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丨石帆应记泪盈血——南宋末代帝王海坛流亡740年祭 笔者丨平潭综合实验区社会事业局文体处 赖民 南宋德佑元年(公元1275年)(今公元2015年),元兵麾师大举进犯,一路攻城掠池,势如破竹,安徽、江浙、两湖、四川大部失守,江西制置使黄万石降元。同年十二月,元兵伯颜部挥旌所指节节迫逼临安城,南宋朝廷见大势“落花流水春去也”,遣使议和,惨遭伯颜严拒。南宋谢太后又命礼部侍郎陆秀夫前往元朝军营求和,愿自称侄、称孙和交纳岁币银25万两、绢25万匹,再次遭至拒绝。 翌年,元兵进兵杭州皋亭山,南宋奉表投降。三月,元兵北还将南宋恭帝、太后、福王、沂王及家属千余人员随军尽掳。朝廷更名易帜,江山颜色褪变,为元世祖忽必烈所统摄。 时益王赵罡、广王赵昺在陆秀夫、苏刘义等人的护卫下来到温州,进驻江心屿。陆秀夫、张世杰、陈宜中等假托谢太后手诏,立益王为“天下兵马都元帅”,广王为“副元帅”,坚持抗元斗争。四月,赵罡、赵昺一行人等,由海道转移到福州,并于5月初一建立流亡政权,拥立赵罡为帝称“端宗”,改元“景炎”。驸马都尉杨镇、杨淑妃之弟杨亮节、俞修容之弟俞如哇随行侍奉;授陈宜中为相、文天祥为枢密使,统管辖制各路兵马;尊杨淑妃为皇太后,进封广王为卫王,升福州为福安府,后文天祥先后辗转福州、南平、长汀。 1276年十一月,元军大举入侵福建,并陷建宁府,虽益王拥军17万、民兵30万、淮军1万人,足以与元军决一死战。但军事主帅张世杰等慑于元兵淫威,心惊胆战,五脏俱恐,不敢恋战。陈宜中、张世杰等奉益王政权迁移海上乘船南走由闽入粤,同行尚有杨太妃、杨亮节等。 话说南宋末代帝王赵罡一行一路飘泊飘零,前行茫茫无际寥廓空野,海天苍凉,铅云凝重,何时熬到头?后有元军追兵赶杀,金戈铁戟锋芒直逼所向望风披靡。于是,在海上餐风露宿,颠沛流离,寒星作伴,冷月为伍,一路闯过数多少惊涛骇浪,苦遭几回回风吹日晒,雨淋霜冻,云遮蔽日,雾锁危岩,忍饥挨饿,战战兢兢,惶惶不可终日,惴惴无以遣忧。 此时,逃亡之舟正渐次驶进福建海坛岛西北部苏澳海域,立即被远处巍然屹立崔嵬中天的双石所吸引,末帝和末臣们眼光濡漫润泽豁然开朗,心跳不禁雀跃,忙不迭手搭凉篷,只见海上赫然高耸双石,极似双桅帆,高低错落,卓立中流,气势峥嵘磅礴,高的30米,低的17米,犹如擎天大柱亘古一方,八面抖擞,裹着岁月剥蚀的峋嶙,嵌镶风雨弥久的沧桑,一任雪浪花透明的悒郁和腥风坚韧的揉搓,傲睨脚趾的一切,显得辉煌而悲壮,检阅苦难的历程,注视时光嬗递,风云变幻,人生变迁,万物轮回…… 末帝、末臣们极目所见的双帆石,就是“石牌洋”,亦称“半洋石帆”。据传,“半洋石帆”,是平潭草根布衣“哑巴皇帝”谋叛兵变颠覆苛政幻化而成。“哑巴皇帝”剪纸成兵挥戈相向,箭射金銮殿,反叛事发,携嫂仓皇逃亡,石臼作舟,荔蒲为帆,孤舟飘摇,葬身鱼腹,遂化石帆含恨举帜,昭告世人。石帆极顶处,汲取山川精华,长有还魂草,海岛奇珍异卉。说来令人啧啧称奇,人欲取之,或搭绳梯人梯竹木之梯,或凿孔攀岩而上,愈往上攀登,石身伸长愈长愈高,永无止境,虽耗尽心力,却永远攀不了顶採不着草,只好悻悻而归。还魂草在月华的眩晕中依然青葱摇曳风情万种。 