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夜读 | 和繁星相对

 lemon0520 2015-08-29

夜读 | 和繁星相对

原创 2015-03-27 央视新闻 央视新闻


《繁星》 朗诵:郎永淳


繁 星

巴金 作于1927年

  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从前在家乡,七、八月的夜晚,在庭院里纳凉的时候,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

  三年前在南京,我住的地方有一道后门,每晚我打开后门,便看见一个静寂的夜。下面是一片菜园,上面是星群密布的蓝天。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虽然微小,然而它使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那时候我正在读一些关于天文学的书,也认得一些星星,好像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谈话一样。


  如今在海上,每晚和繁星相对,我把它们认得很熟了。我躺在舱面上,仰望天空。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这时我忘记了一切。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有一夜,那个在哥伦波上船的英国人指给我看天上的巨人。他用手指着:那四颗明亮的星是头,下面的几颗是身子,这几颗是手,那几颗是腿和脚,还有三颗星算是腰带。经他这一番指点,我果然看清楚了那个天上的巨人。看,那个巨人还在跑呢!


“地球一小时”是怎么来的?

  “地球一小时”是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在2007年向全球发出的一项倡议:呼吁个人、社区、企业和政府在每年三月最后一个星期六晚8时30分至9时30分期间熄灯一小时,以此来激发人们对保护地球的责任感,以及对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的思考,表明对全球共同抵御气候变暖行动的支持。


2015“地球一小时”主题“能见蔚蓝”

   “地球一小时”活动首次于2007年3月31日在澳大利亚悉尼展开,2009年,世界自然基金会将地球一小时正式引入中国。

  2014年,全球超过162个国家和地区、7000座城市参与“地球一小时”活动,吸引了数亿名支持者。

  今年“地球一小时”的主题是“能见蔚蓝”。“能见蔚蓝”代表了对未来的期待。‘能’意味着可再生能源能够带来改变,‘蔚蓝’代表每个人对告别雾霾、寻回蓝天的期待。


△2014年中国区域“地球一小时”活动主题是“蓝天自造”

怎么度过黑暗一小时?

保护地球 你能做点儿什么?



来源/央视新闻

本期监制/宣明栋 主编/李浙 编辑/李伟 吕小品

能见蔚蓝,需要你我共同努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