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古盈亏休问。叹慢磨玉斧,难补金镜。 南宋 王沂孙《眉妩·新月》

 hjmhjmhjmm 2015-08-29
千古盈亏休问。叹慢磨玉斧,难补金镜。

【译文】 月有圆亏缺盈,千古以来就是如此,不必细问究竟。我叹息吴刚徙然磨快玉斧,也难以将此轮残月补全。

 【出典】 南宋 王沂孙  《眉妩·新月》

  注:


  1、  《眉妩》  王沂孙

    渐新痕悬柳,淡彩穿花,依约破初暝。便有团圆意,深深拜,相逢谁在香径。画眉未稳。料素娥、犹带离恨。最堪爱、一曲银钩小,宝帘挂秋冷。

    千古盈亏休问。叹慢磨玉斧,难补金镜。太液池犹在,凄凉处、何人重赋清景。故山夜永。试待他、窥户端正。看云外山河,还老桂花旧影。


  2、注释:

    眉妩:词牌名。一名《百宜娇》。宋姜夔创调,曾填一首《戏张仲远》一首,词咏艳情。双调一百零三字,仄韵格。

    新痕:指初露的新月。

    淡彩:微光。淡一作“澹”。

    依约:仿佛;隐约。

    初暝:夜幕刚刚降临。

    团圆意:唐牛希济《生查子》:“新月曲如眉,未有团圆意。”此处反用其意。

    深深拜:古代妇女有拜新月之风俗,以祈求团圆。

    香径:花间小路,或指落花满地的小径。

    未稳:未完,未妥。

    素娥:嫦娥的别称。亦用作月的代称。

    银钩:泛指新月。

    盈亏:满损,圆缺。

    慢磨玉斧:玉斧,指玉斧修月。传说唐太和中郑仁本表弟游嵩山 ,见一人枕襆而眠,问其所自。其人笑曰:“君知月乃七宝合成乎?月势如丸,其影,日烁其凸处也。常有八万二千户修之,予即一数。“因开襆,有斤凿数件。“见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天呎》。后因有“玉斧修月”之说。“慢”同“谩”,徒劳之意。

    金镜:比喻月亮。

    太液池:汉唐均有太液池在宫禁中。

    故山夜永:故山,旧山,喻家乡。夜永,夜长;夜深。多用于诗中。

    端正:谓圆月。

    云外山河:暗指辽阔的故国山河。

    桂花旧影:月影。桂花影,传说月中有桂树,这里指大地上的月光。


   3、译文1:

     一痕新月渐渐挂上柳梢,仿佛眉痕。淡净的月彩从花树间透过,蒙胧的光华将初降的暮色划破。新月明艳便使人生出团圆的意愿,闺中佳人更深深拜月祈盼,祝愿能与心上人相逢在那花香迷人的小径。一弯新月就像两道美人的秀眉没有画完,一定是嫦娥还带着离恨别情。最令人喜爱的是,寥廓明净的天空上,那弯新月恰似宝帘上的帘铮,小巧玲珑。

    月有圆亏缺盈,千古以来就是如此,不必细问究竟。我叹息吴刚徙然磨快玉斧,也难以将此轮残月补全。长安故都的太液池依然存在,只是一片萧条冷清,又有谁人能重新描写昔日清丽的湖山?故乡的深夜漫长悠永,我期待月亮快些圆满澄明,端端正正地照耀我的门庭。可惜月影中的山河无限,我却徒自老去。只能在月影中看到故国山河的象征。

  译文2:

   冉冉升起的新月如眉痕悬在柳梢。淡淡的月彩穿过花树,隐隐约约划破了初降的昏暝。看着这新月便生出团圆之感,闺中人更是对它深深礼拜,可我能和谁相逢在香径?看新月如秀眉还没有画完,想必是月中嫦娥还带着离恨。最叫人怜爱的是,这弯新月像一曲小小银钩,于秋夜挂着闺人的宝帘,分外清冷。

   休要去问千古以来月儿的盈亏变易,可叹的是,任我慢磨玉斧,也难以修补残破的金镜。长安故都的太液池依然还在,但到处是荒芜凄凉,何人能重新赋写昔日的清景?在这故乡漫漫的长夜里,期待它破镜重圆端正地照我门庭。再看云外辽阔残破的河山,见到的还是桂花衰老旧影。

   译文3:

