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商鞅变法再审视

 指间飞歌 2015-08-30

商鞅变法再审视

郑连根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有名的变法,它严重打击了秦国的既得利益集团(旧贵族),使秦国迅速强大了起来。但商鞅本人及他的变法也有很多弱点,有的甚至关乎社会变革的根本性理念。因此,今天重新审视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商鞅型人格”的致命缺憾,对当下的改革者和改革路径的选择或许大有警示意义。

商鞅的两次变法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他痛感于“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决定招揽人才,启动改革,以恢复春秋时期秦穆公曾经开创的霸业。他下求贤令:“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地。”商鞅就是充着这个求贤令开出的诱人条件才前往秦国“应聘”的。商鞅变法最后也确实使秦国一跃成为各诸侯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那么,商鞅变法到底包含哪些内容呢?

商鞅的第一次变法共有四项内容。其一,编制户籍,实行什伍连坐法。商鞅将秦国百姓五家编为一伍,十家为一什,使之互相监督、告发,“发动群众斗群众”。这项措施是为了严密控制百姓,加强国家的管控能力。国家的管控能力增强了,征兵、征税、征徭役才高效。为达到目的,商鞅用严酷的刑罚来为自己的变法“保驾护航”,规定“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用这么严酷的手段鼓励百姓互相告发,其实质早已不是“人民专政”,而是“专政人民”,当然,这种开足国家专政机器的做法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国家的集权能力,形成“全国一盘棋”、“全民拧成一股绳”的强劲发展态势。

其二,奖励耕织,抑制商业,鼓励家庭小型化。商鞅变法鼓励秦国百姓努力耕种,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农户,可以免除其徭役。经商之人及懒惰致贫者,国家就连其妻子儿女都罚没为官奴。同时还规定,一个家庭有两个成年男子的,必须分别立户,否则就“倍其赋”,增加一倍的赋税。“重农”是因为农民对土地依赖性强,不能随便迁徙,他们的财产国家很容易抽税。还有,秦国荒地多,鼓励百姓垦荒种地,发展农业生产,粮食生产增多后,国家就有能力组建强大的军队;“抑商”是因为商人四处游走,居无定所,国家监管起来不方便,且商人在战时对国家的忠诚度也远远低于农民。力促家庭小型化,可使每个人对家族的依赖度降低,转而投靠国家。

其三,奖励军功,禁止私斗。如果说前两条的主旨是“富国”的话,这一条的用意便是“强兵”。秦国人不是勇于争斗嘛,好,请你们去为国家争斗,不要互相之间掐了。商鞅规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这里的“率”就是指所立军功的大小标准,立了军功的人,就按军功大小赏赐爵位;你要私斗,就按照你犯法的轻重程度惩罚你。一正一反,差别太大,一比较,秦国人当然愿意把劲儿往战场上使了。当时,秦国的爵位分为二十级,斩获敌人一颗首级,可获赐爵一级,获赏田一顷,宅地九亩,还可获得一个没有爵位的农民(称为“庶子”)为其服役。“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军功的赏赐如此丰厚,秦国士兵的战斗积极性大大地调动了起来,后来秦国的军队被成为“虎狼之师”,这与秦国的军功换爵位的制度是大有关系的。

其四,废除宗室贵族的世卿世禄制。这是打击旧贵族的特权,商鞅规定“宗室非有军功,不得为属籍”,哪怕你是皇室成员,如果没有军功,就把你从皇室成员的名单上删除。被宗室除名之后,原来享有的田宅、臣妾、车马等待遇自然也就没有了。你想靠着自己高贵的身份就不立军功,那就把你的贵族身份都剥夺。任何社会都提倡“不吃老本立新功”,可商鞅的做法是“不让吃老本,逼着你立新功”。旧贵族享受很多特权,现在突然说必须立军功,没军功连贵族身份都保不住。这么一来,你想那对贵族阶层的冲击多么大。秦国旧贵族之所以恨商鞅恨得牙根痒,主要原因就是商鞅变法极大地打击了他们的特权,动了他们的奶酪。

任何改革,只要动了既得利益集团的奶酪,他们必然群起反对、阻挠。商鞅变法自然也不例外。旧贵族抬出太子来给商鞅出难题,让太子犯法,看你商鞅怎么办?商鞅非常狠,太子也不姑息,不能对太子施刑,我就拿太子的两个老师问罪,“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割掉了公子虔的鼻子,在公孙贾的脸上刺了字。对太子的老师都这么狠,可见商鞅是多么地天不怕地不怕。甚至,他还故意杀人立威,在渭水河畔,商鞅主持行刑,一次就杀掉了七百多人,渭河的水面都被鲜血染红了。这七百多人,真正破坏新法的只是少数,大部分都是被“连坐法”抓来的罪犯亲属。用这么严酷的手段推行新法,“秦人皆趋令”——反对新法就掉脑袋,大家当然得服从了。

