间”、“天身一体”。


第二是“天人相应”。这是中医学术思想的本质境界。《黄帝内经》反复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把天看成是客观存在的物质自然,认为自然的运动变化对人的生理、病理机能的制约作用。人类作为气所化生的万物中的一部分,其运动变化的规律节律与天地自然是一致的。因此天能够影响人,而人并不能影响天,这已为后来的科学发展所证实


第三是“天人相通”。这是中医认识思想的精神境界。《黄帝内经》指出:人体机能尚有春则人气生升,夏则人气长盛,秋则人气收肃,冬则人气固藏等周年变化规律,治病养身皆须循此规律,人的脉象也随四季的循环而呈现出周其性的变化:“春日浮,如鱼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等,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持脉辨常异必须以此为度。它把人和自然看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二者处在彼此信息相互交流的动态过程中,人的疾病产生是由于其本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失去平衡所致。因此,中医在临床医疗、养生保健的实践中,尤其注重整体观念、全面调理,因人、因时、因地而宜。


(感谢作者:王可士的投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