末臣们或窃喜或逐颜,驿动起来,催促船工加快进发,直奔双石而去。天见可怜年仅9岁、6岁的赵罡、赵昺这一对难兄难弟在皇太妃等背负下上礁、驻足休憩,难得在此一吐胸中块垒和闷气,一时的“偷欢”竟也忘记了许多。缘此,“半洋石帆”又称“王母礁”。邑人清代才女林淑贞有诗为证:“共说前朝帝子舟,双帆偶趁此勾留。料因浊世风波险,一泊于今缆不收”。时海坛岛中人不满4万,以捕捞为业,稼穑尚少,且战乱匪患频仍,田地荒芜,一派萧瑟,几多疮痍。虽海坛形胜,“岛屿林立,星罗棋布,礁立沙线,井井有条,山川盘郁,波流顺轨。故足以控制台澎、镇压溟渤。足诚形势之最胜者矣。”虽是盘桓休憩,在杨淑妃的温暖的怀抱中,末帝瑟瑟颤抖,整日价的舟楫劳顿,饥寒交迫,当年的锦衣玉食成为泛黄的回忆。突然一阵强风袭来,掠起的浪头,猛击礁盘,冰冷的水花溅到君臣们的身上。霎时,哭声骤起。陆秀夫、陈宜中等齐刷刷地跪下,忠臣们个个泪眼泛光,鼻窦发酸,欲哭无泪。面对朔风吹浪崩空涛裂岸,双石礁盘在摇晃。皇太妃、末帝、末臣们也不敢贸然登上海坛岛,慑于意外于万一,只好不扯起篷帆亡命他途去。 南宋末帝皇家御船船队驻跸平潭礁岛又一个版本,更是还原了历史的本真。南宋端宗德佑二年十一月,蒙古将军阿楼王统率铁骑乘胜追击进入福建,建宁府沦陷敌手,杨淑妃、陈宜中、张世杰、奉幼帝赵罡从福州闽江口沿江而下,进入海坛海峡北东口通道,沿着屿头东北海面、苏澳钟门以北洋面扬帆遁海。船队行至乐屿、长屿、五洲礁等群礁岛落,登上王母双礁驻跸休憩。 这是发生在740年前中国东海沿海海坛边陲上的一段轶闻掌故。 赵罡一行迫于元兵追击,遗民奔走,流亡海上,曾遇飓风翻船,几乎溺死,遂惊悸成疾。宋景炎2年(公元1277年)11月,仅仅是赵罡亡命平潭后的一年整,张世杰又奉赵罡逃亡井澳,今广东中山大横琴岛。宋景炎3年(公元1278年)4月南宋幼帝赵罡死石冈州舟中,草葬于赤湾海滨乱山丛中。陆秀夫等立卫王赵昺为帝,时年8岁。 宋景炎4年(公元1279年)2月,南宋海军在广东崖山海域突遭元兵奇袭不敌溃败。陆秀夫见大势已去,未能挽狂澜于既倒,为使自己免受元军侮辱,也为使赵昺免受被俘之耻,先行仗剑逼妻赴海自尽,再奔至赵昺座船,背负起年幼的赵昺向大海纵身跳去。蹈海赴死,生命的终结,又岂止如此,这是一代王朝悲壮凄切的海葬。 一个长达473年的宋朝,153年的南宋未能逃脱颓丧覆灭的噩运,轰然坍塌在海际,划上历史的休止符,留下了何等悲情哀惋的笔墨。其间,虽经宋泽、岳飞等许多忠臣义士,“力挽狂澜于既倒”,也无济于事。最后,陆秀夫、张世杰、文天祥这些忠节侠义以死抗元。终究“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如何?你听:“一勺西湖水,渡江来,百年歌舞,百年酣醉。至尔后,千古恨,凭谁说,对山河百二,泪盈襟血。”那时临安面对强敌窥伺,而歌舞昇平,酒楼歌馆,直至四鼓之后方歇,即使寒冬料峭,虽大雨雪,夜市盘卖不断。更有甚者,黄潜善、汪伯颜、秦侩、史弥远、贾似道一类奸逆擅权专制折腾得南宋元气大伤,形同躯壳。 军事上孱弱、政治上腐败、生活上奢靡,醉生梦死,焉能不亡,资以借鉴,应予记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