由于动用一切手段来为变法开路,商鞅变法的成效也迅速就显现出来了。“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自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专制体制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特点在此得到了充分验证,举国动员,“全民一盘棋”,效率确实高。事实上,在商鞅变法实行三年后,秦国就开始了对魏国的复仇之战。以前秦魏之间的战争,战况是“一边倒”——秦军根本不是魏军的对手。商鞅变法之后,秦军的战斗力迅速提升,秦军连续在河西地区向魏军发动攻击,多次击败魏军。最后,秦国不但收复了原来被魏国侵占过去的河西之地,而且商鞅还亲自带兵围攻了魏国的都城安邑(今山西省夏县),逼得魏惠王不得不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攻下安邑之后,秦孝公封给商鞅“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此时的商鞅春风得意,堪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公元前350年,已经富强起来的秦国决定把都城从栎阳(今天陕西富平县)迁到咸阳。借迁都之机,商鞅又进行了第二次变法。这次变法的主要内容有五个方面。

其一,“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自由买卖。这一条彻底切断了旧贵族的经济命脉,井田废了,奴隶主的旧庄园就不能维持了;土地可以自由买卖了,勤劳的自耕农就可以把破产贵族的土地买到自己名下,有了翻身当地主的机会。

其二,普遍推行郡县制,“集小都、乡、邑聚为县”,把各种小城市、小乡镇、小村落合并成县。秦国共设41个县,县的长官是县令,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免,这样就把地方的控制权牢牢地抓在国君的手里。

其三,推行统一的国家授田制和赋税制度。原来秦国各地的田亩标准不统一,赋税标准也不统一,各地贵族“各弹各的调儿”,商鞅要建立的是中央集权的强势政府,哪能让地方各行其是?于是,田亩全收归国有,然后再按商鞅制定的新标准,国家给每个农夫“授田”一百亩,赋税也根据土地的贫瘠情况制定统一征收,农夫为国家交纳的赋税也非常“均平”。这项措施一箭三雕:增加了农民实际拥有耕地的数量,确保了税赋的公平公正,还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其四,统一度量衡。这是为了确保国家有统一的税收标准,也使商业税的征收制度化、合理化。

其五,极大压缩百姓的个人空间,实行“愚民”统治。商鞅变法明令“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禁游宦之民”,就是说你没事读书诵诗也不行,朋友之间频繁交往也不行,做个背包客,游览一下祖国的名山大川、顺便结识一下各地的同道人,更是不行。为啥?在商鞅看来,你饱读诗书就会变聪明,聪明了就会思想,一思想就觉得国家的一些做法乃至法律并不完善,于是就可能对国家政策心怀不满。这显然不利于国家的控制,所以,就把诗书都给烧了,老百姓要学习就学我商鞅制定的法律和政策法规吧。把法规政策都滥熟于胸并且照着做了,你就是秦国的模范百姓。老百姓还发展什么私人友谊呀,你们之间交情深厚了,还怎么互相监督、告发呀?你们不相互监督、告发,国家管控百姓的效力岂不大打折扣?“游宦”当然更不行了,到处旅游,走动,你们老百姓倒是很爽,可国家一旦征税、征兵什么的到哪找你们去?所以对不起,你们就给我老实在家待着吧。不打仗的时候就努力种地,打仗的时候就上战场立军功。甚至,商鞅还禁止成年父子“同室”,成年父子还同处一个屋檐下,不分家另过,慢慢就会形成家族,家族一大,国家管控起来也有难度。再者,父子住在一个屋檐下,也不利于彼此监督、告发。

可以说,商鞅第二次变法是对第一次变法的进一步深化。经过商鞅的两次变法,秦国的社会结构和国家实力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本一盘散沙的秦国现在被整合为一个巨大的机器——战争机器。国君对官员和百姓的控制力空前加强,大家都成了国家机器上的一个部件。秦国百姓的自由和个人空间被大大压缩,他们不敢乱说乱动,只干两件事最保险:种田和参军打仗。这就是商鞅想要的结果。商鞅变法的目的就是要集中全国的力量干这两件事,因为这两件事最有利于秦国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甚至还可以说,秦国百姓努力种田也是为了将来打仗,打大仗。国家的战略储备粮多,赢得战争的几率就大;国家能最低成本最快速地将百姓转化为战士,其战时动员能力就比别人强大;国家对军功的奖励大,战士的作战积极性和战斗力也就提高得快。可以说,商鞅变法将上述因素全都发挥到了那个时代的极致。所以,商鞅变法之后,秦国迅速强大起来,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盛的国家。后来,商鞅本人虽然被车裂,但他所推行的变法措施并没有被废止,此后的秦国依然沿着商鞅变法的路线向前发展。后来,秦国一家独大,并最终统一了六国,这都与商鞅变法密不可分。

