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将军县醴陵,三湘抗日英雄系列之三

 成靖 2015-08-28
    去年去过醴陵一次,那个地方到处都是陶瓷企业,不愧为“瓷城”,更是举世闻名的釉下五彩瓷原产地,在去一家陶瓷企业的时候,成功的讨要了一套餐具,碗碟杯盘的装满一个小纸箱,非常的漂亮好玩。 
    能,大部分人都醴陵的了解,就是陶瓷了吧,也许还有烟花,但是有多少人知道,这个并不太起眼的地方,曾经是著名的民国将军县,小小一个地方,出了上百的将军和无数的历史名人,他们在中国近代史上书写了浓浓的一笔。去醴陵的时候,我问过一些当地的人,他们也不知道将军县的说法,至多知道杨得志、左权、宋时轮这些党国将领。 
    我们武冈人都知道武冈曾经有个黄埔军校,在抗日战争中由武汉迁来,这个黄埔军校第二分校的分校主任李明灏将军,就是醴陵人,他为抗日战争培训了大批的中下层军官,被誉为军事教育家。
刘若英这个名字,在这个资讯十分发达的时代,不知道她的人恐怕是十分之少了,可有多少这个叫奶茶的知性大明星的爷爷,曾经官致国民政府国防部次长威名赫赫的大将军,叫做刘咏尧,也是醴陵人,也是黄埔一期里年纪最小的一个。 
   在多年的抗战里,还有许许多多如叱咤风云李明灏、刘咏尧将军一样的热血志士们前赴后继的把自己的青春投入到那场惨烈的战争里,也成就了醴陵将军县的威名。 
    中国人是最讲究宗亲观念的,族人、亲戚、朋友、同学、师徒、同乡,等等裙带之风,能够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用时髦点的话来说,就叫做关系,有关系,什么事情都好办,没关系,寸步难行,甚至可以说,大家在一起吵吵闹闹玩玩耍耍的武冈人网,也是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样肯定会使许多人才被埋没,但也会出现人才集中开花的现象,近代湖南的湘军系统、开国的湖南军政大员系统,等等都是这样出现的,醴陵的将军县明头当然也是这样出来的。 
   黄埔军校前六期中,湖南人占了30%的份额,这个数据非常的惊人了,但在湖南人中,醴陵人又是最多的,奉孙中山之命组建广东陆军讲武学校的广东大本营军政部长程潜将军,是醴陵人,而负责招生工作的李明灏和柳漱风,也是湖南人,所以当时大量的醴陵青年纷纷报考黄埔军校,最后为了避嫌,甚至籍贯为醴陵的人都不收了,和以前珠三角很多工厂不要湖南人河南人,或者武冈人四川人一样。后来的一代名将共和国开国上将陈明仁将军,就是一开始没被接受,后来机灵的改籍贯为浏阳,才被录取的。 
   当然,关系网的打造,也是需要很多条件的,必须有强人去开拓,后来者也要能上台面才能把整个网络串联起来,要不将军县为什么就一定是醴陵而非武冈呢?醴陵人当然有其厉害的原因的。
醴陵和武冈的历史差不多悠久,都是东汉置县的,因为靠长沙近的原因吧,再加上发达的陶瓷、烟花产业,比武冈应该富裕发达很多,也因为偏僻于吴头楚尾,历史上无数的战争、屠杀,铸就了这个地方一种独特的坚韧坚韧和勇敢彪悍。 
   醴陵有个著名的渌江书院,据说历史上南宋的朱熹、吕祖谦以及明朝哲学家王守仁都曾在该书院讲学,而且书院目前所存的“万世师表”一匾,还是清代皇帝乾隆所作,清代东阁大学士左宗棠道光十六年曾在这里担任校长。也据说这个渌江书院是目前全国县级文物书院类中保存最好的一处,这些都证明了历史上这个地方都有重教兴学的传统的,中原文化带给这个曾经也属于瘴湿之地蛮荒之地以先进的文明,也给近代历史上人才井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代史上,新民主革命、反侵略战争、新政权的建立,醴陵人都贡献了让中国许多地方无法仰视的成绩,这里就但只谈谈他们在抗日战争里的表现了。 
    程潜,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湘军三大巨头之一,抗战前担任军委会总参谋长,主持制定整个抗战总计划方案,抗战期间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军委会天水行营主任,指挥平汉、津浦线上,和河南地区的抗日战争,中央军的薛岳、王耀武、汤恩伯、胡宗南、关麟征、郑洞国、宋希濂、黄杰,西北军的宋哲元、张自忠、刘汝明、孙桐萱,晋军的商震等著名抗日将领和部队都曾在该战区作过战。程潜将军也领导了著名的兰封会战,差一点吃掉了鬼子悍将土肥原贤二的第14师团。 
   何健,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抗战前湘军的领导者,湖南省主席,抗战期间,任内政部部长,并无直接参与和指挥抗日作战。 
   刘建绪,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抗战前任湘军第四方面军总指挥,淞沪会战期间任第10集团军总司令,指挥十万湘军在右翼阵地金山卫、全工亭一代和敌激战,后担任福建省政府主席和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淞沪会战颇有战功,后面表现平淡。 
