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雷竞璇:远在古巴

 真友书屋 2015-08-29

作者父亲1959年从古巴寄回来的邮柬。



文、图 | 雷竞璇

(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名誉研究员)


一页伤心史



2010年的冬天,我到了古巴,第一次踏足这片遥远得仿如在天尽头的土地,出发前内心很不平静,惴度着:我祖父和我父亲还会有什么痕迹留在那里吗?


我们台山人出洋谋生的传统相当悠长,祖父追随先辈,远赴古巴。他何时前去,我不知道,到了想要追查时,已经无从问起,长辈们都仙逝了。至于父亲,他是在家乡结婚并生下我们兄弟三人之后,经祖父在古巴安排,1954年秋天去的。之后我们兄弟在祖母、母亲带领下,先后来到香港定居。为何当时没有追随祖父、父亲去古巴,我不知道,现在也无法追问。到了1959年,祖父、父亲一起从古巴来香港,两人不会说广州话,也不会听和说英语。这时候祖母、母亲和我们兄弟在香港已经生活了三四年。


记忆中,他们两人当年的“回乡”很风光,穿体面的西装,亲戚川流到访,他们送上一盒又一盒的雪茄烟,都是长方形的木盒,很讲究,然后在旺角一座新落成的大厦买下一个单位,一家人高高兴兴搬进去。不过,就在这一年,古巴革命成功,卡斯特罗上台,政府更换。祖父由于已经年近七旬,就留在香港,没有回转古巴;父亲则匆匆赶回去,自此之后,家里的气氛完全变了样。


祖父是1966年在香港逝世的,这一年我中学二年级。由于他从外国回来,我遇到不懂得读的英文字时,会向他请教,但他发出来的音,我老是感到有点奇怪,后来才弄明白,他说的是西班牙音。他有个洋名,叫José,非常西班牙。留在我脑海里的印象,是他不时夸耀哈瓦那,说那里的唐人街全美洲最大最漂亮最繁华。


至于父亲,回去古巴之后,无法脱身,在当地待了六年,最后我们从香港汇钱给他买机票,经欧洲绕了大半个地球回到香港,身上分文全无,父子两代在古巴的努力,化为乌有。这是1966年的事情,祖父在他回家之前几个月病逝。之后的一年,香港有大暴动,再过一年,父亲逝世,患的是肺癌。我估计,他回到香港之后心情抑郁,加上在古巴养成的吸烟习惯,47岁就死掉了。他也有个洋名,叫Julio,相当于英文的July,即“七月”,也是常见的西班牙名字。这一年我读中学四年级。我和祖父、父亲相处的时间不长,两人对我来说都陌生。


此后,母亲总是不愿意提到古巴,偶然说及,也会伴随连声叹息,这显然是一页伤心史。2004年,母亲去世后,我整理她的遗物,找到一批信,捆绑成一扎,绝大部分是现在已没有人再用的邮柬,是父亲历年从古巴寄回来的,近二百封。我陆续读了,震动说不上,但感到丝丝哀愁。


其中一封是祖父从古巴寄回来的,很特别,用铅笔写在一张单行纸上。字写得倒也畅顺,看来祖父有勤于动笔的习惯。由于信封没有保存,写于何年,无法确定。


这是祖父遗留下来的惟一墨迹。祖母是文盲,不会认字,靠每日从日历牌上撕下一页,才知道日子。也许由于这原因,祖父很少写信回家。从前听长辈说,祖父本来是在美国加州谋生的,当厨师,回过家乡,再回转加州时,不让他入境,他于是改去了古巴。这事现在当然无法查考,但加州有长长的排华历史,说来也不是没有可能。


信是旧式写法,没有标点符号,我现在加上,将全文移录如下,错别字不改动,幸好不算多。内里有两个字我认不出来,用问号标示,也不影响理解。信里头的“金瑞”是祖母的名字,“炳勋”是父亲,“维礼”是祖父。全信如下:


金瑞贤内助览,启者:料想居港平安,现下父子两人在外康强,见字无容挂念,但炳勋儿子到来古巴,一举一动循规道矩,料理生意非常尽责妥当,便无闲游散步,本人见性情最合,非常欢喜安心,将来前途定然乐观之道。现下你我两人年事以高,千祈不要操劳工做,亦不可观念家庭过甚,总至居港保重身体,朝鱼晚肉,安乐过三五七年,亦作了事,何苦远虑?何必挂心?如无银用,[?]来一音,定然从速付回应用便是。现下中国纷纷乱乱,不敢抽身回港聚会,迟下世界平静,定夺而妥当,然后买舟旋唐,重逢叙会。见字放心,千祈保重身体为上策,紧记吾言,是为至要。即请。十二月一日。愚夫维礼[?]付。


