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宁神静 方可致远

 优雅a 2015-08-28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一方面要切实提高科研人员的物质待遇、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科研人员也应远离浮躁之气、戒除名利之心,凝神聚力、潜心科研

 

  美籍华裔著名数学家张益唐近期在“科学中国行”上的公开演讲,让国人近距离领略到他天才的证明:他在世界性数学难题——“孪生素数猜想”问题上取得的突破,被数学界公认为是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研究。更具传奇色彩的是,在这篇论文发表前,他不过是美国非一流大学的普通编外讲师,只发表过两篇论文,没有研究经费;而在此之前他近十年找不到工作职位,在美国各州“流浪”,有时还在朋友家借住。

  从世俗生活角度来看,张益唐并不是一个“成功人士”。他专注的研究也没有给他带来多少现实的好处,因为“孪生素数猜想”不同于应用数学,是纯数学问题不带任何实际功用,可谓“无用之学”。

  一个生活近乎落魄的人,如何能在从事一项“无用”的研究时,从未放弃、始终如一?张益唐的答案是:纯净的心境。成名前,他只是数十年如一日的研究,从来没有考虑过要获得金钱和荣誉,也没想到要去和其他数学家竞争;成名后,他依然故我,散步、听音乐,思考虚无缥缈的问题。张益唐从未想成为别人眼中的“成功者”,他追求的不是俗世层面上的名和利,而是自己心仪的学术探索。

  科学研究,特别是许多基础前沿领域的探索,看上去多为“无用之学”;倘想有真正的突破,研究者拥有纯净的心境至关重要。张益唐之所以能做出里程碑式的工作,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没有私欲杂念,守住了科学研究本来应有的淳朴和天真。而在现实中,有的人因为急于有所成就,在项目选择上避重就轻,不是像张益唐那样迎难而上、“在木板最厚的地方钻孔”,而是挑选最薄的地方打孔,发一些没有实质贡献的论文。更有甚者,一开始就以功利目标为取向,仅把科学研究作为改善境遇、晋职升迁的敲门砖,虽然活得很风光,但在学术上往往浅尝辄止,难有大成学术。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一个人只有淡泊名利才能保持定力、不迷失方向,只有心宁神静才能全力攻坚、达到深远的境界。爱因斯坦在评价居里夫人一生的时候曾说:“居里夫人一生中最伟大的功绩是证明放射性元素的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出来。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不仅仅是靠她大胆的直觉,也靠她在难以想象的困难下仍坚持工作的热忱和顽强。这样的困难,在实验科学的历史中是罕见的。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一方面要切实提高科研人员的物质待遇,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科研人员也应远离浮躁之气、戒除名利之心,凝神聚力、潜心科研。只有这样,才能在科研道路上走得更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