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生好入名山游:

 沁思茶社 2015-08-28
【李白不仅是诗人还是旅行家】网友发帖求助:李白究竟去过哪些地方?有人统计李白的诗文发现,他自小酷爱旅游,综其一生,他历时27年游历过18个地方,登过80多座山,游过60多条江河川溪和20多个湖潭,还曾与杜甫、高适在开封结成三人“自助旅行团”。via潇湘晨报~原来,李白的诗也是旅行攻略! 据李白诗文中所记载,综其一生,他游历过新疆、甘肃、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河南、山东、河北、山西、陕西、贵州、北京、重庆等18个地方(省、市、自治区),总共到过206州县,登过80多座山,游览过60多条江河川溪和20多个湖潭。全国现有34个省市自治区和特区,李白就走了一半,他的一生旅游的行程已远超过了二万五千里,而且这些行程都是他在古代交通不发达和工具不先进的情况下,以骑马或行船为代步工具、甚至是用步行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其艰苦是可想而知的。说李白是中国最大的旅游家,这是一点也不夸张的。李白的一生,几乎都在游历中度过的。他平生的漫游行踪大致可分为三个漫游地圈,两条漫游主线。三个地圈是巴蜀游历圈、越中游历圈、皖南游历圈;两条漫游主线是长江流域游历线和黄流域游历线。

一、巴蜀游历圈。 李白“十五学神仙,仙游未曾歇”(《感兴八首》其五)。当他五岁的时候,即随其父李客,从遥远的中亚碎叶城经新疆、甘肃入四川的江油安家。在他15岁至25岁的10年间,在蜀中漫游,对蜀中的名山大川,风景名胜,如峨眉、青城、乐山、岷江、涪江、锦江、嘉陵江都曾登临游览过。如他家乡附近的紫云山、观雾山、大匡山、戴天山、窦圌山、长平山、他都登临过。对剑阁、阴平这样的由陕入川的蜀道,他也到过。有人说,李白的《蜀道难》是未临其地,全凭想象写出来的,这是不确的。因为剑门关到李白的家乡江油不到200里,酷爱游历的李白,是不可能没有到过那里的。他对剑门关“一夫当关,万人莫开,所守或非亲,化为狼与豺”的险峻形势,不亲身所到,是没有这么深刻体会的。此时,他以自己的家乡昌明(今江油)为中心,将周围的山山水水及大小城镇、地方名胜,都亲莅其境,或拜师寻友、或游览风光。此期间,他北至剑门蜀道、南至峨眉、西至益州(成都)、东至渝州(重庆),当时剑南道的北半部,到处都有他的足迹。其家乡秀丽的风光,使他产生了对游历名山胜水的极大兴趣,奠定了他一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游历的基础。

二、长江流域游历线。 李白25岁经过长江三峡出蜀,他的游历基本上是沿着长江的上流至下游展开的。他先后游历了今湖北、湖南、江西、江苏等省,先以金陵和扬州为中心,后以安陆为中心,“南穷苍梧,东涉溟海”,即南面沿着长江的支流湘江到长沙、衡阳、宁远,北面沿着长江的支流汉水,北到襄阳、安陆、南阳,他游过洞庭、鄱阳,太湖。登过庐山、衡山、九疑山等名山大湖。这个时期,是李白青年时代的漫游时期。祖国的壮丽山河,培养了他热爱祖国的豪迈情怀和喜爱大自然的美好情趣。他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和《夜下征虏亭》“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山花如绣颊,江火似流萤。”二诗,最能代表他东游名山胜水的惊喜和愉悦的心情。他对长江的浩瀚、洞庭和鄱阳湖的博大与东南山川的峻秀,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如他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写道:“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第一次感觉到,蜀中和三峡中的长江与荆楚辽阔的大地上的长江,是如此的不同。前者是曲流婉转,急江高峡,后者却完全是一种宏阔无边的景象,有一种突然开阔视野和思想上解放的感触。李白在《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中写道:“孤帆远影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将中下游的长江碧水连天的开阔气势,与送朋友的留连怅惘之情,融为一体。可谓情景俱茂。在他晚年写长江的诗中,如《庐山谣》中“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更是以从庐山顶的高度来俯视长江,从更开阔的视野来描写长江的宏伟壮阔的气势,可为是为长江写神。

