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南京博物院、北京画院共同主办的“唯有家山不厌看——明清文人实景山水作品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举办。展览以实景山水题材为切入点,聚集了文徵明、石涛、髡残、龚贤、王翚等30余位明清画家的书画作品,展现了几百年前江浙一带的真山真水。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向记者表示,希望通过对实景山水题材的研究与展示,为画家写生提供启发。该展览将持续至8月18日。 实景山水被赋予人文意义 实景山水是中国传统山水画按题材而分的一个门类,多以写实手法描写自然山川、名胜古迹、园林宅邸等客观景致。为大家熟知的实景山水无疑是宋代张择端绘就的《清明上河图》。 本次展览展出的作品全部来自南京博物院,涵盖了山水、胜景、园林、书法等,形制兼及立轴、手卷、册页、镜心、通景屏;既包括如文徵明、石涛、龚贤、髡残、王翚、杨文骢等绘画大家之作,亦含有以表现山水风貌或园林景色擅长的小名头画家画作。其中近半数书画作品属首次公开亮相,为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提供了新视角。 相较于前朝,明代的实景山水在内容上有了新的主题,胜景图和园林画流行开来。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介绍说,在这一时间段,实景山水被赋予了更多的人文意义,地貌特征也更加明显。“明清的更迭无疑是注重气节的知识分子内心上的又一次沉重打击,他们不仕新朝、隐迹山林,以书画追思故国”。石涛在《清凉台》中题“兴亡自古成惆怅,莫遣歌声到岭头”,髡残于《苍翠凌天图》中感慨“剥苔看断碣,追旧起余思”。而金陵八家则以家乡山水入画,借此表达对家园的热爱。 古人写生值得当代画家琢磨 “明清文人实景山水作品展”是北京画院经过三年的酝酿,正式将目光投放至中国古代书画、开启“中国古代书画研究”的新单元。王明明透露,此后,北京画院将陆续与各大博物馆合作,利用博物馆的藏品优势资源与北京画院的学术研究成果,向观众展示中国古代书画的独特魅力。据了解,北京画院已逐步与南京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吉林省博物院、山西博物院等各家专业博物馆建立了合作关系。 至于选择明清山水作为“古代书画研究”的首展,王明明直言这是针对当下山水画写生中出现的弊病,“目前不少画家到处写生,拍拍照片,直接把写生的画稿当创作,甚至有些还把写生当作秀”。相较于当代画家普遍以照相写生再转换为绘画的创作方式,古人则是通过游历观察、目识心记来表现其心中山水,“其中一部分画家以写实方式描绘其居住环境,另一部分画家则在山水游历中表达自身的文人情怀”。在王明明看来,实景山水画表现的虽是眼前之景,画中笔墨却体现出文人的主观情感与学识修养,“我们希望当代画家们都来看看这个展览,看看古人是如何在写生中做取舍的,他们的作品值得今天的我们好好琢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