祖父出洋,和当时大多数华侨一样,只身前往,不带家眷,长期漂泊海外,难得回乡,夫妻分隔,结果只有我父亲一个孩子,和国人向往的儿孙满堂绝缘。他离开故乡时,中国是纷纷乱乱,自己前途茫茫,归期难卜。但和他同期出洋谋生的华人相比,我看他还算是幸运的,得以落叶归根。近年我到古巴,接触过还留在当地的老华侨,不少孑然一身,无家可回。至于放置在哈瓦那华侨坟场地下室中一匣又一匣的骨灰,就更不必说了。


母亲虽然读过书,但识字不多,又一直为糊口而奔波,写信给父亲,多数是她口述我笔录,或者她说了大意我随意发挥。读父亲这些来信或回信,引起我不少回忆。在这些信里,我找到他在古巴的地址,读到不同的人物和各样的事情,有些我知道一点,有些茫无头绪。于是,我兴起了到古巴去一下的念头。然后就去了,在2010年年底。


结果呢?近乎一无所获,毕竟过了这么多年。在哈瓦那接触到的十多位老华侨,只有一位见过而且记得我父亲,他是我们的同乡,姓邝。他又特意找出一本纪念册,1958年出版,庆贺宗亲会在哈瓦那的大楼落成,里头有我祖父和父亲的名字,两人都捐了钱助建。此外,在中华总会馆的会员档案里,我找到父亲当年的登记记录。能找到的,就这么一些痕迹。


去古巴前,为了准备,我读了点书,了解一下古巴华侨的历史,知道这是非常沉痛的一页。祖父和父亲到古巴谋生时,正是古巴华侨最好景的日子。但我到达古巴时,看到哈瓦那唐人街残破颓败,华侨都垂垂老矣,从黄金时代的数万人,到如今只剩下150人左右,处境坎坷,是另一页伤心史。


2013年1月和12月,我又去了两次古巴,每次逗留一个月,访谈了约40位老华侨,将他们的记忆部分保留下来。也因为这几次接触,外加读了些书刊,增加了对古巴的认识,知道前辈们曾在那里闯出一片天地,也免不了遭遇挫折和不幸。


华人在古巴


中国人最早到达美洲,比较确凿的记载,是在西班牙人占领菲律宾群岛之后,乘坐西班牙的大帆船从菲律宾出发前去的,最先到达今日的墨西哥西岸,是被强迫或者被征召当水手、仆役而去,时为16世纪末。不过,这批中国人数目不多,有关记载也相当零碎。


直到1847年也就是道光二十七年,中国人移居美洲的历史才正式登场。这一年有两艘船从厦门出发,向西行驶,经印度洋、大西洋航抵古巴,运去600多名中国人,是被“卖猪仔”送去当苦力的,这正是美洲大陆劳动力严重不足的时期。之后,情况有如滚雪球,华工被大量贩运出洋,一年比一年多,招募和运载华工成了当时的大生意,利润很高。这些中国人到了美洲,就被驱赶到矿场、铁路、种植园工作,和奴隶没有分别,待遇恶劣,生活悲惨,死伤枕藉。19世纪后半期被贩运到美洲的中国人,数目在25万至30万之间,以古巴、秘鲁两地人数最多,这些华工后来能够活着回到家乡的,千中无一,是一段非常可怕的历史。


自此之后,中国人就一直在古巴,未尝中断。当美国厉行排华时,加州等地的中国人又移居过来,于是,古巴形成了美洲大陆最庞大的华人群体。上世纪的30年代至50年代,是古巴华侨社会的黄金时期,人数好几万,分享了当时古巴的繁荣。然后,1959年卡斯特罗的革命之后,商铺国有化,生活愈来愈不容易,华人社会迅速萎缩,到如今,已经落入近乎消失的境地。不过,毕竟有超过百年的积累,通过婚姻,古巴人口中的华裔血统还是显著:1100万古巴人中,百分之一有中国血统,即约10万人。我在古巴时,在路上有人主动向我招呼,很友善,看样子是个黑人,但他说他母亲有中国血统,见到我这个中国人,很想攀谈一下。