   一痕新月渐渐挂上柳梢,淡淡的月光穿过花绰的树影,给刚刚黑暗的夜幕带来一些光明。新月已经初升,便已含有渐渐团圆的意态,人们向她拜礼揖敬,祝愿能与心上人相逢,在那花香迷蒙的小径。新月宛如没有画好的眉痕,一定是嫦娥还带着离恨别情。最令人喜爱的是,寥廓明净的天穹上,那一弯新月恰似宝帘上的帘钩,小巧玲珑。

   月亮圆亏缺盈,千古以来就是如此,不必细问究竟。我叹息吴刚徒然磨快玉斧,也难以初全刚缺的金镜。太液池苑依然存在,只是一片萧条冷清,更又有何人来吟新月的美景?故乡的深夜漫长悠永,我期待月亮快些圆满澄明,端端正正地照耀我的门庭。可惜月影中的山河无限,我却徒自老去,只能在月影中看到故国山河的象征。

   译文4:

   新月悬挂柳梢,朦胧的月色穿过鲜花,微光划破了夜空。好像已经有了呈圆形的趋势,向新月深深下拜,相遇在鲜花飘香的小径,新月像未画好的愁眉,大概嫦娥还怀着离恨别情。最应珍惜,新月如银白色的帘钩,挂住了凄清夜幕形成的帘栊。

   不必问千百年来月圆月缺,只感慨细磨的玉斧,也难将月修成圆形。当年热闹的太液池还在,可谁忍心再描绘这凄凉情景。山河破碎的漫漫夜,盼望着圆月送光明。看月中虽有阴影,终归能复圆光明。


   4、王沂孙,生年在周密之后,张炎之前。生卒年不详,字圣与,又字咏道,号碧山,又号中仙,因家住玉笥山,故又号玉笥山人,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大约生活在1230年至1291年之间,曾任庆元路(路治今宁波鄞州)学正。

    入元,其词多咏物之作,间寓身世之感,意旨隐晦,著有《花外集》一卷,又名《玉笥山人词集》,后人易名为《碧山乐府》。

   

    王沂孙现存的词虽只有64首,但成就很大,后人评价很高,尤其是清中叶以后的常州词派,更是对其推崇备至。周济在《宋四家词选》中不但将王沂孙与周邦彦、辛弃疾、吴文英并列为宋代词人之冠,而且又倡为“问涂碧山”之说。实事求是地讲,王沂孙词的艺术技巧确实比较高明,将咏物词的表现艺术推进了一大步,但词境狭窄,词旨隐晦,这也是一大缺陷。至于情调低沉,情思缺乏深度和力度,则是与他同期同派词人的通病。


   5、《眉妩·新月》是宋末元初词人王沂孙作品,是为歌咏新月以寄托故国山河破碎之悲愤的作品,写于南宋覆亡之际。上片写赏玩新月之感,句句写新月,处处盼月圆。下片放开笔势,立足于宇宙历史视角,纵论盈亏圆缺的演变,写出遗民心中长夜漫漫、祈盼殷殷的忧思。收拍又作顿宕,含月轮盈虚有时,而山河旧影复现无期之慨。全词以新月意象象征,映衬沦亡故国的残缺,或写景寓情,或双关运典,意象柔丽而苍凉,情景深惋而沉郁。

    江山已易主。在词人王沂孙那里。故国之意仍是一丝扭不断的情结。连新月也被词人赋予了这层含义。在强大的、不容置疑的永恒规律面前,词人希冀把握住一种必然。面对宗祖沉沦,今昔巨变之痛,词人借咏新月寄寓了对亡国的哀思。全词将赏月、观月,因月感怀作为线索,绵绵君国之思,全借咏月写出,托物寄怀,耐人寻味。

    上片描绘新月,刻意渲染一种清新轻柔的优美氛围。极写它的妩媚动人。“渐新痕悬柳,淡彩穿花,依约破初冥。”由“渐”字领起,刻画初升的新月,烘托出一种清新轻柔的优美氛围。新月如佳人一抹淡淡的眉痕,悬挂柳梢之上。新月渐升,月色轻笼花丛,轻柔的月色象无力笼花,若有若无地穿流于花间,不断升腾仿佛分破了初罩大地的暮霭。三句充满新意地写出新月的独特韵致。对清新美妙的新月,生出团聚的祈望。接着,“便有团圆意,深深拜,相逢谁在香径”。“深深拜”三字,写出“团圆意”的殷切期望。但同赏者未归,词人不免顿生“相逢谁在香径”的怅惘,欣喜和祈望     一瞬间蒙上了淡淡的哀愁,新月也染上凄清的色彩。由憧憬变为怅惘,不觉以离人之眼观月。纤纤新月好象尚未画好的美人蛾眉,想是月中嫦娥伤别离之故,借嫦娥之态托出“碧海青天夜夜心”的自伤孤独之情。

