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瓷器上的九秋图

 芝润斋 2015-08-28
因秋季九十天是称为“九秋”的收获季节,遂采集九种秋草于一图,其九种花卉分别为:含苞待放的海棠、优雅的紫茉莉、幽静的百里香、艳丽的长春花、怒放的菊花、雅致的紫雪花、幽香的桂花、黄色的蜀葵和龙胆等,在同一器物上九种花卉竞相开放,五彩缤纷,争奇斗艳,令人美不胜收。寓意九秋同庆,共贺丰收。故名“九秋图”或“九秋同庆”。唐 陆畅 《催妆五首》之一:“闻道禁中时节异,九秋香满镜臺前。” 元 无名氏 《看钱奴》第一折:“为甚么桃花向三月奋发、菊花向九秋开罢?” 清 何焯 《义门读书记·昌黎集》:“菊有黄华则九秋矣,故秋怀以是终也。”

    明成化朝(公元1465-1487)景德镇御窑厂生产是我国陶瓷烧造史上重要的历史时期,成化瓷器以青花和斗彩品种而闻名,成化青花是明代中期青花瓷艺术的杰出代表,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明成化年间,皇帝及万贵妃喜欢珍宝及精美器物,宫廷对瓷器需求猛增,制作精益求精。《明史·食货表》:“成化间,遣中官之浮梁景德镇,烧造御用瓷器,最多用久,费不赀”。明代成化时期的瓷器质量高超,备受世人称赞。明人沈德符《敝帚轩剩语》有“宣窑品最贵,近日又重成窑,出宣窑之上”的赞语。明人王士性《广志绎》记有:“本朝以宣、成二窑为佳”。 成窑瓷器烧造品种繁多,有青花、斗彩、白釉、黄釉、蓝釉、釉里红、青花绿彩、黄地青花等,以青花瓷为主流产品。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评价有:“成化五彩,青花均极工致,青花蓝色深入釉骨,画笔老横,康熙就当却步也”。《竹园陶说》评论有:“成窑画笔古今独步,盖丹青妙手寄其心力于瓷片之上,故能笔细如发,用青如用墨,点染描画,各臻其妙也”。著名陶瓷鉴定家孙瀛洲撰文评价记有“成化瓷器,胎质细腻纯白,白釉莹润如脂,彩色柔和,笔法流利,造型轻灵秀美,表里精致如一”。成化青花选用“平等青”料,呈色浅淡柔和,典雅宜人,给人以清新悦目,幽雅脱俗之感,备受世人所推崇。胎体轻薄,洁白细腻。釉质肥厚,如脂似乳,莹润光洁。 成化皇帝朱见琛,宽仁雅逸,擅长丹青,于瓷器更是青花与斗彩兼爱,尤爱玲珑小品。由于天子有所好爱,因此成化青花造作尤为精细.。成化青花器形规整,庄重圆润,玲珑隽秀,制作精巧,胎体厚重的大件器物较少,多轻巧圆润的小件,故有“成化无大器”的说法。常见的造型有碗、盘、杯、高足杯、高足碗、卧足碗、罐、炉、洗、梅瓶、犁壶、盏托、玉壶春瓶等。罐类有天字罐、扁罐、高罐等。 成化青花纹饰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有婴戏、高士、龙凤、海马、狮子绣球、麒麟、海兽、花蝶、鸳鸯卧莲、秋葵、松竹梅、灵芝花草、菊花苜蓿、兰花桅子、宝相花、山茶花、牵牛花、莲花八宝、缠枝花卉、折枝瓜果、祥云、山石、十字杵、梵文、藏文、八宝纹等。 成化时期景德镇瓷业生产,开创出明代青花瓷素雅秀丽的风貌。成化朝运用细描匀染的画法,一改永、宣时雄劲豪放的笔墨情趣,而流于飘逸秀雅的风格。纹饰线条匀劲流畅,自然率真的情趣,充满了生机和魅力,装饰纹饰线条柔和纤细,多用双线勾勒填色法,只用平涂,只分浓淡而不分阴阳,无渲染烘托。

九秋图
明成化 青花九秋图罐

    直口,圆肩,鼓腹,丰底,圈足。外壁青花饰蓼花、蒲公英、野菊纹,近足处为起伏不平的坡地为衬托,两只蝴蝶在空中飞舞,为画面平添许多生机,呈现出“九秋花蝶”一派秋意盎然的景观。外底青花双圈内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为明代成化御用青花瓷器。明朝第九帝朱见深,于1465年登基,改年号成化。成化帝宽仁雅逸,擅长丹青,于瓷器更是青花与斗彩兼爱,尤爱玲珑小品。《明史·食货志》记载:“成化时遣中官之浮梁景德镇,烧造御用瓷器最多且久,费不赀。”其制瓷之精益可见一斑。由于天子有所好爱,因此成化青花造作尤为精细,加之胎薄体轻、釉质莹润、青花淡雅、画面清澹,运笔潇洒。故有古人赞曰:“唯恐风吹去,还怕日炙消”。我们面前这件“明成化 青花九秋图罐”即是其中珍品之一,无论器物外形之隽永,或是青花点染之意境,均经典地代表着成化官窑瓷精巧秀雅之美。成化器以玲珑、轻盈的小品居多,此件小罐与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之“明成化 青花山石花卉纹罐”别无二致,罐身丰肩敛腹,线条张弛有度,外壁满绘青花花卉,枝叶柔美,造型俊逸,别有一番恬淡恣趣隐逸其间。青花发色纯美淡雅,更有青花款识“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以圆润中锋运笔,藏锋写出,大字楷体,笔画遒劲挺拔,这一书体贯穿本朝始终,为明代一绝。成化青花瓷器款书写规范,字体基本一致。书款有三种形式,有“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外围为双线方栏,这种款书写在杯底最多,少数盘、碗、洗也有这种款,一般是成化后期的产品。“大明成化年制”六子双行双圈楷书款,在盘、碗、瓶、罐底部为多。“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楷书横款,大多在盘口沿和高足杯足内书写。铭款笔法生动,陈浏《陶雅》称为“成化楷法峭劲,姿态飞动”。成化青花瓷器取得高的艺术成就,有极高的声誉,深得后世敬仰。明清两代有大量仿品。雍正皇帝十分推崇成化青花瓷,在雍正时期多有仿制,意境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此形制的罐造型源自明永乐时期的罐形,这类永乐罐较少,造型与本器相近,肩部常饰有四个环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明永乐时期翠青釉罐,国家博物馆藏有明永乐时期甜白釉刻花罐。成化时期有青花、斗彩、五彩品种,装饰纹样有九秋花草、牡丹飞蝶、缠枝莲花、莲塘水藻纹等,为成化器中的精品。谷应泰《博物要览》记有:“成窑上品,五彩供养浅盏,草虫浅盏。青花纸薄酒盏,五彩齐箸小碟香盒,……各制小罐,皆精美可人。” 此罐是成化青花器的代表作,造型圆润秀美,精致小巧,胎轻釉润,釉色洁白,光洁无瑕,如脂似玉。纹饰线条纤细柔和,飘逸潇洒,青花颜色泽淡雅宜人,纹饰疏密有致,明快疏朗,画意清新,笔意纤条,富于清新典雅的艺术效果,可谓“精美可人”。


