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不听话?你真的会和孩子沟通吗

 开心果3735 2015-08-28

米小妈妈

对每个家长而言,怎么跟孩子说话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我们说话的方式、沟通的技巧、言语中隐藏的潜台词都会对孩子产生巨大的影响。很多父母抱怨孩子不听话、不能跟父母好好说话,实质上只要我们去反思就会发现孩子的这些行为习惯很多是我们教给他们的。

见过身边很多的父母和孩子的沟通模式,如果把父母和孩子的沟通模式进行分类,那么大概有这样几种类型:

1.最具攻击性的方式:当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举止不满意时,用最具攻击性的言语和孩子进行沟通,比如大喊大叫、带着暴力倾向的沟通方式(可能所有父母都有过这样的行为),甚至还会出现一些侮辱性的言语、对比性的言语来和孩子沟通,那么孩子回馈给我们的是对各种命令的对抗,比如玩更长的时间、感到害怕无助、无视父母的存在以回避、或者就是和父母对着干。

2.相对被动的沟通方式:在这种沟通模式下,虽然很少有暴力,但是都以父母自言自语为主,最关键的这种沟通模式下,父母的自言自语一般带着抱怨、比较、冷漠、厌恶、不开心等因素,当父母在这种情况下时,一般都是孩子内心带着强烈的抵触沉默收场,这是父母最被动的方式,我在说/提要求,你却没有听。

3.积极的沟通方式:父母如何与孩子进行沟通也是父母体现沟通技巧、沟通智慧的一个重要的方式,当然不需要任何数据实验我们就能知道,这肯定是最有效的沟通方法,明确的、积极的、热情的、自信的、互动的沟通方式,会让孩子知道家长在跟他们说什么,并能真正的倾听我们在说什么。

所以,要想孩子在成长的路上更“听”我们的话,没有别的方法,只有我们自己学会如何和孩子进行沟通,掌握更多的沟通技巧,我们才能真的要求孩子、约束孩子、管教孩子,让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相处和平、融洽、得当!

一、沟通前先喊孩子的名字!

孩子的名字对孩子来说是重要的信息,当和孩子进行沟通之前(即使我们有很大的情绪),也要耐心下来,先喊孩子的名字,稍等片刻之后再传递我们的信息。在喊过孩子的姓名之后,直到孩子注意你要跟他们说话时,说出我们的要表达的内容。比如:

“lily(稍等片刻),妈妈的晚餐10分钟之后完成,十分钟之内你要完成清理桌面、洗手……”

“lily(稍等片刻直到孩子注意我们),你的家庭作业还没有完成,你是不是应该先完成家庭作业呢?”

二、使用积极的语言!

在和孩子沟通中尽量不要频繁的使用一些消极词汇和表达方式,这些表达方式都会成为孩子学习和模仿的对象,而且也起不到好的效果。比如:

当孩子把家里的玩具弄的乱七八糟、玩具不和弟弟妹妹分享时,如果我们说:“lily,赶紧把家里的玩具收拾好,否则我要揍你”“你怎么能这么自私呢?这玩具怎么就全是你的呢?给弟弟妹妹玩一会怎么了?”

这样的沟通方式如果变成了“我真的很喜欢你,因为你总是记得把玩具收拾的很干净”“谢谢你帮助妈妈把玩具都收拾好,原来那么乱七八糟现在好多了”“妈妈很欣慰你能够和妹妹一起分享这些玩具,真是好孩子”。

我相信,但凡是孩子,在听到这样两种不同的表达之后,会有不同的行为差异。第二种积极的沟通方式会让孩子知道你爱我、你在乎我,你知道我的感受,你很重视我。而第一种的沟通中孩子会觉得你在命令我、你不喜欢我、你不尊重我,还有你不理解我。

三、接触孩子的眼神很重要!

当你需要和孩子进行沟通时,记得接触孩子的眼神,我们需要在一个可以和孩子进行对视的地方进行沟通,在这种情况下沟通,孩子会更清楚自己应该怎么做。

见过身边很多的所谓“问题学生”,他们很排斥与人进行眼神的交流。如果要和孩子深入沟通,记得去接触他们的眼神。

所以在于孩子进行沟通时:说孩子的名字,直到他们认真的注意到我们,然后接触孩子的眼神,这代表我们很认真、严肃且温和的在与孩子进行沟通,同样我们对孩子眼神的接触也表明:“我重视你,我努力的要理解你”,这些行为的背后会让孩子学习,下次他们要跟我们进行沟通时,也会如此。

四、物理上靠近孩子再说!

记得有家长给我们留言:“她每天工作很辛苦,回家赶着晚饭时希望孩子能快速完成一天的家庭作业,可是孩子就是喜欢看电视,她在厨房命令孩子关掉电视,可是没有任何效果。”

很多父母都这样,在远处对孩子“指手画脚”,常见的场景是父母站在那里说着“你,去写作业”“你,关掉电视”“你,该练琴了……”有时候父母手里还拿着手机玩游戏,孩子又怎么会听呢?

这个时候我们要做的是走进孩子(指距离上的靠近),让孩子注意到你的存在,你有话要说,然后再跟孩子进行沟通,这会有不一样的效果。

五、给孩子选择权!

我们和孩子沟通,根本上是希望孩子与我们进行合作,孩子需要在这个沟通过程中知道我们的方向性,他们才能更好的与我们进行配合。

比如“当你穿好衣服后,你就可以跟爸爸出去玩或者跟妈妈一起跳舞”“你想读哪本书,这本还是那一本,或者你自己想读的一本?”这样的沟通方式会让孩子觉得他们有选择权,而不是出于一个只能接受命令的状态。

来对比一下:

“不要把你的玩具放在沙发上,放到你的玩具盒中去”

“你应该把你的玩具放到玩具盒中去,来告诉我,你什么时候能放好玩具?”

同样的命令,不同的表达,不一样的感受,自然是不同的效果。

六、不要将事情复杂化!

我们和孩子的沟通,基本上每次只有一到两个主题,但是很多父母非常喜欢/不由自主的借题发挥,比如孩子某次考试只有60分,来看两种不同的沟通方式:

“你怎么这么粗心,看看这些题,你怎么就不会呢?学习不认真、60分还好意思把试卷拿出来,脸皮真厚……”

“这次考试是60分,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这样呢?是这些知识点不懂?还是粗心?还是因为考试时间不够?还是有其它的因素,你先把问题都找出来,然后我们来看怎么突破?”

这是两种不同的沟通方式,却是同一件事,第一种沟通方式下,孩子会认为父母只关注我们的分数,根本不在意我的感受,明明题目很深、明明大家都只有60分……

而第二种孩子会知道父母虽然很在意成绩,但是我们却和他们在一起找原因,可能孩子自己本身也不开心,但是在这种信任的沟通环境中,孩子更放松,如果找到原因之后,下一次他们可能就不会再犯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