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董洪涛:选择中医微博集之42

 寂寞在繁衍 2015-08-28

(二)

 

历代中医书多重视讲述中医的理法方药,有的亦能兼顾其文采的优美。就我所读的几本医书来看,首推《黄帝内经》,这是一本有韵的经典,读来朗朗上口,文辞典雅,况且其中所含的医道极精极微。再有就是清代医家黄元御,其医理与文采皆趋上乘,其文有汉赋的风采,说理亦极透彻。此二家皆可为医书典范。

 

荐书:我曾在微博里谈过《黄帝内经》,有不少朋友要求我推荐一个好的版本。我建议可用人民卫生出版社的,版本比较精。最佳选本是梅花本。此书排版上为原文下边注释,以王冰《重广补注内经素问》为蓝本校勘。若只想读原文,则亦可直接用田代华整理的选本,亦好。建议喜欢中医的朋友人手一本,时时翻阅。

 

荐书:学习中医经典,最好读竖版繁体字,古意盎然,与古贤心意互通。今人习惯读横版,则可选《黄帝内经》人卫的简体横排版,读来亦颇为方便。此套中医临床必读丛书版本多较精,其中的《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书,多是经典,可置于案头,反复研读。

 

读中医经典,我的建议是初读可只读原文,不要受诸家注解所影响。但毕竟古文与现代文有些不同,有时会读不明白。这时可参考后世注解,以便于加深理解。以《黄帝内经素问》为例,在此推荐两本参考书。一为清代张志聪的《素问集注》,一为当代郭霭春教授的《素问校注语释》。

 

昨天下班后抽空给弟子们做了个关于“中医与读书”的讲座。内容是中医学生为什么要读书、读什么书、如何读书以及写作读书笔记。我提出学医的年轻人要重视读书,把读书作为一生的事业基础,除医书外,当读四书五经及文史哲类。通过读书不仅提高医术,更可培养学者的博通、书生的儒雅以及儒者的浩然正气。

 

最年来,越来越多的朋友对中医产生了兴趣,并要求我能讲讲学习中医的方法。我曾在博客里写作过几篇相关的文章,包括《学中医的秘诀》、《如何学好中医——给对中医感兴趣且有志于深入掌握中医的朋友》、《如何精通中医——提供一份学医的书单》、《学中医的四个境界》等,有兴趣的朋友不妨搜索来参考。

 

古今两千余年来明医辈出,医理纵横变化,皆不能超出四大经典范围,由此知经典之博大精深。读而悟之可为良医,学而仿可作华文。其知识之富,内涵之深,足以供千百代采取而不竭。所以说我辈当重视经典,反复研悟,把学习经典作为一生的工作。我的体会:结合临床读经典,常读常新,每遍都有不一样的感悟。

 

最近当当有活动,止不住诱惑,又大购一把图书,今日到货,满满一大箱子。看着满桌子的书,心中欣喜如赚到宝贝一般,每一本都拿过来细细摩挲一番,翻读几页,不能自禁。古人颇多视书如命者,门外市声三日雨,廉前风色一床书。老屋三间傍水滨,摊书却喜绝尘嚣。有书在手,日日读之,赏心悦目,无过于斯。

 

荐书:学习中药除研究《本草经》之外,还要研究应用中药的方剂。特别是三味药以下的小方,最有价值。今贤陶御风编著《临证本草》,博考深思,发皇古义,精选临床常用的120味中药,揭其论治功效,广其临床应用,把古法与今人经验有机结合起来,更参以三味及以下小方,使药性彰显,内涵透发,极利后学。

 

荐书:易者医也,《周易》为中医之根基,其中象数理气皆关乎中医,学者需以象数阐发义理,以义理印证象数,则能见易中之医意,而神而明之,自见医理之奇妙奥微。明人来知德著《来注易经图解》,后人推为孔子之后以象数结合义理注释《周易》而取得巨大成就的唯一一人,读此书有助于深解医理,堪悟阴阳。

 

(三)

 

荐书:学习针灸除需学习经典之外,亦需浏览诸家医案,以为临证参考。针灸医案虽较中医内科为少,但历代针灸医家多有收集整理,且建国后针灸学者多有公开发表,由此计之亦复不少。《现代针灸医案选》收集建国至1984年间的全国见于各种杂志或未发表的针灸临证医案,择优选辑,按病证排列,便于览阅参考。

 

荐书:《中医望诊相法》。我们都认为《黄帝内经》是医学经典,岂不知此书亦是相学经典。深入理解《内经》中关于相学的内容,可以提高中医诊病水平。此书详细分析整理《内经》中所有关于相学的资料,把脏腑、骨胳、气血与形态、气色等相互通贯,从而有助于深入理解“有诸内必形诸外”的临床诊断意义。

 