    “画眉未稳”应和“新痕”。与紧扣“素娥”、“离恨”由月及人,虚托出词人委婉曲折的情愫。“最堪爱”一曲银钩小,宝帘挂秋冷。由月中嫦娥的象外兴感折回新月。在无垠的夜空中,新月象银钩似的遥挂在夜空。夜空浩茫,新月何其小也。秋空之“冷”,新月之“小”它使词人对新月的怜爱之情,具有一种幽渺的意蕴。

    上片词人表达了对新月在浩茫宇宙中之渺小的怅惘之情,随之下片将笔一纵,大墨一挥“千古”振起,语意苍凉激楚。“千古盈亏休问”一语括尽月亮与人世来盈亏往复的变化规律。由此领悟到支配无限时间永恒规律的宇宙感,反观人世充满了生命短促,世事无常,兴亡盛衰不容人问的悲哀。“叹慢磨玉斧,难补金镜”,用玉斧修月之事,表现出极为沉痛的回天无力复国无望的绝望和哀叹。“休问”、“慢磨玉斧”、“难补金镜”的决绝之语,表达一种极其绝痛、惶惑和悲哀的情感。涵括着一种融历史透视和宇宙透视为一体的时间忧患意识。

    “太液池犹在,凄凉处、何人重赋清景。”总括历朝宋帝于池边赏月的盛事清景。陈师道《后山诗话》载:宋太祖曾临池饮酒,学士卢多逊作诗:“太液池边看月时,好风吹动万年枝。谁家玉匣开新镜,露出清光些子儿。”周密《武林旧事》曾记载宋高宗和宋孝宗也有临池之举。王沂孙此词中的“叹慢磨玉斧,难补金镜。太液池犹在,凄凉处、何人重赋清景”,由感而发,寥寥几笔,写尽古今盛衰,此时已物是人非,情景凄凉之极。

    “故山夜永”,“夜永”托出残月黯淡之景,象征亡国之哀。漫漫长夜中,永久无尽地煎熬着亡国遗民的心灵。至此,已将词人的亡国哀伤写到极致。“试待他、窥户端正”,奇峰另起,见出沉郁顿挫之姿。

    “窥户端正”应上“团圆意”。故乡山河残破,设想他日月圆之时,“还老尽,桂花影。”月亮自是盈亏有恒,而大地山河不能恢复旧时清影,其执着缠绵地痛悼故国之情,千载之下,仍使人低徊不已。

     唐人有拜新月之俗,宋人也喜欢新月下置宴饮酒。临宴题咏新月,也是南宋文士的风雅习尚。赏月观月、因月感怀,是贯穿全篇的线索。循着作者因新月而生的今昔纵横的意识情感流动轨迹,和新月相系的人情典事,寄托词人的怀国之情。


   6、王圣与工于体物,而不滞色相。如〈天香? 咏龙涎〉云∶「泛远槎风,梦深薇露,化作断魂心字。荀令如今顿老,总忘却尊前旧风味。」〈南浦? 咏春水〉云∶「蒲萄过雨新痕,正拍拍轻鸥,翩翩小燕。帘影蘸楼阴,芳流去、应有泪珠千点。」皆态浓意远,如曳五铢。〈眉妩? 咏新月〉之「千古盈亏休问,叹慢磨玉斧,难补金镜。太液池独在,凄凉处,何人重赋清景。故山夜永。试待他窥户端正。看云外山河,还老桂花旧影」,则别有怀抱,与石帚〈扬州慢〉、〈凄凉犯〉诸作异曲同工。至慢词换头处,最忌横亘血脉,《碧山集》中,独无此病。如〈摸鱼儿〉云∶「洗芳林、夜来风雨。匆匆还

