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多事之秋”需防哪些病?

 海浪花花 2015-08-29



“多事之秋”防脑血管疾病


    秋天是凉爽的、舒适的,但秋天也是脑血管疾病的“多事之秋”,尤其是在气温剧烈变化时,更易促使脑血管疾病发作。天气转凉时,特别提醒中老年朋友,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早晚时间段要注意保暖,及时增减衣物;重视饮食调养,膳食应以低脂、低盐为主,多吃新鲜蔬果,增加维生素和纤维素的摄取,预防便秘。


    健康提醒:注意“小中风”先兆


    秋季,中老年人尤其要警惕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小中风)发展为中风。发生小中风时,会出现语言不清、吞咽困难、视物模糊、半身麻木或无力等症状,这些症状大多是一过性的,多在24小时内消失,因而常被忽视。但需要注意的是,有1/3的小中风可发展为中风,所以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出现这些症状时要及时去医院就诊。



秋风渐凉防面瘫


    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秋风渐凉,很容易诱发面瘫,所以大家在享受秋风送爽的同时,别忘了预防面瘫。面瘫在临床上称为面神经炎或面神经麻痹,也被老百姓俗称为歪嘴巴等。面瘫患者最常见的症状就是口歪眼斜,大部分患者因此连最基本的抬眉、闭眼、鼓嘴等动作都无法完成,而病情严重者甚至连味觉、听力都会受到影响。


    健康提醒:耳后疼痛或是面瘫信号


    如果感觉耳后疼痛,又有受凉史,应引起重视,这可能是面瘫发病的信号,尤其是体质较弱的人。发生面瘫后,要积极进行治疗,并注意休息,减少外出;避免风寒刺激,并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洗脸、洗澡以用温水为好;疲劳之时或洗浴后,不要受风,且尽量做到避风睡觉。


    预防面瘫最好的办法就是平时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情,保证饮食均衡和充足的睡眠,并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强机体免疫力。



警惕“秋天到鼻子闹”


    秋天是过敏性鼻炎的高发季节,特别是目前昼夜温差大,身体亏虚同时又属于过敏体质的人,一下子很难适应,常会出现频频打喷嚏、流鼻涕等症状。


    健康提醒:多吃润燥果蔬


    过敏性鼻炎患者可以通过穴位贴敷、中药调理等方法来增强体质,预防过敏性鼻炎的发生。同时,要注意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保证充足的睡眠,多吃梨、苹果、菠菜、藕等滋阴润燥的水果蔬菜,尽量少吃辛辣刺激食物。此外,秋令主收,应尽量保持情绪稳定、积极乐观。最后,要坚持锻炼身体,以提高机体免疫力,预防过敏性鼻炎的发生。



入秋后谨防胃肠道疾病


    入秋后,昼夜温差加大,胃肠道疾病有高发的趋势。专家认为,由于天气变凉,人体受到冷空气的刺激后,胃酸分泌增多,胃肠会发生痉挛性收缩,胃肠黏膜血液供应不良,其抵抗力和适应性也随之降低,容易引发急性胃肠炎、胃溃疡、急性胰腺炎等疾病。


    健康提醒:谨防“秋瓜坏肚”


    民谚讲“秋瓜坏肚”,是指立秋以后继续生食大量瓜类水果容易引发胃肠道疾病。夏季大量食瓜虽不至于造成脾胃疾病的发生,却已使肠胃抗病力有所下降,立秋后再大量生食瓜果,势必更助湿邪,损伤脾阳,脾阳不振不能运化水湿,腹泻、下痢、便溏等急慢性胃肠道疾病就随之发生。因此,立秋之后应慎食瓜类水果,脾胃虚寒者尤应禁忌。



温馨提示:一夏无病三分虚  秋季进补正当时


    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秋季人们极易出现倦怠、乏力等症状,在民间素有“秋补”的习俗。中医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因此,秋季是调养生机,去旧更新,恢复和调节人体各脏器机能的最佳时机。那么,哪些人更需要“补一补”呢?


    气虚的人:如果你呼吸浅短,声音低微,神倦懒言,动则汗出,食欲降低,舌质淡,多属于气虚体质,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用黄芪、党参、西洋参泡水、泡酒喝,或者是煮粥食用。爱感冒的人一般都是气虚,胃气不固,因此,通过进补能够起到预防感冒的作用。


    血虚的人:如果你面色苍白,口唇淡白,夜间盗汗,肌肤枯涩,舌淡红无苔,多属于血虚体质,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用当归、红枣、何首乌、桑葚煮粥喝,在炖鸡汤、炖肉时也可以加一些。


    盗汗的人:如果你面色潮红,口燥咽干,盗汗,尿少而赤,大便秘结,舌红少苔,多属于阴虚体质,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用麦冬、五味子、山药、百合等熬粥喝。


    怕冷的人:如果你畏寒肢冷,腰酸腿软,咳喘身肿,容易腹泻,尿清长,舌苔薄白,多属于阳虚体质,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食用肉桂、羊肉、生姜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