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日下午16时,莒文化作为山东本土古文化的重要分支,正式登上了国际史学大会的殿堂。在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主会场山东大厦,“莒文化与文明起源”专题会议正式举行,这是莒文化研究的首次国际性研讨会,标志着莒文化研究走向了国际层面。
 现场史学大伽云集,条分缕析地解读莒文化与中华文明之间的互生、共生关系。
莒文化是东夷文化的先进代表,是齐文化与鲁文化的先声和前导,山东莒县是莒文化的核心区域。因其有数十万年的文化根系,一万余年的文明启步,五千余年的文明史,对研究文明起源、华夏文化、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态等重大史学和理论课题具有重大意义,所以被列入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平行会议。  参加专题会的知名史学家有:国际历史学会秘书长罗伯特·弗兰克(Robert Frank),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负责人李伯谦;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先秦史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宋镇豪;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巍、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宫长为等。
在专题会议上,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莒文化与文明起源、莒文化与文字起源、莒文化的精髓与儒学内涵比较、莒文化的时代意义以及莒文化社会经济价值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讨。宋镇豪研究员指出,莒文化是包容性很强的文化,非常大气,她带有海洋文化开拓性的特色,同时他指出,莒文化研究好、开发好,对山东东部地区的文化繁荣意义重大。
 莒文化涵盖鲁东南地域,莒县是莒文化的核心地区。莒地古属东夷,夏代之前为莒部落,夏代为莒州,商代为莒方国,周代为莒国,与齐、鲁鼎立700余年。史书记载:“莒虽小国,乃东夷之雄者也。”春秋时期,齐桓公(公子小白)曾在莒避难并依靠莒国的力量复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曾发出“毋忘在莒”的感慨。莒县是山东省历史文化名城,是全国千年古县。
 莒文化是未间断的地域文化,莒地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衡量文明的三要素——文字、城堡和铜器5000多年前在莒地均已出现。原始农业发达,莒地先民发明了酿酒、制陶、冶炼和针灸等,最早使用货币。
 四古一书”是莒地历史文化的典型代表。“古族”,莒族(部落)属东夷族;“古国”,莒商为方国,周为莒国,汉为城阳国;“古文字”,中国最早的原始陶文在这里诞生,陵阳河遗址出土的5000多年前大口尊上的原始陶文入选中学生《中国历史》课本:“古树”, 浮来山银杏树树龄近4000岁,为天下银杏第一树。“一书”,中国第一部文学评论专著《文心雕龙》。莒文化遗迹浩如烟海,仅莒县各类遗迹就有1000多处,著名的有陵阳河遗址、莒国故城、浮来山定林寺、齐长城遗址、状元林、刘章墓、莒子墓、乐毅垒等。莒州博物馆为国家二级博物馆,是山东省三大县级博物馆之一,馆藏文物20000多件,其中国家级文物200余件。
 莒文化与齐文化、鲁文化并称山东三大文化。莒文化以其“包容创造、明礼尚义、崇文重学、自强奋进”的精神内涵,滋养和培育了一代代莒地人。舜帝、姜太公、诸葛亮、王羲之、刘勰、女诗人纪映淮、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王尽美、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等,都是莒地人。
来源:济南日报 记者:史春勇 张晓涵 编辑:甄甜
提示:长按指纹,识别二维码,即可关注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