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摸清当代中国职业构成“家底”

 昵称14979747 2015-08-28
面对社会职业这样一个庞大又复杂的体系,因循相应的标准和原则,对其进行划分和归类,于人力资源的科学开发、合理利用和规范管理而言,是颇有助益的。我国首部具有国家标准性质的职业分类大全于1999年“问世”。十几年来,我国社会职业构成和内涵发生了诸多变化。为此,《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以下简称《大典》)的修订工作在2010年被提上日程。近日,历时五年完成的2015版《大典》正式颁布。

  为人才合理流动提供契机

  对职业进行分类是世界各国通行的做法。明确不同职业的社会特征、功能技能、操作规范、活动领域、知识内容、考评指导等多项标准,对于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促进人才合理流动是很有必要的。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心主任赖德胜告诉记者,如今,在现代化和市场经济的合力“作用”下,我国社会分工愈加细化。把具有相似性质的工作予以归并,确立相应的职业标准,一是加强了对员工招聘、管理、培训的针对性;二是便于结合实际工作需求,对人员配置进行调整和改善。

  依照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姚裕群之见,职业分类为人才合理流动提供了契机。“对于用人单位来说,把庞大复杂、品种繁多的‘职业’区分开来,可以比较准确地选拔人员,有效降低搜寻人才的成本;对于就业者而言,了解任职岗位的工作职责、知识技能、发展前景等信息,考量其与个人职业理想和兴趣是否‘匹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就职或跳槽的盲目性。”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联系不断增强,彼此的互动融合,使得国际间的人才流动渐成趋势。我国《大典》的编制以及修订,均比照国际标准,借鉴国际职业分类先进经验,也是基于国际劳务合作的考虑。”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冯桂林如此表示。

 

  激发创业精神和创新基因

  新修订的《大典》最引人注目的变化,就是职业的“此消彼长”。特别是快递员、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员等新增职业,成为社会热议焦点。受访学者发现,新职业入典之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而言,亦具有重要意义。

  姚裕群认为,新职业是有生命力的职业,它们向民众传递了一种积极信号,具有“供给创造需求”的积极作用,对于创业精神和创新基因的激发不无裨益。

  在赖德胜看来,此举能够给新职业的招聘、考核以及资质认定以更好的规范,有助于巩固创新、创业成果。

  对此,冯桂林提出,“身处社会分工愈加细化的时代,创业也好,创新也罢,光燃烧激情是不够的,还需要理性探索。把握职业发展前沿动态,了解新出现的职业技能群体,汇集期待创业或创新领域的相关职业信息,才能充分调动可以利用的资源,继而在相互协作中将曾经的‘奇思妙想’变为现实。就这一层面而言,致力于摸清我国当前社会职业构成‘家底’的《大典》,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郝日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