送春去。方才送得春归了,那又送君南浦。君听取。怕此际春归,也过吴中路。君行到处。便快折湖边,千条翠柳,为我系春住。 春还住,休索吟春伴侣。残花今已尘土。姑苏台下烟波远,西子近来何许。能唤否。又恐怕、残春到了无凭据。烦君妙语。更为我将春,连花带叶,写入翠笺句。」通体一气卷舒,生香不断,鄱阳家法,斯为嗣音矣。


   7、中国的骚人墨客似乎特别钟爱月亮。在浩瀚如银河的历代诗词中,月亮高悬中天,被众多诗人反复地吟咏,成为一个有趣的文学现象。

  想象卓绝的诗人们,为月亮取了许多雅号:玉蟾、白兔、桂宫、圆魄、麝月、天镜、玉盘、冰轮、玉壶、银钩、玉弓、嫦娥、婵娟等等,不下四十余种。美名如月晕,环拥着这天之骄子。  


  大千世界,月亮为何具有独特的魅力,受到诗人们的青睐?莫非因为,月亮是亲切的,一如温柔的女性,宜作倾吐心事的对象;莫非因为,月亮是轮回的,盈虚有期,暗含着某种命运的启示;莫非因为,月亮是永恒的,饱经沧桑,纵览古今,无愧为历史的见证;莫非因为,月亮是神秘的,移步随影,缺蚀无定,常在波诡云谲中隐现,在斗转星移中升沉,动潮汐,变节令,卜晴晦,兆吉凶,可望而不可即,令人遐想无穷?


  作为情感的载体,月亮是严重“超载”了。千百年来,人们把贫富穷通、悲欢离合、生死沉浮、感物叹世、旅愁闺怨等种种情感寄托在上面,使月亮成为一种不折不扣的“人化的自然”,成为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公众”意象。


  在剖析月亮意象之前,有必要先说明“意象”及其相关概念。


  意象,指作家对存在于头脑中的记忆表象进行提炼、加工、改造的结果,其物化形态就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


  诗人以主观之“意”  浸染或赋予客体之“象”,形成主客体同一、情与景交融、感性形式与理性内容统一的“意象”。诗人的种种内心情状包括无意识的那些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东西,通过“象”而显现出来,达之于人,呈之于众,变得可观照、可感受、可领悟、可玩味。因此意象的实质,并非要人们去认识“象”之本身,而是要人们去体察揣摩“象”中蕴藏着的意绪、心境、愿望、理想等主观精神的内容。“意”在“象”中,如盐在水中,盐化无形,水却有味。古代诗论讲“味象识情,析象解理”,“搜求于象,心入于境”,指明了欣赏意象的方法,是授人以锁钥;又讲“思与境偕,意与象应”。“情景相生,妙合无垠”,指明了创造意象的方法,是传人以圭臬。


  意象是意境的构件,作品的整体意境总是由若干意象构成。精彩的意象,即主客体完美结合的意象,不仅可以深化意境,成为作品动人的关键,而且可以摘取出来单独欣赏与品评,成为独立审美的精品。历来人们乐于从古诗词中摘录佳句,甚或感叹某些诗作“有句无篇”,便是个别意象受到重视的证明。由此可见,意象单纯,然而并不单薄。好诗中的每一个意象,都是诗人用心灵对宇宙的感应。尤其是像月亮这样一个“几千斤重的橄榄”(曹雪芹语),更是耐人咀嚼、含味无穷。


  在月亮意象中,诗人们融进了自己的灵魂、自己的风格,使一个月亮幻化成千万个月亮。在月亮意象中,千万个诗人却传达出几种大致相同的情愫,于多样中又显出统一。


  把握这一点很重要,它能帮助我们将许许多多关于月亮的诗句进行梳理,并在分类与综合的基础上,找出其中具有人类学意义的基本内涵来,以裨益于今日文明,而不至于在一大堆典籍中陷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的困境。


  我相信,一个久唱不衰的意象,其中必有奥妙可寻。古诗中保留着的关于月亮的神话,说不定是个楔入点。


  嫦娥奔月。李商隐的名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提到了“嫦娥奔月”  这个最著名的神话。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古墓中,发现了“嫦娥奔月”的帛画,可见其流传之久远。《淮南子·览冥训》载,嫦娥,又名妲娥,后羿之妻。“羿请无死之药于西王母,妲娥窃之以奔月……”历史上,后羿是夏代东夷族有穷氏的部族首领,勇武善射,曾率领族人向西发展势力,一度夺得太康之位取代夏政。由于他恃武而不修民事,日以田猎为乐,不久即被亲信寒浞所杀。寒浞不仅篡夺了羿的政权,同时还强占了羿的氏族和妻室。难道先民们出于对这位“上射九日,下除百兽”的英雄的敬慕和怀念,才在神话中为他的妻子寻找了月亮这样一个理想的避难所?让嫦娥远离充满杀戳与阴谋的尘世,住进凌云九霄的“广寒清虚之府”享受优裕的生活,这里我们隐约可以看到历史在“种族记忆”中的投影,看到先民的情感经验在原始文化中的积淀。