三、越中游历圈。

    越中是李白的第二个游历圈。他先后六七次到吴越一带漫游,中心是剡中地区。李白初出荆门时就向往着到越中的剡溪一游:“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初下荆门》)剡川和沃州风景的秀丽、使他心醉神迷。天台山和天姥山迷漫着一种神话的传奇和色彩,开启了他想象的大门。“天台邻四明,华顶高百越。门标赤城霞,楼栖沧岛月”(《天台晓望》)。站在天台山上可以望见那东临的大海,想象那大海中沧岛上月下的仙山楼阁。在现实中,那崇山峻岭中的天姥山,并不起眼,可是在李白的想象中,其山中却藏着一个有着“仙之人兮列如麻,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的神仙洞天。“会稽风月好,却绕剡溪回。云山海上出,人物镜中来”(《赠王判官时余归隐居庐山屏风叠》),越中秀丽的山水风光,展现出了其风景秀丽的一面。 李白对越中地区之所以如此感兴趣,主要还是对这里深厚的文化底蕴,十分向往。因为这里是谢安、谢灵运和谢朓谢氏家族的居住地。永嘉南迁之后,北方的士家大族,都集中于东南一带。谢氏一族文采风流,使李白这位名士派非常仰慕。李白的《梦游天姥吟》诗中的“越人吟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中的“越人”,指的就是谢灵运。谢安一生既能高隐东山,又能指挥晋军,在淝水之战中将苻秦的百万雄兵一举歼灭,一直是李白心目中的英雄和高人。 李白在《永王东巡歌》中以谢安自比“安得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而谢安所隐居的东山,就在浙江上虞的剡溪(又称曹娥江)边上。谢灵运和谢朓又是李白最喜爱的诗人,而大谢的山水诗所写的基本上是越中地区的山水。这样来看,李白为什么这样热衷于越中之地,一游而再游,就不难理解了。

四、黄河流域游历线。 李白的长江游历线,是沿着长江的上游顺游而下的,而李白的黄河游历线,却是溯流而上。他是从东鲁的兖州出发,途经河南的宋州、汴州、洛阳,沿着黄河的支流汾水,北上太原、又沿着黄河的支流渭水直至长安。李白在“酒隐安陆、蹉跎十年”之后就迁家东鲁,他与东鲁名士孔巢父、裴政等人在泰山附近结为“竹溪六逸”,一起隐居养名,并游览了以泰山为中心的鲁中山水。杜甫的《望岳》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出了泰山的高大与对泰山的膜拜之情。而李白的《游太山》诗“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则表现了诗人登上泰山的豪壮之情和诗人的胸襟气魄,可与杜诗相媲美。李白曾过梁宋、入洛阳,游太原、至长安,对北方祖国的壮伟山川,进行游历,他登过嵩山、太行、华山、终南山、太白山、游过黄河、洛水、伊水、渭水以及汾水等。虽然李白还曾一度北上幽州到过燕山、呼滹河、易水等,但主要地还是在黄河一线上来往。他对北方的山河之壮伟,感到惊心动魂,为之神迷。他登过嵩山三十六峰,对眼前的景色有飘飘欲仙的感觉,产生了“身骑飞龙耳生风,横河跨海与天通”的神奇联想。李白对华山之险峻,感受更深:“三峰却立如欲摧,翠崖丹谷高掌开。”登上海拔高达3000多米的太白山,他也有同登上嵩山同样的感觉:“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登太白峰》)。但他印象最深的还是中国的母亲河——黄河。黄河在李白的眼中,纵肆、豪放,无拘无束,有极大的暴发力和野性,像脱缰的野马一样不受约束。他写黄河,最得黄河之神:“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西岳云台歌》)、“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送裴十四》)李白所写的黄河,有一种雄伟的气势,夺人心魄的力量,宛如天上的银河或从高高的昆仑山上一泻而下,发出咆哮的吼声,奔腾万里,有冲决一切险阻的力量和勇气,奋不顾身地向他的理想的目标——东海,奔流而去。这是写黄河,也是写李白自己的抱负和胸襟。因为李白就具有黄河般的暴发力和一往无前的精神。

