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藏手记:一颗松茸的奇幻旅程

 七月撒丫子 2015-08-29


今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央视新闻派出多路记者,用镜头记录下一个传统与现代交融、文化独特而充满活力的大美新西藏。边走边看,且行且停,新闻背后,故事如书。从今天起我们将陆续推出赴藏记者手记,通过他们的眼睛和耳朵,感受一个不一样的西藏。

今天,我们将跟随小小的松茸,开始一段奇幻旅程。



△央视新闻频道“大美新西藏”报道团队记者陈钰洁。


  在很多人眼中,西藏是一块神秘的土地。它的神秘,不仅是因为雪山圣湖、美丽的喇嘛庙,更是因为地处远在云端的雪域高原,想要靠近它、了解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西藏地处青藏高原西南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因为地质条件复杂,铁路修建难度大,十年前,西藏还没有通往内陆的铁路,航班也很少。想要去西藏主要靠汽车,翻越重重大山。从成都开到拉萨也至少需要一个星期才能到达。

  But,这一切都是过去式了,现在去西藏,已经可以是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你可以选择登上火车,一路往西,随着海拔的升高感受四季变幻;也可以悠闲自在,自驾入藏,且行且停,欣赏沿途美景。更可以潇洒地买上一张机票,几个小时就从一马平川到雪域之巅……而接下来,我想讲述一颗来自西藏深山的松茸的故事,它的奇幻旅程,足以佐证新西藏越来越现代化的交通体系。

  深山松茸初长成 千寻万觅终寻得

  松茸,自古以来都是极其珍贵的山珍,只生长在海拔3600米左右的深山老林里,而且只在八月前后的雨季才萌出地面。松茸的生长环境极为苛刻,需要上有高大的松树,孢子必须和松树的根系形成共生关系,才能形成“香窝子”(菌塘);下有湿润的土壤,还要有绵绵细雨的滋润和周围阔叶树种的营养支持,才能在松针堆下慢慢的孕育、生长。可以说每一支松茸的诞生都是造物的奇迹。

  更为苛刻的是,成熟的松茸,必须及时采摘,否则很快就会腐烂。因此采摘松茸的最好时间,就是清晨五六点钟。

△米林大峡谷

  在西藏林芝的米林大峡谷里,生长着世界上最好的松茸。

  清晨不到六点,我们就在夜色中出发,跟随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村民西绕,去寻找那秘境中的美味。

△村民西绕

  能孕育顶级松茸的地方绝非俗地,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拾级而上,薄薄的晨霭缓缓在身边流动,远处的南迦巴瓦峰也难得地露出真容,此情此景,如梦如幻。

海拔7782米的南迦巴瓦峰,有“西藏众山之父”之称。

  美景迷眼醉心,但采松茸却绝非易事,在荆棘遍布的丛林中,要想准确地判断松茸的位置并找到它们,只有像西绕这样土生土长,具有十多年经验的人才能做到。


  松茸一般都是丛生,当地人叫“香窝子”,这意味着,如果你看到了一颗,那它的周围还能找到更多的松茸。每找到一颗松茸,西绕都如获珍宝,轻轻地拔开周围堆积的枯叶,用树枝把松茸从从松软的土中刨出来,小心翼翼地放在唇边,轻轻吹去上面的泥土,然后再珍重地放在身后的小背篓里。


  采完松茸的“香窝子”,西绕会用泥土仔细的填好,他说这样是为了不破坏香窝子里的菌丝,明年这里还能长出松茸。

  仔细寻觅近两个小时后,他也只收获了十多颗松茸而已。


  从骑马到开车 鸟枪换炮的交通工具

  西绕家世世代代居住在米林大峡谷,层层叠叠的大山让他的家乡成为一个世外桃源,也把这里和外面的世界阻隔开来。山里分散居住着几十户人家,自给自足,怡然自乐。但如果要购买其他的生活用品,就得到镇上,最近的派镇,离村里三十公里。以前山路泥泞,人们主要靠步行去镇上,走路要好几个小时,骑马是最好的交通工具了,但是骑马也要一个多小时,而且也并不是家家都有马的。

△西绕的家,就在这大峡谷里的宜定村

  2014年,西绕家门口修了柏油路,通了汽车,到镇上只需要半个小时,风景秀丽的大峡谷和高耸入云的南迦巴瓦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来这里旅游、徒步。

  正所谓“靠山吃山”,交通的便利给这个封闭的小山村带来了机遇。西绕光靠卖土特产、当向导,一年就能挣上七八万。手上有了钱,他先买了摩托车,今年又买了一辆汽车。


  家里有车,到镇上就更方便了。早上八点,西绕坐着儿子的摩托车到派镇,把刚刚摘到的松茸送到镇上的松茸收购站,这些新鲜的松茸,收购价大概是八九十块钱一斤。每年,靠卖松茸,他就能挣两万块钱。

  精心打扮 “灰姑娘”变身“白富美”

  在晴好天气采摘的新鲜松茸,最多保存三天就要腐烂,而阴雨天气采摘的松茸由于含水量大,更是难以保存。因此松茸虽是山珍,但由于交通不便,很难在新鲜的状态下转运出大山,从前也只是山里百姓餐桌上的一道家常菜。这大概也是市场上松茸价格昂贵的原因吧。

