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大诚中医针灸医院,周维妙是目前坐诊大夫中最年长的。已近80岁高龄,但记者见其精神矍铄,说是60多岁的老人也不为过。“只要我的精神好使,体力跟得上,就多做几年,一直做到做不动为止。”行医近一甲子的她,始终怀着最纯朴的仁医之心。 赶上新中国成立来首波中医潮 周维妙在上学期间对自己的职业并没有明确规划,由于当时国家对医学生有培养政策,可公费读书,她高中毕业后选择就读于中专医学院,迈出了她医学生涯的第一步。1954年毕业时,她作为仅有两名分到中医类的医学生被分配到上海第十一人民医院。这是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的前身,是当年上海成立的第一家中医医院,也是惟一一家中医院。在这里,她开始了奉献出一甲子岁月、迄今仍在坚持的中医药事业。 1956年,中央召开了西医学习中医的卫生厅局长会议,决定在上海、北京、广州、成都成立中医药大学,而后几年,天津、沈阳、长春等地也相继组建中医药学府,国内中医学风盛行。周维妙说起那段时期的经历,笑道:“我赶上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波的中医潮。”1958年,她因工作调动来到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国医大师程莘农亲传手法 “在选工作时,我最不想搞针灸和当老师,结果两样都做了。”周维妙告诉记者,起初她是在医院的医教部工作,负责医院学生实习及其他医疗事宜。几年后一次偶然的机会,她调到了针灸科。对此,她压力很大,顶着头皮上。慢慢地她看到针灸的神奇疗效,开始喜欢起来。而对针灸认识有了质的飞跃,真正练就一手针法是在1973年她调到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后。在这里,她跟随程氏针灸第二代传人、国医大师程莘农学习,成为他的第一位助手,也是程氏针灸第三代学术继承人。 当时程老给病人看诊,然后指导周维妙扎针灸,亲自传授针灸知识及手法。程老对针感要求很严格,他说扎针靠指力,当手里捏着细针别人拔不出来时,这个力度才到位。周维妙平日里就对着硬棉团、硬纸板练手法、找针感。“扎针要做到穴位准确、指力适中、速度平稳。”她说。当时在针灸所她每天要给50多位病人扎针,也是秉持这个理念,练就了一手针法。在大诚中医针灸医院采访现场,记者看到已近80岁高龄的周维妙还坚持亲自给病人扎针,动作行云流水,病人说“一点也不疼”。 愿意坐诊 做到做不动为止 一般老人到了80岁这个岁数,都会选择在家颐享天年。可周维妙不这么认为。“我热爱中医,热爱针灸,一边看病一边和病人交流,能够给他们缓解和解除痛苦我感到很快乐。” 她说只要精神好使,体力跟得上,就会一直坐诊,做到做不动为止。记者了解到,她1990年就从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退休了,但在中国北京国际针灸培训中心返聘了十年,而后又被北京大诚中医针灸医院聘请来坐诊。这些年,碰到有病人生活清苦的,她还给垫付了不少医药费。平日里,有街坊邻居有病痛上门的,她也是免费给治疗。 是什么信念使得她坚持行医惠民,问及这个话题时,周维妙顿时眼眶就红了。她告诉记者,在她刚过而立之年时,母亲重病,可因家里经济困难求医无门而病逝,当时她痛心疾首却无能为力。“现在自己有一手医术,就尽我所能,为病人尽点绵薄之力。”她说。(记者 夏姗姗) [责任编辑:赵瑞]
|
|
来自: 昵称18266520 > 《百花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