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侠者李白诗闻解

 百了无恨 2015-08-30

侠者李白|诗闻解

来源:网络

侠客行

李白(唐)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锤,邯郸先震惊。

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我甚至能想像到李白写这首诗的样子,三五斗美酒入肚,神句乘着豪气从心里喷薄而出,抽出随身宝剑,唰唰唰挽一个白霜霜的剑花,气沉丹田吟一句起笔,剑气虎啸龙吟,诗句惊天动地。

天地有灵,剑与诗俱有灵。

李白作为诗人和侠者,难说哪个更出色。

李白出生后,虽然关陇集团已没落,但关陇文化依然存在,李白幼年生活的地方深受关陇文化影响,自言'十五好剑术'。师傅就是大名鼎鼎、人称剑圣的裴旻!

唐文宗正式下诏夸李白的诗、裴旻的剑、张旭的书法为'三绝',现在虽然裴旻的剑术已不得见,但是从各种关于裴旻的传说中,从颜真卿、王维等的赠诗中,都可以想象裴旻当年的风姿。

而另一位同样以剑术名动天下的公孙大娘据说也是师从裴旻,算起来和李白应该是同门。师兄师妹师姐师弟什么的……好有故事的感觉……

李白号称武林排名仅在裴旻之下,是大唐第二高手。即使掩盖在文名之下,江湖上也依然有他的传说。比如金庸就认为《侠客行》是一本很高深的武功秘籍,古龙书里的众人闻之色变的'公孙大娘'也是这个'公孙大娘'的传人。

年少时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大约就像诗里的样子,头上系着侠客的冠带,腰佩宝剑,骑着骏马。武艺高强,行侠仗义,却又淡泊名利。

李白心目中的侠客英雄,就像诗中的信陵君、侯嬴、朱亥一样,可以不问出身折节相交(朱亥是屠夫,这名字大赞啊;侯嬴是看城门的),脱剑横膝,大口饮酒大口吃肉;三言两语投契,便可以一诺轻生死。

就算死了,也是侠骨留香,不枉为一世英雄。这才是人生该有的样子,谁耐烦著书习经白首窗前呢?

原来这才是李白的追求?

李白作为诗人和侠者哪个更出色不好说,但是如果让李白选,他一定更愿意说,我是侠客李白,而非诗人李白。

按照诗中李白对侠客的定义,李白是当得起侠客这个称呼的。他不仅剑术马术卓绝,更是行侠仗义。

李白的忠实粉丝魏万在李翰林诗序中说李白'少任侠,手刃数人。',唐时律法严明,真杀人是会获罪的,因此这里只是一个铁粉的夸张,但李白好游侠却是真的。

李白自己的诗《叙旧赠江阳宰陆调》中就记载了他当年初到长安,因为路见不平,和一群斗鸡的纨绔打起来的故事:

有虎挟鸡徒,连延五陵豪。

邀遮来组织,呵吓相煎熬。

君披万人丛,脱我如貔牢。

大概就是李白单挑一群小流氓(斗鸡的纨绔子弟联合一群地痞流氓),被围攻,幸好陆调去搬救兵把他救了出来。在见义勇为精神没落的现代,这种冲动任性的一腔热血显得如此不理性。

就像鲁迅《铸剑》的故事一样,今人大多无法理解眉间尺如何可以轻信萍水相逢的晏之敖甚至以性命相托,也不理解晏之敖如何就割头入鼎只为一句不平、一点仗义?!(相关阅读请见《陶渊明喊你当个有志青年》)

然而李白就是这样的人,他所推崇的侠客也是如此,信任简单到轻率,承诺重要于生命,侠客的世界就应该是豪爽简单、黑白分明的。

侠者,得有盖世神功的武艺,一腔热血重信诺的义气,更需要简单纯粹的赤子之心。

所以李白一辈子也没学会在复杂的尘世中慧眼识人。在他的世界里,做的和说的,说的和想的都是一样的,没有巧言令色的曲意逢迎。

三杯两盏酒下肚,可以谈天说地引为知己、结为兄弟,所以他才会在50多岁的时候,还会轻信惠仲明的话将永王李璘引为知己,怀着满腹诛逆平叛理想结果因永王谋逆而被牵连流放……

传说李白因母亲生产时太白星入梦所以得名李白字太白,其实,李白的白是简单直白的白。

李白对规则的理解大约就是:我有才所以我狂傲,不服来比啊?比骑术、比剑术、比诗文,你挑!世路不平我就拔剑,官路不平我就写诗。可惜世事哪里那么简单!

官场的尔虞我诈李白不理解不适应,所以玄宗虽然赏识他却也认为他不适合为官。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李白就像一个怀揣拯救世界做超级英雄的孩子,在追求梦想的路上挣扎得头破血流九死不悔。

侠者,李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