  嫦娥升天成仙,做了月亮的主宰,这跟世界上几大古老文明共尊女性为月神竟不谋而合。如希腊神话中有月亮女神塞勒涅,巴比伦神话中有月亮女神茜伯莉,巴勒斯坦和埃及神话中有月亮女神阿斯塔尔忒;而“日神”则都是男性,如中国神话中的伏羲氏,希腊神话中的阿波罗……这是一种巧合,还是一种人类“集体无意识”?


  古诗中还保留了其它一些关于月亮的神话,主要的有:


  灵兔捣药。李白“白兔捣药成,问药与谁餐?”杜甫“入河蟾不没,捣药兔长生”皆言此事。关于月中阴影,自古有蟾与兔二说,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蜍与兔古音近,兔之说是以音似而后生。看来蟾蜍的说法更为古老,屈原《天问》有四句问月:“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即月亮何德能死而复苏,究竟有什么好处,在肚子里养一只蟾蜍?蟾蜍是很丑陋的动物,元好问《蟾池》诗形容它:“小蟾徐行腹如鼓,大蟾张颐怒于虎。”  古人却尊它为“月精”。(《春秋孔演图》:蟾蜍,月精也。)在远古时代,氏族部落以狰狞物为图腾的现象是很普遍的。据此推测,蟾与兔同为一种动物图腾,先民崇拜它是为了驱邪避害,灵兔捣药亦为了同一目的。


  吴刚伐桂。李贺“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提到这则神话。“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即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段成式《酉阳杂俎》)吴刚又名吴质,看来是一个违犯天条被罚做苦役的角色。这里已有了阶级社会的特点了。谁罚他?大约不会是嫦娥。虽然月亮上只有他们两个人,又都很寂寞,但奇怪的是,神话中二人没有什么联系,“老死不相往来。”是地位悬殊的原因?


  此外还有玉斧修月的传说,方回诗“玉斧难修旧月轮,”王沂孙词“千古盈亏休问,叹慢磨玉斧,难补金镜,”说的是月亮上有八万多工匠常在用斤凿补月,所以月亮浑圆。有素娥乘鸾的传说。李贺“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珮相逢桂香陌”,说唐玄宗梦游广寒宫,见白衣仙女乘鸾往来,歌舞于桂树下的浪漫情事。有琼楼玉宇的传说。苏轼“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言月中有白色楼宇,为仙人居所……


  以上关于月亮的神话和传说,化为典故被后世诗人大量引用,成为月亮意象多重含义滋生的母本,甚至直接浓缩为月亮的别称。它是月亮文化的源头。


   8、千古盈亏休问。叹慢磨玉斧,难补金镜。是啊,从古至今,月亮几番变换,无人可晓,几经盈亏,谁人能知?而明月依旧,犹带一抹凉色……


   9、“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秋前后的夜晚天高气爽,一轮明月,清辉泻地,桂香浮动,令人陶醉,人们对月怀乡对月抒怀,眷念团圆是人间最美好的时候。在我们独特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作用下,借助于人们丰富的想象,由自然及人事,于象外之象中虚拟出人的情愫,月便被赋予生命、感情和灵性,于是,明月作为触发情思的媒介和熔铸感慨的意象常在诗词中大量出现,翻阅历朝历代的诗词,咏月的作品不可计数,且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在这些诗词作品中望月怀人的数量最多。唐王建诗:“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霜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杜甫《月夜》道:“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二者把客居异地思念亲人的细腻感情抒发得缠绵悱恻。张若虚的诗句:“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一语双关,把思妇的思恋表达得淋漓尽致,但又含蓄婉转。张九龄的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则是对友人的思念。