五、皖南游历圈。  李白的后半生,基本上是在江东地区度过的。他的晚年,则主要是在皖南盘旋留连。最后落足并终老于宣城郡的当涂县——今马鞍山市。李白来往于安徽不下于六次。其地区主要是集中在皖南。据安徽大学汤华泉教授的考证,李白在安徽的旅游可概括为“三座名山、两条山水旅游带、两大风景名胜区”(见《中国李白研究》2001—2002年集,第699页)。按他的说法,所谓“三座名山”是指黄山、九华山和天柱山。黄山,自从大旅游家徐霞客说过“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话之后,而名声大噪。因此人们习惯地认为,黄山的风景是徐霞客发现的。其实早在870多年前,李白就第一次登上了黄山的绝顶,并写下了“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伊昔升绝顶,下窥天目松。”(《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岭旧居》),应该说是李白第一个发现了黄山,并作诗赞颂黄山美景的第一人。应该说,是李白首先登临黄山的第一个名人,并以他的名人效应,为黄山定了位,“三十二莲峰”、“菡萏金芙蓉”的诗句,对黄山的影响极大,因此后人才将黄山的最高峰命名为“莲花峰”。此外黄山的石柱峰、芙蓉峰、炼丹峰、天桥峰等,也都来自于李白这首诗。

     九华山,原名九子山。李白在天宝十四载(755),为青阳县令韦仲堪所邀,来游此山。李白嫌九子山山名不雅,因见此山“九峰如莲花”“乃削其旧号,加以九华之目”,即改九子山之名为九华山,并与韦仲堪、高霁三人联句作诗以纪之。此后李白还赠给了韦仲堪一首诗,写道:“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从此九华山名声大振。后来九华山成为佛教圣地,为佛教界所青睐,也当与李白改此山为九华山有关系。天柱山又名皖公山,汉武帝曾封其为南岳,后隋文帝将南岳移于湖南的衡山,其名遂不大显于后世。李白于乾元元年(758)路过此山,作诗赞美皖公山曰:“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气。清宴皖公山,巉绝称人意。”(《江上望皖公山》)对皖公山的风光做了衷心的赞美。由于李白的作诗赞美,才引起了宋元明清人对天柱山的注意和兴趣,后来,大宋代的大诗人苏轼、黄庭坚、王安石等人,都来此山游览吟咏,从此天柱山成了旅游胜地。这三座名山的发现、得名或兴起,都与李白有莫大的关系。两个游历带是泾川和秋浦。泾川,从琴溪至陵阳山,泾川长约三百多里。故李白称之为“泾川三百里,若耶羞见之。……佳景千万曲,客行无歇时。”泾川北有琴溪,是传说琴高骑鲤鱼升仙之处。向南去中有桃花潭,即汪伦送李白处。上有凌阳溪,涩滩,都是风景非常优美之处。尤其是桃花潭,经李白的《赠汪伦》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之后,便扬名于天下,如今也成了安微泾县著名的风景点。

     秋浦是李白最喜爱和留连的地方。他的《秋浦歌十七首》,对这里的山水风光和风土人情,作了尽情的描绘,成了诗人“诗意的栖居”之处。在秋浦的清溪的上游的岸边的江祖石上,至今犹有天宝纪年的字样,勾起游人对李白当年游秋浦的回忆。 李白的那首“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就是在玉镜潭边所作的。有人说这是李白在夸张,有人说这是实写,实际上是大楼山上的霜雪,在玉镜潭中的落影所致。但不管是夸张也好,写实也好,这首诗却牢牢地印在了国人的脑海里。两个名胜风景区是宣城与当涂。当涂在唐时是归宣城郡所管辖下的一个县。今天却成了两个地区。宣城,宣州在唐代是江南大郡,下辖十个县,当涂在唐时也属宣州所管。州郡在今宣城市。宣城因南朝齐代诗人谢朓曾在这里当宣城太守,写了不少著名的诗歌。李白对谢朓很仰慕,推崇倍致,故清人王士祯写诗说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他对宣城的山水,谢朓的遗迹,盘桓留连,不愿离去。如敬亭山、句溪、宛溪、高斋、谢朓楼都在李白的诗中反复提到。其中最著名的有《秋登宣城谢朓楼》、《独坐敬亭山》二诗。《秋登宣城谢朓楼》诗中“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将宣城的美丽风光刻画得淋漓尽致,并表达了他对谢朓的无限思念之情。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此诗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为一的思想,发展到了极致,将敬亭山拟人化与诗人的心灵相互勾通,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马鞍山的当涂县,是李白的终老之乡。李白之所以将当涂选为自己的终老之地,一是因为仰慕谢家青山,二是因为这里有一位在此为县令的贤族叔李阳冰与当涂热情好客的父老乡亲。