    珊瑚红地五彩是康熙时期创烧的瓷器新品种。国内外均有研究者指出,其实其上绘材料实为洋彩彩料烧成,洋彩即为珐琅彩,属专为宫廷所订烧的御用瓷器。因此, 故宫博物院、广东省博物馆在藏品介绍中,皆将其归类于珐琅彩。珐琅彩瓷器都是是帝王旨意的产物,根据清宫档案记载,珐琅彩瓷器是在清康熙皇帝的亲自授意下 而创造的新品种,因仿制于铜胎画珐琅器,所以珐琅彩又称瓷胎画珐琅。珐琅彩瓷器的制作不同于其他瓷器,先由景德镇御窑厂制作优质素胎,送至皇宫,再由宫廷 画师绘画,最后由清宫造办处的珐琅作坊进行二次烧制。珐琅彩起始于康熙后期,康熙后期清宫彩瓷一改此前雄丽苍劲之风格,特别在吸纳西洋技艺之后,彩料细腻 柔和,气息婉约清新,以致名品迭出,惊艳古今,焕发彩瓷魅力之新姿采,下启雍乾之世华丽彩瓷之先声。

九秋图
清康熙 御製珊瑚紅地九秋纹內繪果實盌

    御制珊瑚红地珐琅彩九秋同庆碗即为当中杰出的一例,为雍乾嘉三朝所沿袭烧造,是清宫御瓷之经典名品。存世所见有两款:一为口径12.2厘米左右,胭脂红彩写款,内壁绘饰果实纹,实物可见上图存世仅为数例。一为口径11厘米左右,青花写款,较前者稍为多见,多为海内外重要博物馆典藏,流通者寥寥可数,难得一见,其隽秀而娇巧,优雅而尊贵,胎体细薄坚致,内壁施白釉,温润莹美,外壁敷设珊瑚红彩为地,色泽匀净浓妍,以诸色珐琅彩料绘就牡丹、秋葵、菊花、兰花、罂粟花、秋海棠、山茶、芍药、栀子花等九种秋天盛开的花卉,构成九秋图,图中花枝招展,风姿绰约,妍美妩媚之态在秋日华光之下一展无遗。画匠以墨彩勾勒花枝叶脉,覆以各式彩料,斑斓绚丽,其中墨绿一色极为凝厚鲜亮,翠韵悠然,为后世所不及,釉上蓝彩淡雅悦目,为康熙后期彩瓷的重要色彩;绘画技巧高超,借以彩料之浓淡的变化来表现花叶的阴阳向背,突出花卉的立体质感。布局繁密而有致,不减清疏之气,益见设计构图之佳妙。因秋天是收获的季节,遂采集九种秋草于一图,寓意九秋同庆,共贺丰收。

    近二十年来学术界曾出现一种观点认为康熙珊瑚红地彩绘花卉纹碗系列属于五彩而非珐琅彩瓷,并在鉴藏界产生较大的影响,然而此说未能细审珐琅彩瓷的烧造背景,故多有不妥之处。随着清宫档案的深入研究,关于康熙珐琅彩料研制的诸多史料揭示,其实珐琅彩瓷创烧成功的过程不是孤立的,除了直接复制西洋彩料以外,在研制当中不断吸收康熙时期五彩瓷器的技术,包括部分彩料的配置均与五彩存在许多相同之处,也即是说一件康熙珐琅彩瓷不单敷饰纯粹的西洋颜料,也使用了五彩当中的大部分颜料,基本化学成分一致,因此瓷胎画珐琅器不是纯粹西洋舶来之物,而是与中国传统彩绘技术、原料相结合的结果,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是脱胎于五彩而融入西洋因素为主导的产物。如果我们以此心态看待本品所代表的康熙珊瑚红地彩绘花卉题材的御瓷即可理解它们自身具备五彩的风格,但是彩料的种类上更为丰富,而且色泽、画法与康熙朝公认的珐琅彩瓷毫无差别,尤其写款一项,所有康熙五彩御瓷当中未见署写“康熙御制”的款式,唯独珐琅彩瓷方见,因此性质上仍应归属珐琅彩瓷。细鉴本品之彩釉画法更证此说谬误不可信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