   月圆之夜,明月的清辉不知牵动多少游子的思乡之情。故乡是每个人的初始点,也是每个人的精神归宿。思乡并非仅仅是对故乡自然地理上山水草木的怀念,从本质上来说是出自人心深处本能的精神体认。虽天涯异地却共此一轮明月,正是基于这种隔千里兮共明月的现实,因此诗人们自然会触景生情,以眼前的明月作为精神的参照与寄托。诗仙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千百年来曾经引无数客居异乡人们的共鸣。诗圣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白居易的“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孟浩然《宿建德江》也说:“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冷月无声,容易令人伤感,月光清冷是自然现象,人的凄寂是心理现象,二者交织交融便有了皓月寒光割人肠的萧瑟效应。如李白《长相思》:“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如素愁不眠。”李煜《乌夜啼》:“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都是这类作品。


   也有许多诗人词人把明月作为一种极高的境界来思考人生与宇宙,表达自己玉洁冰清的高尚品格。李白的《把酒问月》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最具代表性。前者塑造了多情美好崇高的明月,透视着诗人天马行空的思考,将人事翻覆、良好的祝愿融合一处,揭示出内涵丰富的哲理;后者通篇咏月,却处处关合人事,借明月自喻清高,借月之阴晴圆缺感慨宇宙流转和人生悲欢离合。张若虚也有佳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句空灵别致,引人深思。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玉鉴琼田三万倾,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汉共影,表里俱澄澈。”词句描写了一个纯净的世界,一个晶莹的境界,人格化的自然,自然化的人格,浑然一体。


   在时空感觉上,明月也极容易勾起人们的怀古之心,出现一些以咏月表达爱国情感的作品。如刘禹锡的《石头城》:“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是对东吴政权烟消云散的慨叹,相似的还有李白的“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王沂孙的《眉妩.新月》中有“千古盈亏休问,叹慢磨玉斧,难补金镜。”词句以缺月喻比失去的故土,表现出极为沉痛的回天无力复国无望的绝望和哀叹,具有强烈的今昔之慨和悲剧力量。


   总之,月亮这一道自然风景,以期独特的形象和人们情感认同就很自然地在诗词中大量出现,探究这种文学现象,有助于加深对诗词作品内涵和古代文人人格魅力的理解,也有助于加深对我们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的认识。


   中秋既近,该又是千江有水千江月了吧。


   10、 抬头便看见了一弯新月挂在西天。真正的新月,就像一个括号,斜斜地仰在半空中。天还不怎么黑,西边更是一片亮白,如果不注意,便会忽视了这如眉的月芽儿。浅浅一弯,淡淡一痕。除此之外,没有一丝云彩,没有一颗星星,整个的天空,就是这不经意的一画。那样地纤细,那样的浅淡,浅至如洗,淡至欲无。因为清新,而显得俊爽,如陌上之少女;因为纤瘦,而显得幽雅,如闺中之少妇。耿耿素娥欲下,衣裳淡雅,看楚女、纤腰一把。是这种感觉。凝注既久,会有一种淡淡的柔情冉冉升起。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一千多年的岁月就在她的恬淡目光之下,流水般逝去而无声无息。她依然是那般清丽,恬淡,虽然阴晴不定,却是圆缺有约。沧海化为黄土,心不成尘。只有当我们翻阅那些记满沧桑的黄卷时,才会感觉逝去的生命脉动的微声。

   宋末词人王沂孙有一首很有名的《新月》词:

   渐新痕悬柳,淡彩穿花,依约破初暝。

   便有团圆意,深深拜、相逢谁在香径?

   画眉未稳,料素娥、犹带离恨。

   最堪爱、一曲银钩小,宝奁挂秋冷。


  千古盈亏休问,叹慢磨玉斧,难补金镜。

   太液池犹在,凄凉处、何人重赋清景?

   故山夜永,试待他、窥户端正。

   看云外山河,还老桂花旧影。

    很喜欢这位词人的作品,纤巧细腻,深深的惆怅,极其动人,掩卷之余,如失此心。

    古人有拜月的习俗,起于何因?止于何时?不得而知。但是现在民间的七夕、中秋的风俗之中,似乎还残存着一些痕迹。拜月,或者就是拜这新月吧,似乎只限于女性,尤其是少女,从唐代诗人李端的一首《拜新月》就可以看出:

   开帘见新月,即便下阶拜。

   细语人不闻,北风吹罗带。

   一首小诗,却极具动态美、人情美、风俗美,一个少女的形象,跃然纸上,憨态可掬。而我们遥望这北风吹带的背影,却又有一腔莫名的怅惋,因为那画面是那样的岑寂。

   又想起丰子恺在散文《湖滨夜饮》中写到一首歌:

   春夜有明月,都做欢喜相。

   每当灯火中,团团清辉上。

   人月交相庆,花月并生光。

   有酒不得饮,举杯献高堂。

   无光不成相,只是这一幕却是如此地温馨甜蜜,如在氤氲的烟霭之中,令人陶醉。丰子恺受他的老师李叔同的影响很大,对于佛教的濡染很深,与几位故人小酌,送别友人之后,不舍西湖上浩漫的月色,徘徊于湖堤之上,流连忘返,他想起曾经唱的这首儿歌。

   我也站在湖边。池水平岸,微波荡漾。岸柳婆娑,暮色苍茫。小湖对岸,是一个古堡式的建筑,这时候衬着西天,完全是一片沉沉的黑色,轮廓分明,形象古怪。夜色渐渐地沉重,而周遭却是这样的静穆,天上的月亮益发清丽了,远望城市,万家灯火。想着那首歌词,心下有一种愉悦,一种感动。


   11、自小喜欢月亮,常恨月有阴晴圆缺,常盼夜夜中秋,夕夕月圆……如今早已辞别梦想童年,也曾失落梦想无数。然而已是心如止水的时候,一个从未指望实现的梦想成真了!竟然可以每夜看到我心仪的圆月了!入夜,依窗,《月亮之上》旋律从身后流水般轻轻飘来,馨香般飘然而去,抬眼一望堡子山,儿时梦境就在眼前曹操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而我的眼前是:繁星似海,明月如镜,林中宿鸟,啭鸣如梦……

蓦然,心里浮现出古人的行吟:“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眼……前的湖面,直让山上的月和看月的我感动的掉泪……

如果说柳岸的月属于柳永,蜗居窗前的月属于李白,江上的月属于苏轼,西湖的月属于阿炳,那么堡子山这轮夜夜中秋,夕夕圆满、清清柔柔又潇潇洒洒的月定属于我的凤县了!

是的,她属于凤县,她是凤县人自己造的,是别的地方所没有的。生活在山里的凤县人,并不满足于这里的山青水秀,还要人造个月亮,还要让星星点灯,让它们照亮所有的山路,让夜里的山路只有幽静和优美,而不再有漆黑。

“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宝贵的,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当然,也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创造出奇迹来的。所以我以为生活在当代的凤县人是幸运的,幸遇共建和谐社会的盛世,有一批能干事会干事的领导,再加上凤县人勤劳善良的秉性和敢于创先的气魄,天时,地利,人和,三位一体,奇迹就出来了。

我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生活中难免忧郁和迷失。如今,每当郁闷难解时,最能够拯救我灵魂的,莫过于堡子山那轮柔和着清辉的人造月儿了。它是我心灵上的一盏“明灯”!它以“月有阴晴圆缺”的变换,让我懂得了“人有悲欢离合”、“世事古难全”的科学认知和辨证思考。

每每伫立阳台,看着堡子山那千盏万盏星星灯无声捧着的人造月儿,思想便会在咏月的诗河里漫步。就会想起那句“千古盈亏休问,叹慢磨玉斧,难补金镜”的诗行。古人曰:“人攀明月不可得”“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今人唱“我在仰望,月亮之上,有多少梦想在自由地飞翔”。代表美丽和圆满的月儿,是人类亘古不变的向往。如今凤县人天天与月亮同城居住,无论春秋,无关雨晴,都可对堡子山的那轮月亮敞开心扉,感受月华之淘洗,不用再发“酒缺月无味,景无月不美”和“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之感叹!月亮是夜夜明亮的,生活是天天美好的,凤县人生活在陶渊明的梦里,生活在盛世华年的桃园。有时会妄想嫦娥2号升天时会不会向凤县的月飞来,寒宫的嫦娥肯定在向往这轮明月,想偷偷从天上的月宫里乔迁过来。

我不知道外国人是如何寄情于月的,而在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里,月亮不仅仅是一个没有生命的星球,而是搭乘着理想、思念、一切美好的星球。凤县人把时缺时圆古难全的圆月,把时隐时现不长好的星河,镶钳在秦岭的胸膛,凝固在自己的眼前,打印在自己的心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