如今,大峡谷谷底也修起了连接两岸的大桥,人们的生活更方便了。

  现在,因为有了平坦的公路,通了汽车,松茸可以当天坐汽车运出大山,成为山里人一项重要的收入来源。让西绕没有想到的是,小镇并不是自己采摘的松茸的终点。

  这些年,“养生”成为人们最关注的话题之一,松茸的营养价值正被世人所关注,而作为二级濒危物种,无法人工养殖的松茸更以它的稀缺性得到都市人的青睐。每年八月,林芝专门从事松茸配送的物流公司就会接到来自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的订单。

△收购上来的松茸首先要根据品相、大小进行分类

  上午9点,西绕采摘的新鲜松茸已经从收购站送到了物流中心。这里工作人员立即对它们进行了精心包装。小巧的保温箱、层叠的吸水纸、专业的冰袋……一切都是为了最大程度地保证松茸的新鲜。


  一番精心“打扮”后,Duang! 大山里走出的“灰姑娘”,此刻安静地躺在精致的包装盒里,已经成功变身时尚的“白富美”了。不过,这并不是我们松茸姑娘最炫丽的舞台。

  东渡日本 深山松茸身价倍增

  早上十点多,包装好的松茸乘坐专门的冷冻物流车,到达了米林机场。


  米林机场海拔将近3000米,属于高原机场,是全国气象条件最复杂,起降难度最大的机场。但现在,它已经成为西藏第二大机场,每天十几趟航班,飞往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


  搭乘这些南来北往的航班,新鲜的松茸两个多小时到成都,三个多小时到北京,四五个小时到上海、深圳,当天就能端上当地普通老百姓的餐桌。当然还有一部分松茸,要远渡重洋。

  三十个小时后,经历了国际转运、检验免疫等手续后,来自西藏深山的松茸来到了日本大坂的青果市场。


  日本是我国松茸最大的进口国。在日本,松茸是非常珍贵的礼品。到底有多贵重呢?大概可以参考冬虫夏草近年在国人心目中的价值,一斤松茸的价格折合人民币高达数千元。因此,日本人烹饪松茸的方式也很精细,常常是一家人吃一根,切成薄片,做成刺身。相比之下,生活在大峡谷里的西绕家,“炒”是烹饪松茸的常用方式,近乎有点奢侈了。

△日本大阪青果市场的松茸竟价

  因为材质新鲜和稀有,被转运到当地的松茸并不像其它蔬菜一样称重或按量定价销售,而是通过公开竞价的方式售卖,出价高者才能买得到!在日本想吃到新鲜的松茸?呵呵,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东渡日本后,我们的深山松茸已经成为食材界的奢侈品了。而这一切,都得益于西藏平坦的公路、便捷的民航和日益发达的交通网络。

  中央财政每年投入一百多亿改善西藏交通

  自治区成立前,西藏没有铁路,没有民航,公路也只能用“简陋”来形容。五十年来,西藏的交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过程。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4:25 歌曲:《天路》 来自央视新闻

歌曲《天路》中所唱的“神奇的天路”就是指青藏铁路。青藏铁路是青海省西宁市至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的铁路,全长1956公里,2006年7月1日正式通车运营。铁路沿线共设有45个车站,位于西藏境内的车站均充满了藏族特色,且无一相同。全线桥隧总长约占线路总长的8%,格尔木至拉萨段的冻土层行车时速最高为100公里,非冻土层时速最高120公里。旅客列车全程行车时间约为25小时。


  去年,青藏铁路的首条延伸线拉日铁路正式通车,乘客不仅当天就可以往返于拉萨和日喀则,从拉萨到北京、上海等城市也更方便了。

  目前,青藏铁路的第二条延长线,拉萨到林芝的拉林铁路也已经开工建设,未来将大大改善西藏地区东部的交通状况,把西藏境内9个人口最为稠密的县市和内陆紧紧联系在一起。

  十八大以来,中央财政每年投入一百多亿,用于西藏地区公路建设,60%以上的乡村都通了柏油路,十二五期间,国家投入461.74亿,用于西藏公路建设,预计到2020年,全区将建成长达11万公里里程的路网。

  目前,西藏已经拥有五个机场,形成了支线航空网络,开辟国内外航线58条,通航城市38个,每天出入藏航班达到一百多架次。


后记

  一颗小小松茸,一段奇幻历程,我们跟随它的脚步,见证了见证了西藏交通的变迁,也看到了西藏老百姓生活的变化。

△采访开始前,记者与摄像师张海鹏(前)讨论画面构图。

  那句传统的话,没有说错:“要想富,先修路”。现在,林芝到拉萨的铁路也正在修建。深山里的松茸要走出大山,曾经需要肩背手扛,也曾经骑在马背上,现在,它坐上了摩托车,汽车,搭上了飞机,下一步,它还会坐上四通八达的火车。越来越便捷的西藏交通不仅让松茸走向了世界,更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更加密切的跟这个世界联系在一起。


△视频:大美新西藏—天路织网,行走西藏更便捷,8月16日《新闻联播》播出。


央视记者 陈钰洁

2015年8月 于北京


来源/央视新闻

本期监制/许强 周庆安 主编/江平 侯振海

记者/陈钰洁 编辑/李伟

大美新西藏,天路织就幸福网!去西藏,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吧!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热点新闻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