历史如此悠长而人数又不少,经过长期接触,古巴人对中国人形成什么样的印象呢?我没有做过系统考察,只想到这在当地人的日常用语中,应该有些线索,于是稍为注意。


古巴用语中,提及中国人最常听到的一句是“tener un chino atrás”,字面意思是有个中国人跟在或站在后面,实际所指,是遇到了坏运气。例如你想去看一部电影,到了电影院却发现门票已经卖完了,就可以借这句话宣泄一下;又或者去乘公共汽车,到车站时发觉车已满座,再也挤不上去,也可以用这句话表达失望之情。这大致是因为中国人在古巴什么工作都愿意干,不会计较,事事抢先,渐渐令古巴人感到总是争不过中国人,遇到中国人会吃亏,自叹倒霉了。


另一句流行的是“eso no lo cura ni el médico chino”,意思是这种病连中国医生也治不了,即无药可救。19世纪贩运华工到古巴的时期,海上航程一般三四个月,船只要配备医生。于是,中医很早便伴随远洋船只到达古巴,部分留下来在当地行医,形成了不少真假难分的传说。此外,我估计中国医术的神秘感,以及古巴的非洲裔人崇尚巫术,和这句话的出现应该也有关系。中国医术和医生能够引来如此正面的联想,也不是坏事。


华人在古巴虽然有160多年历史,但他们没有祠堂、佛寺或道观,求神问卜的主要对象是关公,这和其他地方的华侨社群颇不一样。在哈瓦那华区,关公厅有两个,一在中华总会馆,一在龙岗总会的大楼内,我都仔细考察过。中华总会馆的关公厅内,像前有一个铜香炉,据上面的镂刻,是光绪十九年广州铸造的,相信香炉连同关公雕像是一起在当年由中国运来古巴的。



哈瓦那中华总会馆的关公厅


古巴华侨拜关公,有特殊背景。最早被贩运到这里当苦力的“猪仔”,死亡率高,伤病亦多,能够在这残酷环境中存活下来,要靠互相扶持,靠生死与共的勇气与义气,于是,对他们来说,拜关公比拜佛祖、拜吕祖来得合适。


相应的也有在地因素。古巴是西班牙属地,主要信奉天主教,对其他信仰打压很厉害。最早在高压下谋求出路的是非洲黑奴,19世纪中期时他们的人数超过50万,比白人还多。这些黑奴多数来自西非洲,崇拜形形色色的神,但在奴隶主的禁制下,无法公开进行礼拜,于是他们聪明地将自己的神和天主教的圣人挂起钩来,逐渐形成了一套混杂而庞大的体系。在这众多神中,有一位名叫Changó,红脸,手持斧头,脾气暴躁,好战斗。早期的“猪仔”华工,跟在黑奴后面一起拜,将之当做关公,后来华工的人力物力增强了,才得以公开地拜关公。现在,古巴人也来敬拜,而且称赞关公很灵验。他们将关公呼作San Fan Con,是个家喻户晓的名字,San相当西班牙文的“圣”,Con即“公”,但中间的Fan无法和“关”对应,究竟此洋名如何出现,无从知晓。


古巴社会主义



现今世界上还自称社会主义的国家,已经为数不多,古巴是其中之一。


今日的古巴,还实施配给制,而且相当全面,各种生活必需品凭配给证购买,数量当然有硬性规定,供应又不稳定,但胜在价格低廉。古巴的基本工资是每月240比索,约合9美元,少得可怜,但由于物价便宜,民众的温饱不是问题。我看过家庭配给的小册子,当中除了柴米油盐等,还有肉类、海产、肥皂、咖啡以至香烟。不过,由配给买到的东西质量都差劣,要找好一点的物品,就要靠黑市。黑市在古巴非常发达,虽然政府也管得严。


古巴革命之后,先是推行土地改革,将耕地分配给农民,跟着进行企业国有化,将原本由美国资本控制的公司收回来。最后一波国有化在1968年推行,一口气将余下5800多个中小企业收归国有,华侨原本经营的杂货店餐厅洗衣馆等,就在此时全部被充公。从此,古巴再无私人企业、私人资本,法律也禁止雇佣关系。于是,全国只有政府这个老板,薪金实行等级制,差别很有限。这样的国营体制,效率低落、官僚颟顸、生产落后、物资贫乏,在所难免,但好处是没有什么贫富差别,社会相当平等。这样的局面一直维持了几十年,直到苏联解体,才无以为继,古巴不得不尝试改革。


