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磅】新版《中小学生守则》来啦!

 laoxuesheng 2015-08-29

 

使用了十余年的《中小学生守则》有了新版本


从1981年第一版发布以来,《中小学生守则》已经35岁啦,这次回炉重造的他,到底变成了啥样呢?和小编一起来一探究竟吧~


教育部昨日公布《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


增加了一些更具操作性、学生可以做到的具体行为规范内容,如主动分担家务、自觉礼让排队、不比吃喝穿戴等,备受争议的“见义勇为敢于斗争”没有进入新版《守则》


这是对2004年版《中小学生守则》的修订,教育部曾在2014年8月对外公布征求意见稿,不过,最终的版本又较征求意见稿变化很多。譬如说,征求意见稿曾将旧版的“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改为“爱祖国,尊敬国旗国徽,奏唱国歌肃立,升降国旗行礼,了解国情历史”,最终确定版则为: 爱党爱国爱人民。了解党史国情,珍视国家荣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


那么问题来了——

为什么要改?

理都懂,娃儿实在做不到


在此之前的《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简称《守则》、《规范》),是教育部2004年发布的。教育部表示,之所以要修改,首先是因为党和国家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随着时代发展,孩子们也在发生变化,他们的身心特点跟十年前的那批孩子并不完全相同,旧版有些规定因此显得“不符合实际”,


其次,《守则》修订专家组组长、中国教科院研究员邓友超博士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旧《守则》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包括理论界、实践界、社会、家长等方方面面都提出了一些“异议”,主要观点是认为2004版的《守则》过于“高大上全”,过于宏观和抽象,不利于学生理解,实际操作起来当然就更难了。


说了这么多,

新版到底有啥不一样?


首先让我们先来看一下几个版本的《中小学生守则》▼


1981年的经典版《小学生守则》是这样的:


1981年的经典版《中学生守则》是这样的:


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努力学习,准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力量。

二、按时到校,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

三、专心听讲,勤于思考,认真完成作业。

四、坚持锻炼身体,积极参加有益的文娱活动。

五、积极参加劳动,爱惜劳动成果。

六、生活俭朴,讲究卫生,不吸烟,不喝酒,不随地吐痰。

七、遵守学校纪律,遵守公共秩序,遵守国家法令。

八、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对人有礼貌,不骂人,不打架。

九、热爱集体,爱护公物,不做对人民有害的事。

十、诚实谦虚,有错就改。


2004年版《中小学生守则》:



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


二、遵守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校规校纪,遵守社会公德。


三、热爱科学,努力学习,勤思好问,乐于探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有益的活动。


四、珍爱生命,注意安全,锻练身体,讲究卫生。


五、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生活习惯文明健康。


六、积极参加劳动,勤俭朴素,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七、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礼貌待人。


八、热爱集体,团结同学,互相帮助,关心他人。


九、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知错就改,有责任心。


十、热爱大自然,爱护生活环境。


噔噔噔,

新版2015年《中小学生守则》隆重登场!




一下看这么多个版本,有点乱?别急,小编给你分析分析~


字数少了,架构变为“三合一”


此前的《中小学生守则》还配套《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即原来的架构是“一个守则两个规范”,其中,两个《规范》则是对《守则》的进一步展开,规范得很细,分别有20条和40条,有些内容和地方、学校实际有出入,这让他们无所适从。


新的守则三者合一,主要考虑是,国家层面只需做好顶层设计、提出基本条款就可以,留出更大的空间给地方和学校。


要孩子主动分担家务、不攀比


补充了一些更具操作性、学生可以做到的具体行为规范内容,如主动分担家务、自觉礼让排队、不比吃喝穿戴等。


要孩子文明上网,养成阅读习惯


新《守则》增加了新时期学生成长发展中学校、社会和家庭高度关注的内容,如养成阅读习惯、文明绿色上网、低碳环保生活等。


删除“见义勇为敢于斗争”



新的《守则》删除“见义勇为敢于斗争”,改为“会自护懂求救”,提醒孩子在遇到困难、挑战时要懂得用方法去保护自己。当然,“见义勇为”不是2004年《守则》的内容,而是配套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内容。

“见义勇为敢于斗争”没有纳入新守则,邓友超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主要是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第一,“见义勇为”对孩子来说有些困难,孩子把握不准什么时候该见义勇为,什么时候又不该“勇为”,这个节点孩子无法判断;第二,《中小学生守则》针对的学生年龄跨度比较大,涵盖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绝大多数学生均处于未成年阶段,让他们去见义勇为,要求太高,不太现实。第三,社会上对学生“见义勇为”有一些争议,而《守则》具有约束力,是刚性规定,一旦写入就意味着要求孩子必须做到,有争议的就暂时没有考虑。


中小学生守则35年变迁

1981年《小学生守则》发布。


1991年《中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发布。


1994年《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发布。


2004年《小学生守则》、《中学生守则》合并补充为《中小学生守则》。


2012年,教育部启动修订工作,将《小学生守则》、《中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三者合而为一,形成了新的《中小学生守则》,即把70条规范浓缩成9大准则,并于2014年公开征求意见。


2015年,教育部公布《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



那么,厦门日报教育记者佘峥又是怎么看的呢?



旧的中小学生守则频遭批评,人们不断地把它和美国、英国和日本的学生守则做对比,认为后者更接地气,当然,其实这些国家并没有国家层面的学生守则,网上流传的无非是学校层面或是社会团体提出来的。

这种比较并非是“外国月亮的圆”病,而是人们在追求聪明的学生守则,它可以手把手地教孩子路该这么走,书该这么读,人该这么做,明确、具体,而不是大道理说了一大堆,又庄严又神圣,可是又模糊又抽象,让中小学生以还不成熟的理解力去猜闷葫芦。

不过,我因此也在想:学校里培养一位好孩子到底靠什么?一个接地气的守则就能搞定?事实上,无论是多完美的守则,都无法完成这个任务。相较于守则,更重要的是老师和家长的言传身教,以及对规则的敬畏之心。


孩子们的最好行为守则,是大人的言传身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