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岭村全景 屏南官岭:山林深处有人家 提起屏南县,人们知道的多是 大名鼎鼎的白水洋,代溪镇官岭村,却少有人听说。不过,这并不妨碍它的原生态之美。 沿着国道,从宁德市出发,直到进入屏南县城前,一路上都是青山绿水。如果没有当地人的提醒,你不可能知道,官岭村就藏在这其中某一座山的山腰上。这个村落是如此的隐蔽,没有指示牌,没有路标,甚至没有从山林中突然就显现出来的一墙一瓦。唯一可供外人识别的,是一座通往村庄的必经石桥。石桥横跨在溪坪河上,连接 国道与河对岸的山脚。 过了石桥,便开始上山了。山路的宽度刚刚好只能容许一辆小车通过。官岭村的挂职书记宋雪宇介绍,进出官岭村只有这一条窄窄的山路,平时村民们进出都是步行,最多也只是骑摩托车。 随着山路不断向上盘旋,海拔从300多米逐渐上升至1000米,感觉温度一点点变低,酷暑一点点消散,逐渐降至让身心都刚刚好放松下来的凉爽程度。这便离官岭村不远了。路旁,一位老人扛着一捆芦苇,正向村里行走。突然,一个陡坡加拐弯,眼前出现了几棵古树,便到了官岭村。 站至村口,才明白为何无论在山下以何种视角,都无法窥见官岭村的一墙一瓦。因为,整个村庄几乎都藏在漫山遍野的植物里。 从地理位置上而言,官岭村位于屏南县东北部,与谢厝、天峰、南山、黄来、棠口乡、上培等村接壤,距城关28公里,距代溪镇20公里。官岭村辖区内只有一个自然村,为什么会选择在山腰上建村?村里人自己也说不清楚。不过这似乎和官岭村所在的这座山以及村民生计有关。官岭村人多以毛竹产业生存,而官岭村所在的这座山,以村庄为分界点,村落以下是阔叶林,村落以上至山顶,是大片茂密的竹林。村落恰好位于一处浅浅的山坳处,因此,整个村貌呈现为一道浅浅的弧度。 虽然地处半山腰,从山脚下,看不到丝毫村庄的痕迹。但站在官岭村里,视野却十分开阔,远处的连绵山峦尽收眼底。整个村庄面朝南方,无论是晨光还是夕照,这里都不会错过,光线十分明朗。 B“木庭风”的独特建筑 到达官岭村的时候,是上午九点左右。此时,晨光还未褪去,它以一个淘气的倾斜角度,照亮了整个村庄。山是绿的,而阳光下的村庄,是金色的,略带有一点点灰。之所以呈现出这种独特的色彩,是因为官岭村独特的建筑形式。行走在官岭村,你会发现,村中的建筑看不到任何现代的元素,都是取自于大山和树林原本的素材。虽然让人很难想象,视觉上却有一种质朴而独特的美感。 据村民介绍,整个村庄的建筑,都是村民自行修筑的。建筑的墙体来自山上的黄土,而搭建屋架的则是山上的林木。村民们说,其中最难的是制作房屋墙体。首先当然是要打好骨架,接下来要用黄土做成一方块一方块的模板。模板全凭人力压制,一次只能压5厘米的厚度,分13次压,一层一层地压成65厘米厚的墙体。整个村庄的墙体,便是这65厘米厚度的黄土方块拼接而成。因此,房屋的黄土自身散发出来的金色,便是官岭村最绚烂的色泽。 据村中一位长者介绍,官岭村虽位于山腰,但自古遭台风侵袭。村里至今还流传着这么一句有关台风的说法:台风有九天,三天走云,三天大吹,三天回南。村民们为了抵抗台风和雨水,便在黄土墙的外围裹上一层木板。木板不仅是作为护墙之用,还用来做窗。这样一种结构,使得整个村庄,放眼看去,很难找到一块玻璃。随着时间的积累,木板逐渐变灰,露出充满质感的纹理。木板与黄土相互作用,在阳光和雨水的催化下,有时还会长出青苔。这种土与木的结合,村民们给它起了个别致的名字——“木庭风”。 开发与坚守的矛盾 官岭村辖1个自然村,村中仅有常住居民121户,总人数783人。行走在官岭村,最大的感受就是安静。也正因为安静,各种声音也会特别地清晰。走在村子里,不时听到山风吹响树叶的声音,间或又有村民的闲聊声传来,还不时传来一阵狗吠。 宋雪宇第一次来官岭村时,就被其自然之美震撼了。“这个半山腰的村庄,非常的原生态,自然之美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宋雪宇说,虽然交通不便,从石桥走到村子,需要两个小时左右。但不时有一些背包客,会专门远程而来,在村中游玩。 以前,官岭村全村都喝着山泉水。上个月,村里给山泉水安装了过滤器。到达村子的时候,一些工作人员正忙着连接线路,下个月,官岭村就将接通数字电视了。随着一系列与山外世界的连接,官岭村也将变得不再那么遥远和隐蔽。 “我们也考虑过,引入一些旅游项目,将官岭村的自然和原生态之美展示给世人。”宋雪宇说,但是也担心,引进旅游项目必然会进行商业开发,交通也要重新修整,这样一来是否会破坏村庄原本的面貌。 而对于村子进行旅游开发的想法,或是听闻县里有意图将全村搬迁至交通更加便利的山脚,官岭村的不少人,都十分淡然。他们说,自己更乐意留在这半山腰上,守着这整村的土墙木壁,守着清澈的山泉、凉爽的山风、充足的日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