六、游仙李白对中国旅游文化的贡献和启示。

1、开启了中国旅游文化的新篇章  旅游活动是建立在以娱乐为主的以观瞻自然和人文景物为目的的异地活动。它是与以工作和生活为目的而外出异地的社会活动和生产活动是有区别的。当然,这其中的区分也不是十分严格的。如李白的旅游活动总是与他谋生、交游、求学、求仙学道的活动相交缠的。从这个方面来看,李白并不算是一个纯粹的旅游家。但他与那些以求官、异地做官或官员外地巡察、或到外地做生意的商人,或到外地做专业考察的科学家或出外务工的打工者,还是有区别的。李白的旅游活动,比起司马迁为写《史记》而作的社会地理考察、比起为写《水经注》而考察山川水道的地理学家郦道元及为考察山川地理和研究自然风貌为目的地理科研工作者徐霞客,有着很大的区别。在这方面,他与谢灵运有些相似,他们都是将旅游以娱情遣性为目的,他们作诗也是以娱情遣性为目的的审美活动,是超越实际功利的。但谢灵运毕竟旅游的范围太有限,算不得是一个大旅游家。而李白的旅游活动却是全国性的,时间也比谢灵运长得多,影响也大得多。从真正的旅游意义上来看,李白称得上是中国第一位大旅游家,他开启了中国旅游文化的新篇章。

2、提高了旅游的审美境界和精神境界  李白不光是自己旅游观光,自己看看而已。而是将自己对自然山川以审美的眼光和情趣用诗歌表达出来,从而提升人们的旅游观光的审美境界。自然风光是外物,当它们不与人的精神世界相结合,仅是外在的自然状态,而他们的美,却是人发现的。只有人用审美的眼光来看待它们,它们才具有审美的价值。比如,在李白之前,黄山的自然美早就存在了几千万年甚至上亿年,早在李白之前可以说有许多人都到黄山,但他们都没有把黄山之美给挖掘出来,展示给世人。只有李白才以他独到的审美眼光,将黄山之美,用他的诗歌展示给世人之前。再比如唐代有许多诗人都登过庐山,写过庐山的诗篇,但有几个能写出《望庐山瀑布》和《庐山谣》这样气势壮阔而意象奇特的诗来?李白是将自然山水之美与自己的崇高的精神境界融为一体,才写出了《庐山谣》、《蜀道难》、《西岳云台歌》、《梦游天姥吟》这样气壮山河的优秀诗篇,为祖国的大好山河增光添彩。从而也提高了整个民族的审美境界和精神境界。

3、将自然风光与人文文化融为一体,提高旅游的文化含量 旅游文化当然不限于自然风光,而还包括各地的人文景物和风土人情。而且自然风光与人文景物和风土人情也是密不可分的。李白以他丰富的历史知识对各地风土人情的热爱和了解,将自然风光与人文文化结合起来,丰富了旅游的文化含量。他写过许多反映风土人情的诗和各地历史人物的怀古诗,如登荥阳的广武山时,他想起了历史上楚汉争霸的刘邦和项羽;游下邳圯桥时,想起了为黄石公桥下纳履的张良,游江东时,他对吴娃和越女的采莲劳动时的生动和活泼,都有生动的描绘。他的山水诗如《蜀道难》中,有雄峻山水的描写,有六龙驭日的神话,有五丁开山的传说,有蚕丛和鱼凫的历史故事,有西游行人过蜀道的忧虑等,将神话与现实、历史与今天、山水与人事等即自然风光与人文文化巧妙地揉和在一起,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文化含量。

    可见,在旅游中,即使是自然山水,其中也有着历史人文的文化。李白对旅游的文化视野和他旅游诗,对增长我们的旅游的文化知识和提高文化意识,是很有帮助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