   刘咏尧,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抗战前任军委会中央各军校毕业生调查处处长,兼中国童子军总会常务理事及秘书长,庐山军官训练团讲师,1936年在南京组织逾万人参加的全国童子军第一次大检阅,曾轰动一时。抗战期间先后任湖南省抗日自卫军副总司令兼军管区副司令、参谋长,军委会委员长侍从室第三处副处长,军委会政治部第二厅厅长,军委会政治部第一厅厅长,铨叙厅任副厅长、代理厅长。 
   陈明仁,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解放军陆军上将。抗战前在陆军大学进行为期3年的进修,没赶上淞沪会战,1939年毕业即被任命为预备第二师师长,率部参加了九江作战,因为猛打猛拼受嘉奖,1940年参加桂南会战,在昆仑关大战中表现非常的优异,接着率部进驻云南,1942年担任远征军71军副军长,1944年强渡怒江,进攻龙陵、松山、畹町、回龙山,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随后,为了配合湘西会战,陈明仁将军率部挺进广西,进攻柳州、桂林之敌,并收复这两个城市,大获全胜,并乘胜追击挺进湖南。陈明仁将军在抗日里表现是非常优异的,只是得感慨下,战争年代,入学深造也许并不是件好事,从学校出来,可能发现起点已经低了同学很多了,这个和现在学生有点类似,大专出来被早出来的高中毕业生领导,本科出来又被大专领导,研究生出来,本科又已经上去了。 
   王芃生,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抗战前任驻日大使馆参赞,抗战爆发后任交通部次长,专赴越南、缅甸开展外交工作,协商开辟滇缅公路以利抗日物资运输之需,继而成立隶属军委会的国家问题研究所,并任主任,抗战8年里,该所广泛收集敌友情报,深刻剖析国际形势,对德军进犯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及日本的投降等重大事件,均在事先作出了准确的判断,提供了可靠的情报。王将军在抗战期间的贡献主要不是前线,而是后方的情报和物资资源工作,是那种看似无功实际缺一不可的。 
   陶广、陶柳两兄弟,俱为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两兄弟都是湘军将领,都属于湘军第28军系统,淞沪会战时,哥哥为军长弟弟为师长,会战期间两兄弟的部队在被编入右翼作战军,在浙江东海岸前线布防,天马上、凤凰山一战,28军63师牺牲团长一下800多名将士。淞沪会战后,陶广升任第10集团军副总司令,而陶柳则率第62师在海宁、海盐、平湖、余坑、德清、吴兴、崇德、嘉兴等地开展游击战,袭击日军盘踞的杭州、富阳、海盐等大小城市,拔除日军水陆要隘、据点;挖断京坑国道,破坏沪杭铁路,堵塞崇德、杭州、吴兴、上海间运河航段;炸车、炸艇、炸桥、炸碉堡,孤立、牵制日军、配合主力部队作战,消 敌军有生力量,并于1942年升任为28军军长。28军属于湘军中战斗力较弱的部队,特别是第62、63师,但陶式兄弟虽无太大功勋,却也一直兢兢业业,以大局为重,四处奔走,颇多苦劳。 
   傅正模,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1938年担任预备第4师师长,率军转战河南、湖北,先后参加过武汉会在、忻口会战、随枣会战等,并晋升为第54军副军长兼昆明防卫司令部参谋长,编入了滇西远征军,后人印度兰姆伽基地受训,随后任军政部部附。 
   邓文仪,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抗战期间先后担任军委会战事工作训练团政治部主任、政治总教官,中央军校成都分校政治部主任,第三战区政治部主任,青年军政治部设计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一厅厅长。邓文仪为黄埔十三太保之一,整个就是一政治天才,除了北伐战争,就基本上没参加过什么真正的战斗了,整天搞搞政治斗争,在国民党还真是委屈了他。 
   刘斐,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抗战期间先后担任国防专门委员会委员,国民政府对日作战大本营作战组组长,第五战区临时参谋团成员、参谋处处长,军事委员会第一战区组组长,军令部第一厅中将厅长,军政部次长。也是个幕僚人物,并无太多实际战斗指挥经历。 
   张际鹏,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抗战期间先后担任第85师参谋长、副师长、师长,第14军军长,参加过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和中条山会战。 
   醴陵也有许多在抗日中牺牲了的将军。如在左权县反扫荡中牺牲的第18集团军副总参谋长左权,牺牲在中条山的第12师政治部主任李石安,牺牲在武汉的暂编20师副师长,牺牲在南京的预备第10师参谋长,等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