赵良的预言

商鞅虽然让秦国强大了起来,可他个人的命运却很悲剧。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王继位这个秦惠王就是当年与商鞅结下梁子的太子驷,当年,商鞅用酷刑惩罚太子的两个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这等于当众羞辱太子。现在,太子当上国君了,商鞅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

公子虔的门徒告发商鞅谋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亡至边关,欲住旅店,旅店主人不知他是商鞅,但见他未带凭证,就对他说:“商君之法,舍人而无验者坐之。”意思是,商鞅同志制定的法律有规定,如果我敢留宿不带政府部门所开介绍信的客人,我就要被连坐治罪。你没带政府部门开的住宿介绍信,我不能让你住宿。此时,商鞅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弊一至此哉!”自己制定的严酷法令最终害了自己,这就是典型的作法自毙。

秦国待不下去,商鞅想逃到魏国。可是,魏国因他曾用欺诈手段生公子卬拒绝他入境。原来,商鞅带兵攻打魏国时,公子卬曾带兵与商鞅对阵。两人此前是熟人,商鞅遂约公子卬见面叙旧,公子卬赴约。商鞅埋伏武士活捉了公子卬。商鞅这事干得不地道,得罪了魏国。现在,他只能自食其恶果了。魏国不但不接纳他,还不让他逃往他国,而是把他“内秦”,等于把他引渡回秦国了。商鞅被迫回秦国,潜回自己的封邑商,发兵叛乱。你一叛乱,正好证实了“谋反”的谣言。秦惠派兵攻打商鞅,商鞅兵败被杀,“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同时诛灭商鞅全族。

至此,战国时期最有名的变法者身首异处。留给后人,是长久的喟叹和深深的思考。

让秦国强大起来的第一功臣,其结局为什么竟这么悲惨?商鞅本人及其变法的功过是非,又到底该如何评说?

实际上,商鞅的悲剧绝不是偶然的。就在商鞅志得意满、权焰熏天之际,就有人看出了商鞅的危机。这个人就是商鞅的朋友赵良。

变法之后,秦国实力大增、开疆辟图,商鞅本人的权势也随之达到了巅峰。他得意洋洋,对赵良说:“秦国本来都被视为‘蛮夷’,是绝对的落后国家,我一番励精图治的改革之后,面貌焕然一新,‘大筑冀阙,营如鲁卫’,修建的宫殿华丽得就像鲁卫这些中原国家的建筑一样漂亮。‘子观我治秦也,孰与五羖大夫贤?’你看我治理秦国的成就,与羖大夫百里奚比,谁更厉害?”“五羖大夫”百里奚是春秋时期辅佐秦穆公成就霸业的贤相(因他是秦穆公用五张羊皮换来的,所以称为“羖大夫”),商鞅拿自己与秦国历史上最有名的贤相比,其志得意满之情溢于言表。

没想到,赵良当面给他泼了一瓢冷水。

赵良说,人家百里奚是楚国一个普通百姓,听说秦穆公是贤君想拜见,但连来秦国的路费都没有,靠着给人打零工赚钱才来到秦国,到了秦国还靠给别人养牛为生。秦穆公知道他有贤德之后才提拔他,让他辅佐治国。他治理秦国七八年,秦国就强大了,“施德诸侯而八戎来服”。更关键的是,人家百里奚相秦,“劳不坐乘,暑不张盖,行于国中,不从车乘,不操干戈,功名藏于府库,德行施于后世”,生活极其简朴,道德水平也极高。百里奚去世的时候,“秦国男女流涕”,大家都异常悲痛,“童子不歌谣”,就连小孩子都不唱歌了,“舂者不相杵”,舂米的人也停下工作,因为舂米的声音与悲伤的气氛不吻合。人家百里奚的德行达到这样的高度。

