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小学期间,听不同的老师至少讲过十遍这个故事,估计这个故事朋友们也听过很多遍。 一小孩偷了邻居家的针拿回家,母亲不仅没有责备,反而还夸小孩聪明。小孩长大成年,成了盗窃犯,因盗窃而判处死刑。绑赴刑场前,罪犯要求吃母亲一口奶而且要求被批准。就在吃奶时,一口咬掉了母亲的乳头,不久之后母亲因为伤口感染而死。 记得老师讲完后对我们这些小孩总结说,从小偷针,长大偷金。说完后又对故事中的母亲讨伐,说母亲纵容儿子,最后弄得家破人亡。 从所有的文艺作品和现实案例中,估计没有人怀疑母爱的伟大。即使是上面故事中的母亲,她对儿子的爱我相信也是伟大的,只是因为母爱太伟大,所以陷入了误区。 为什么伟大的母爱容易陷入误区呢?这可能是一种非理性因素的作用。有经济学家研究认为,人们往往高估自己的劳动成果。由此可以引申出一些命题,例如,自己折的千纸鹤看上去更漂亮;自己写的文章感觉比别人写的好(这大概可以解释为什么文人相轻);自己的孩子比别家的孩子优秀。等等。 经济学家研究还认为,对自己孩子的才能与缺点完全了解的家长并不多,多数家长属于偏爱小孩而缺乏自知的类型,他们不但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地球上最可爱的,而且还相信别人也这么认为。 回到上面那个故事,在外人看来,母亲是过度纵容了儿子,然而,在母亲本人看来,她儿子是地球上最可爱的,不可能是盗窃犯。应该说,这是因为伟大母爱的光环太耀眼,遮住了看孩子的视线。 关于非理性经济学,我也是前不久才看到一些资料,看的资料不多,所以也谈不出很深刻的话题,就以一句古阿拉伯谚语结尾吧:“即使是丑陋的猴子,在它的母亲眼里,也是美丽的羚羊。” 把丑陋的猴子看成美丽的羚羊,不得不承认这是伟大的母爱;把美丽的羚羊当成了事实,又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多么大的误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