以我所见,古巴社会主义有两项大成就:一是教育,二是医疗。古巴革命完成后,马上进行扫盲,不出几年全国人人识字,同时大力发展教育,小中大学全部免费。古巴大学生占人口的比例,在世界上排名很高,高等教育的水平也不错。我第二次到古巴时,遇上从前在法国读书的同学,他现在是波尔多大学的副校长,刚巧到古巴参加一个学术会议,我趁机向他了解一下古巴高等教育和研究的情况。古巴由于读书人多,社会的文化艺术气氛活跃,对精神生活有相当的追求,音乐、绘画、舞蹈等方面出了不少国际知名的人才。至于医疗,国民全部免费享用,体制健全,人口1100万的古巴,有医生7万多名,而整个非洲大陆,才不过5万名。


苏联解体后,古巴另谋经济出路,方法之一是输出教师、医生和护士,现在每年输出约2万名。中南美洲国家,特别是委内瑞拉的教育和医疗,很大程度上依赖这些古巴人才,古巴也由此获得急需的外汇和石油等稀缺物资。不过,凡事都有利必有弊。教育普及,也为古巴带来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我碰到过一些出租车司机,竟然都大学毕业,修读过法律、医学等学位,因为工作安排不上,只好开汽车。


古巴的人口构成以西班牙裔为主,有拉丁民族乐天开朗的性格,黑人所占比例亦高,于是又混合了非洲气息,直率自然,易于满足,兼且位处热带,阳光充沛。在这样的基础上搞社会主义,自然和我们中国的一套大不一样,不怎样严肃紧张。要我简单地形容古巴的社会主义面貌,我会用“贫乏、平等、健康、笑容”四个词语。物资的确是贫乏,吃得尤其不好,但民众的日子过得还可以,心情也不抑郁,有音乐有舞蹈有好天气和好酒,依然快活。至于将来,也许是另一幅景象。


古巴革命发生在1959年,半个多世纪过去,现在掌权的,还是领导当年革命的卡斯特罗兄弟。革命领袖退出历史舞台之后,古巴将如何变化呢?很多人拭目以待。尤其是美国,奥巴马现在要和古巴改善关系,底下盘算的是什么,大家心知肚明。古巴和这个隔海相峙的世界警察对抗了几十年,今后还能撑得下去吗?



古巴共产党的日报Granma


其实近20年来,古巴一直在变化,一直在寻找出路,只不过和中国相比,变得很缓慢也很谨慎。


古巴本来是美国的半殖民地,卡斯特罗搞革命,反抗美国控制是主调,推行社会主义和靠向苏联,是后来的事,特别是1962年的导弹危机之后。有了苏联这样的大块头做后台,古巴在美国的种种打压下,日子也不难过,凭着蔗糖、烟草、咖啡这三大产品出口到苏联和东欧,加上一些补贴,就换回全国生活的必需品,可以无后顾之忧地搞社会主义。


1991年,苏联瓦解东欧变天,古巴马上进入非常时期,对外贸易一下子减少近八成,国内连粮食也出现严重短缺。古巴不得不另谋出路,于是参考中国,两国关系迅速改善。


以前古巴国民拥有外币是大罪,但为了获得外汇,古巴1993年开始准许甚至鼓励使用美元,之后学习中国,发行外币代用券,变成了货币双轨制。以前对外封闭不欢迎游客到临的政策彻底改变,大力发展旅游业。游客到古巴,要先将外币换成代用券,现在每年280多万游客,为古巴带来可观的外汇收入。政府由于财政困难,也就学习中国搞工人“下岗”。古巴没有民营企业,工人“下岗”就只能转作个体户,政府于是划定理发、园艺、水电维修等几十个行业,发出牌照,准许个人经营。古巴法律本来禁止人聘请人的雇佣关系,近年也开始松动,准许私人和企业聘用数量不多的雇员。


这些改变都会动摇其固有的社会体制,古巴实施起来相当谨慎,20年下来,变化还是有限,和中国的大刀阔斧不能相比。不过,有了这些改革,社会气氛也就相应变化,民间的贫富差距开始明显,大家对外币代用券趋之若鹜,黑市交易更加活跃。美国当然也看到这变化,要和古巴改善关系。要知道,光在美国定居的古巴侨民就超过200万,他们大多殷切期待古巴政治变天,如果有一天他们能够涌返古巴,冲击之大,可以想见。

古巴和美国之间,力量太悬殊,古巴撑了这么久,已经是个奇迹。从1959年算起,美国换了11位总统,卡斯特罗兄弟却依然故我,往后的变化,难以乐观。很多人现在赶着到古巴旅行和参观,就是担心这变化快要到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