可是您呢?您是靠贿赂、巴结宠臣景监才得以亲近秦孝公的,这不是成名的正道;您治理国家对百姓并不关心,光顾着修建豪华的宫殿城阙,这不能算是真正的政绩;您利用严刑酷法来排斥异己,割掉太子老师公子虔的鼻子,以此来压制不同的声音,这不是执法,而是“积怨畜祸”;道德对百姓的感化比官府的命令更能深入人心,百民效仿长官的清廉正直比遵循官员的三令五申更为有效,可是您却排斥道德,靠权力强制推行政令,这不是教化百姓的正确方法;您还炫耀权势,天天把秦国的贵公子投入监狱,无礼地欺凌他们。您的这些做法都不太得体,不是让自己能获得平安长寿的做法。

还有,公子虔被割掉鼻子已经闭门不出八年了,你不但不知收敛,反而变本加厉,杀掉祝欢,还在公孙贾脸上刺字。诗经说:“得人者兴,失人者崩。”这几桩事,您做得都不得人心;您出行的时候,后面随从着几十辆车子,车子上是全副武装的士兵,车子旁边还有手持矛戟的卫士。这几样安保措施,只要少了一项,您都不出门。《尚书》上说:“恃德者昌,恃力者亡”,您现在的危险处境就像早上被太阳照晒的露珠一样,您还想着延年益寿吗?

如果您肯听我的话,那您就赶快放弃权力,归还您的十五座封邑,归隐乡间去浇灌菜园,这样或许可以使您稍微安全一点。如果您还贪图富贵,不肯放弃权位,那么,一旦秦孝公去世,新的国君难道不逮捕您吗?您灭亡的日子“可翘足而待”,很快就来了。

应该说,赵良对商鞅的这番话句句说到了要害上,可惜的是,“商君弗从”,商鞅没听进去——权焰熏天之际,人们爱听的都是拍马屁的话,这样的逆耳忠言又有几人能听得进去呢?何况,让一心追求富贵功名的商鞅放弃国相的高位,这不等于用刀子割他的肉吗?他怎么会舍得呢?

商鞅不听没关系,历史证明赵良的话是对的。赵良这番话说完五个月之后,“秦孝公卒,太子立”,靠山秦孝公死后,商鞅随之就被清算了。

“商鞅型人格”与商鞅变法再审视

商鞅被车裂,固然是因为他的变法动了秦国旧贵族的奶酪,尤其是得罪了太子驷(就是后来的秦惠王)。可实际上,商鞅推行变法的手段过于严酷,堪称“暴政”,他得罪的人实在太多了,想要杀掉商鞅的,又岂止是秦惠王一人?

关于商鞅变法的成败得失,西汉刘向在《新序》一书中有比较公允的评价,他充分肯定了商鞅对于秦国有富国强兵之功,同时也指出了商鞅败亡的原因:“对外无诚信,对内无恩信。”“对外无诚信”的典型事例就是他诈盟背信生擒魏公子卬一事,“对内无恩信”则指他在推行新法的过程中全凭酷烈手段杀人立威,还把整个秦国社会搞得人情浇薄、人心大坏。因此,商鞅最后被车裂,用“作法自毙”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

商鞅实行变法,除了打击秦国旧贵族外,对道德文化乃至朴素的家庭亲情也是一次绝大的破坏。他动的可不只是旧贵族的奶酪,还把普通百姓的个人空间和道德情感都给大大地挤压、破坏了。汉代的贾谊曾在《新书·时变篇》中这样阐述商鞅变法对秦人风俗的影响——

商君违礼义,弃伦理,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秦人有子,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假父耰锄杖帚,耳虑有德色矣;母取瓢碗箕帚,虑有讯语。抱哺其子,与公并踞;妇姑不悦,则反唇而睨。其慈子嗜利而轻简父母也,虑非有伦理也,亦不同禽兽仅焉耳。

父子亲情、家庭温暖都被商鞅变法给破坏了,儿子长大了一定要分家,这也就罢了,老爸、老妈到儿子家借个锄头、扫帚之类的都不愿意借,婆媳之间,一言不和,立马反目成仇。人情冷漠到这地步,怎么可以?

