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偷人要偷这样的人

 昵称12149590 2015-08-28

偷人要偷这样的人

(2015-08-21 18:41:41)
标签:

杂谈

偷人要偷这样的人 

群众生活蒸蒸日上,民情、民风为之一变,迟早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过去普及城乡的偷瓜、偷菜的热衷,现在基本上改成偷情、偷人的热情了。《金瓶梅》中的人情世态,既然早有专家学者社会学、语言学上的深入研究,那么,这里只好删繁就简,单就偷人方面浅说一、二,也算是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吧!

 

王招宣:太阳照样升起,新星不一定升起

 

潘金莲同志是九岁当儿进王招宣府上的。

王招宣是个退休干部,着实有一大笔钱,之于在位时干没干过卖官之类的勾当,现在自是无从考证。若以此推论他的致富原罪,难免要犯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也正因为他有这个经济实力,才能办得起家庭歌舞团。否则,国企、国营的歌舞团都纷纷解散,他也不会挺身而出为艺术作这档子牺牲。

潘金莲在他这里是学演奏,主攻乐器是丝竹,弹拨乐及声乐也不错。加上长相甜美,本性伶俐,表演课程同样优秀。如果她上雅典露出小脚弹上一段琵琶,国际奥委的老同志和世界各地的老朋友们一高兴,北京奥运会完全可以提前到2007年。所以,作为娱乐圈的一颗新星,潘金莲霸占影视频道黄金时段的日子应该为时不远了。

只是在潘金莲十五岁那年,王招宣与世长辞了。人亡事息,她的明星梦也就此结束了。十五岁是个很微妙的年龄,与“二八”之间仅一步之隔。潘金莲能以一个“正处”之身离开王府,充分说明娱乐圈的潜规则,不适应个体文艺表演团体。同时,足见王招宣是廉洁自律的,潘金莲也是德艺双馨的。

——在王招宣府的这段经历,权当是潘金莲同志人生的一段引子。

 

张大户:不能奋起抗争,不如躺倒享受

 

潘金莲的偷人生活,是从张大户家开始的。

准确地讲,潘金莲的这一次,不是偷人,而是被偷。这位张大户,有万贯家财,百间房产,只可惜年纪有“六旬之上”。这个年龄,折合成当今“市值”,应当在“八十”左右,明显属于党和人民的宝贵财富。张大户在王招宣死后,仅花三十两银子即买了金莲,比“零资产”收购了一家国企还便宜,因为他只得效益不背包袱,算他一个精明的商家自然没错。

作为一个财主,张大户比黄世仁的思想觉悟要强上一截:他对潘金莲从买进到“收用”,一共花了三年时间。这的把年纪上的老同志,为人民服务的时间明显不多了,居然还有这等耐心,特别值得急性子的同志学习。并且,他还是在财主婆外出的时候实施的,手段不似黄地主残忍。相比之下,潘金莲同志的实际表现,就远没有喜儿那样富有反抗精神。她深爱阶级斗争熄灭论的毒害,所选择的是躺下来享受。潘金莲同志丧失革命斗志,究其原因,最为关键的一是她缺少大春这个明确的奋斗对象,不能及时地化悲痛为力量;二是在第一阶段敌对势力一般都非常强大,她对革命形势悲观失望——事实也证明,革命是在1000多年后才成功的。

所以,配合与张大户间的那些事,是潘金莲同志明智而策略的选择。在不长的时间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它彻底解决了张大户,斗争以潘金莲的胜利和张大户的失败而告终。

 

武  松:干部模样,当然不等于人的模样

 

因为有武大,所以有武二。《金瓶梅》武大与武二的形象定位,是沿袭而非创造,有严重的“极左”倾向。作者的这一艺术水准,那是远不及雨果和巴尔扎克——武大的形象萎琐与性格的萎琐是一致的,缺乏基本的艺术对比;武二的“高大”,似乎又是潘金莲萌情的引线,对读者的艺术鉴赏有一定的误导。

潘金莲见到武松,是在武松当了干部之后。武松当的这个“都头”,并非诸军总帅不过是个做缉捕工作的差役,也就是个普通的刑警。当然,刑警比派出所的联防队员又要威风,这也就难怪武二第一次见到警车中的武大时那般激动,也就难怪潘金莲对武松引为自豪,几乎还是一见钟情。

正常情况下,潘金莲偷人偷到武松头上,那是情理之中的事。问题是,以潘金莲的人生阅历,是不足以理解武松这类“革命干部”的。所谓“革命干部”,第一是有革命性,武松的革命性,是既打虎又杀人。第二,当推革命原则。革命干部并非不偷情、偷人,搞“包二奶”和“办公室恋情”,那是常有的事。如果包、恋到自家人身上,那就太不“原则”了。第三就是革命热情和干劲。那时,武松刚刚参加革命工作,革命干劲很,主要热情全在工作上。武松一生的工作,是杀了一只虎,剩下的全是人,好人、坏人,恶人、凡人,应有尽有。除此而外,就找不到他为人民办过哪件有益的事了。而当杀人的激情消失时,武二便成了行者,别说深更半夜出去偷情,就连入世的勇气都没有了。