有学子问,能否推荐一些格物致知的书。就本草而言,我推荐陈修园的《神农本草经读》及徐灵胎的《神农本草经百种录》,此二书皆属格物致知的上佳之作。古人研究中药,自有一套方法,这套方法即是格物致知,而绝不是实验室成分分析。可惜现代《中药学》课本只重现代研究,而不肯教给学生真正的格物之理。

 

我比较推崇清代医家陈修园。陈氏医理通明,一生著述等身,且特别著作一些中医普及读物,极其嘉惠后学,乃中医之功臣。且陈氏精研经典,医术精湛,故能于思悟中辨识诸家得失。观其著述,文字浅显耐读,医理晓畅易明,实可为后世之中医教科书。以一人之力,而著此留传百代之作品,宜乎陈氏是为医之巨擘。

 

我认为:中医临床水平高低与两个因素有关,一则中医基础的扎实程度,二则临床经验的积累,舍此二者之外,实在没有更便捷的路子。年轻学子若有志于将来成就大医,则不妨多下些功夫于基础理论上,反复研读《内经》、《难经》、《本草经》等经典,把经络穴位背诵地精熟,临床时自然能左右逢源,疗效必高。

 

我重视中医基础理论,主张多背诵,且尽量熟读。学习经典需反复研读,于其精彩段落则不妨熟读成诵。比如《内经》的前四篇,句句经典。再如《灵枢》经脉篇,为针灸学的基础,皆需背诵。古之孩童学习句读,皆以能成诵为目标,甚至于《十三经》几乎全部记诵,所下功夫实在是今人所不及。吾辈仍需努力才是。

 

古人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讲的都是要重视打基础,学中医最需有此精神。西医重视医技,与文化关系不密切,而中医源自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在文化的土壤上才可能长成参天大树。年轻学子多花些功夫在基础上非常值得。

 

二、修养

 

(一)

 

我读研究生时,某日自购某教授所著书,学习其临床经验,同学见之曰,此我导师也,又言导师编书时曾告诫学生,有效药方不可全部抄上,须改一改,免得被人学去。听后讶然,从此凡此教授所编著作皆不再关注,以后我自己写作时亦以此为戒,常警示自己,要说真话,写真东西。

 

我立志于传承中医、宣传中医、推广中医,一生无悔。或许我不能成就大医,但我会继续坚持读书、临证;或许我不能影响到每个人都选择中医,但我会努力写好每条微博,每篇博客;或许我不能治好所有的病,但我会认真对待每位患者;或许有人会嘲笑我的选择,但我执着于自己的信仰与追求,不放弃,不抛弃。

 

古人云“弓弩既张,则心用于中的。”良医治病,其志在病患,心在阴阳脏腑气血经络,然后处方施术,故能所治必愈。没有心不在焉而能治病的良医。由此我悟出:欲学中医,必先诚其心,实其志,孜孜汲汲,唯在医道,不以境迁而心动,不因物改而喜忧。精诚所致,金石为开。功夫下足,医术可成。

 

医术是用来治病的,因此,学医最需有传统的儒家精神:“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这是一种舍己为人的态度。中医要传承,要振兴,要从没落沉沦中展露峥嵘,最需要学医者有此种态度。我呼吁每位中医人都能立“振兴中医,匹夫有责”之志,精进不懈,力行亲为,于医道昏暗坠陷中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空。

 

自少时学范仲淹《岳阳楼记》,一直仰慕其大儒风采。“不为良相,则为良医”之言,千余年来不知倾倒多少学子。今读《范仲淹全集》,益仰慕其高风。其人则先忧后乐,其文则浩然正气,想其清风劲节、德行文章,垂范后世,为不朽功业。我辈学习中医,正需以其文为师,以其正为范,涵养德操气节,是为根本。

 

何为医德高尚?我的理解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医生充满自信,而且会把这种自信传给病人;想病人所想,忧病人所忧,即所谓的医者父母心;充满爱心与同情心,关心病人,且态度和善,如对家人;理解病人的感受,愿意尽自己的能力帮助病人;认真负责,做事严谨,绝不马虎、应付、敷衍了事;努力提高医术。

 

我学习中医二十余年,其间反复读书、不懈临证,兼以思考,渐有所悟:吾辈学医,当有成就儒医之志。故汲汲所在,总以治病救人、涵养精神为首务。因此,人生在世,需志于传承先贤遗志,努力宣传往圣绝学,让医道普及天下,此亦为我的一生努力目标与奋斗理想。

 

儒家强调要诚意、正气、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者舍己为人的人生抱负,其志极高,其行其广。人生事业不可放弃,否则,空活百岁而何为。但若忽视自己的健康与生命而盲目追求人生理想,无异于镜中寻花、水中探月。我辈学中医,心存为往圣继绝学、为后世传中医之志,先需立本,本即在健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