商鞅变法摧毁大家族,让成年父子必须分家,还鼓励百姓之间互相监督、告发,这些做法不是教人释放善意、彼此信任、守望相助,而让人互相堤防、互相算计、互相告发!这种“发动群众斗群众”的变法,摧毁了人间温情,使人心大坏,“人与人之间完全变成了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说到底,商鞅变法的本质性错误就在于他把人只当作秦国“富国强兵”的工具,而根本没考虑人所必须拥有的基本权利,比如父子亲情、迁徙自由、个人尊严等等。

司马迁说:“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商鞅确实是一个刻薄寡恩之人,这在他变法和执法过程中都有体现。商鞅变法从一开始就将老百姓完全排除在外了,他对秦孝公说:“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意思是,不可与老百姓一块谋划变法,只要让他们享受变法的成果就可以了。要达到最高的道德,不必迁就百姓的风俗,要完成大功业的人也不要与众人一块谋划。这话说得很明白,商鞅变法,玩的就是彻彻底底的“顶层设计”,一点不让老百姓参与,不要你们出谋划策,当然更不要你们说东道西,你们要做的,就是老老实实地“听话”——听话就够了。这不就是典型的愚民统治吗?

场变法也好,一项改革也罢,如果只是从政府和领导者的本位出发,而不是从国民的本位出发,只是把国民当作一种实现目标的手段,那么,绝大多数老百姓就无法从这样的变法或改革得到真正的幸福。即便这样的变法或改革成功了,多数国民被动的、配角的身份仍然不会改变,他们的命运也依然要让少数人来掌控。

商鞅变法从一开始就取消了民众的参与权,这已然犯下了严重的“初始错误”。更可怕的是,在变法实施的过程中,商鞅还一再强化他的“刻薄”和严酷。变法之初,百姓不信任商鞅,他就立木赏金。立一根长木在都城南门,说谁能把这根木头给搬到北门,就给“十金”,钱这么好赚,老百姓都不相信。于是他层层加码。当酬劳增加到“五十金”的时候,有一个人半信半疑地将这个木头从南门扛到了北门,这个人立马得“五十金”。从此,秦国人开始相信商鞅了,说他“不欺”。很多史书都将此视为美谈,说商鞅善于“取信于民”,实际上,商鞅所要立的根本就不是“信”,而是“威”。他要借助高高的悬赏树立自己的权威,即不管看起来多么不靠谱的事,我都能说到做到,你们不要怀疑我,更不能对我的变法说三道四。

那有人就问了:批评变法不行,表扬变法总行吧?说商鞅坏不行,说商鞅好总没错吧——哪个领导不喜欢拍马屁呀?

告诉你:也不行。变法实施几年之后,秦国有些百姓的想法转变了,他们当初感觉变法不好,现在又感觉变法很好了。他们说出了自己的感受,为商鞅变法点赞。可结果呢?商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这帮家伙都是不好教化、扰乱正常秩序的刁民,然后“尽迁之于边城”,把这伙真诚地拍马屁的人都给强制迁徙到了边远地区!你看,商鞅的做事风格多么“刻薄少恩”,他之所以这么不按常理出牌,目的其实跟他立木赏金是一样的,都是要“立威”!你们老百姓有什么资格议论我的变法,你们对我言听计从就行了。我说好就好,我说歹就歹,你们不配质疑,谁敢议论是非长短我就灭了谁。果然,此事之后,“民莫敢议令”,没人敢说变法的好与坏了。坏不能说,好也不能说,能做的就是服从,服从,再服从。服从是秦国百姓的第一天职,秦国也因此成了一个超大的军营。

剥夺众人参政、议政的权利,大家就听我一个人的,凡是我说的,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反正我就是权威,是真理之化身……商鞅的做法就是典型的专制独裁。我甚至想,后来秦始皇专制独裁的作风,其所继承的可能就是商鞅的衣钵。

甚至到了今天,很多手握大权的人物也自觉不自觉地有一股“商鞅范儿”,或者说“商鞅型人格”。他们大权在握之际就喜欢说一不二、言出法随,不喜欢听不同的意见;他们喜欢独断专行甚于喜欢听政于民,他们喜欢立威甚于喜欢立德、立信,他们为人刻薄寡恩而非厚德载物……商鞅虽然已被车裂,但“商鞅型人格”依然存活在世间,阴魂不散。

最可怕的是,由于只看到了商鞅变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很多人对“商鞅型人格”的致命弱点视而不见,对商鞅变法在根本思路上的错误、错位也缺乏深刻的审视和思考。在改革成为当今主流话语的今天,有人甚至视商鞅为改革家的典范,为商鞅招魂。这样的历史解读,不仅是对历史的误读,而且还可能误导现实生活中的改革者及其所选择的改革路径。

商鞅变法确实是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变法,它所取得的成就最大,影响也最深远,但是,这绝不意味着商鞅本人及其变法就是今人可以效法的榜样。相反,我倒觉得“商鞅型人格”的致命弱点及商鞅变法的本质缺憾更值得今人警惕。历史人物的成功不可复制,可历史人物的错误与失败却会一再重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