思路决定出路,换一个思路,潘金莲如果情归武松,她的情感历程会不会一帆风顺?这依然是一个变数。身为一个公职人员,武松的职务犯罪的可能性是极大的。如果他早几天进入公务员队伍,打虎时就会因故意违反“禁酒令”被开除。其后官司上身,他硬是怒气冲冲把一个给西门庆报信的同志活活打死了。流放,武松性格之使然。依他的性子,人民内部矛盾迟早要在他那里变成敌我矛盾,他迟早也会走上自绝于人民的道路。潘金莲要是与武二折腾几年,总有一天是要给武松看守所里送饭的就算是个男人吧,事实上的武松,远非责任重于泰山,真的敢作敢为。日后他金莲、王婆,小侄女迎儿哆嗦着连说叔叔,我也害怕武松只说了一句孩儿,我顾不得你了然后卷钱而逃。

潘金莲与武松间的因爱成仇,当是潘金莲不幸中的一幸。

 

西门庆:有钱人的脐下三寸,亮动着物质与精神

 

真正的西门庆,是个有钱人。他演绎的那些事,全是一个“钱”字在撑着。若以那时的生产力计,“西门公司”的子公司,足以称作“西门子”,挤上福布斯排行榜绝对是没问题的。

潘金莲与西门庆的“偷”,准确定性,依然是“偷人”而不是“偷情”。毒死武大后,潘金莲并未偷成正果。西门庆迎娶了年青寡妇孟玉楼当三奶提拔了一个房里做饭的丫头作四奶,然后才是潘金莲千思万盼、千方百计让西门庆把自己纳作了五奶

阶级早已存在,斗争却并非激烈。武松持刀去找西门庆,西门老板跳到了一个行医的胡老人家后院厕所边,吓得正入厕的丫环直呼有贼胡老大夫见是西门庆,却赶紧祝贺,说武松因打死同事已经被抓走,大官人可放心回家了。物质的力量是无穷的!

西门庆的物质,堆积在脐下三寸。为了西门庆脐下的银子,吴月娘作端庄,孟玉楼显宽容,李瓶儿表现出特好性情而潘金莲,她和王六儿则凭床上功夫讨西门庆的喜欢。为西门庆性服务上潘金莲的手段可悲、可怜西门庆在冬天下床解溲怕冷,她就在被子里用嘴将西门庆的尿全吃了。精神的力量是贫穷的!

四海翻腾云雨事,五洲淫荡风雷急。以偷人为目标,潘金莲在西门庆这里取得了丰硕成果。若不是西门庆英年早逝,潘金莲的五奶生活,肯定能得到别墅与存折补偿。此类买春事件,效益优先,兼顾公平,需要扫除的真正的害人虫,是事后赖账与假公济私。

 

陈经济:最后一站,并非终点

 

潘金莲的偷人生活,最终结束在陈经济那里。

在潘金莲的偷人史上,陈经济最多只能是一匹窜出来的“黑狗”。与西门庆这匹“黑马”比,他已无财;与王招宣、张大户这些“老马”比,他早无德。但就是德“财”不备,还是与潘金莲偷了起来。

经济,只有经济,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这二者之间,是典型的道德的乱伦,却又是世俗中最现实的必然。陈经济是落难之际才投到老丈人家的,潘金莲傍起这位“女婿”,深层次的原因,还是为了日后的经济计。因为落难并不等于落入空难的深渊,以时事的风云变幻,陈经济还有可能重温陈大官人的旧梦。

当然,潘金莲是比歌厅里强抱人腰、宾馆里猛打人电话的各位“小姐”要伟大。她不是因小费的直接推动去偷陈经济的,主要的一条是生活,并按照“快乐原则”而生活——西门庆终是油枯灯尽,髓竭人亡陈经济劝潘金莲的一句话是洗净了终是污染,成就了倒是风流“成就”两个字,其实很重要,风流的真实性,应该盖过化蝶的虚妄性——潘金莲如果守寒窑一十八载,或在青灯的照耀下向天堂奋勇前进,或飒爽英姿地与敌人战斗到最后一滴血,那她也只是“英雄”而非“人物”。冒着“亲人”的炮火偷人,她始终牢记这样的教导:要生活就会有牺牲,偷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

 

潘金莲同志的一生,是偷人的一生,奋斗的一生!她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也让广大人民群众时刻警惕: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