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健康的五大新观念

 祝冀馆藏 2015-08-30
(1)、金钱≠财富
 
    俗话说:钱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说:真正的财富
=观念+时间。对于活在此时此刻的人来说,健康是他最大的财富。
 
(2)、没病≠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而且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力良好和道德健康”。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肉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它包括了身体的健康和心理的健康。没病只表示没有出现病灶,并不表示人的各项功能都正常,有可能有疾——亚健康的状态,现代社会,真正的健康人约占15%,病人占约15%,介于健康和病人之间的属于亚健康人群,约占70%,城市中亚健康人群甚至超过75%。
 
(3)、吃好≠营养≠均衡
    
    我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但是20世纪80年代营养保健品才开始发展形成一个新的行业。著名营养学家于若木同志曾说过,过去我们是“求生存”,能吃饱肚子为重;随后“求美味”讲口味,要香甜可口;现在是“求健康,讲保健”。随着物质的不断丰富,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解决了温饱之后就想吃点好的,图口福,但是,十大垃圾食品也伴随着工业化食品的生产而大量出现,并不是没有营养的食品就是垃圾食品,垃圾食品不仅没有营养,而且对身体有害,因此,吃好并不就代表有了营养,即使有营养也不代表就均衡,只有均衡营养才是人们追求的健康生活。
 
(4)、食疗>药治
 
    任何药物的作用都具有两重性。现在许多常用药都是化学合成的,既有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又有独人体造成损伤的副作用,因此,如果用药不当,这种副作用的发生率就会不断上升,从而导致新的疾病,这就是所谓的“药源性疾病”。俗话说,是药三分毒,药性越好毒性越大。祖国几千年食养文化的精华。“寓医于食,药食同源”
 
(5)、预防>治疗
 
    预防的根本就是保健,疾病是人类健康的大敌,养生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预防,我国古代医著《黄帝内经》中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古代医书中称:“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者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也!”。意思都是“不要等有了病才去治病,而是在未病时就预防疾病”,防患于未然,变被动治病为主动预防,把健康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可见预防疾病,重视养生,要比得病后一直高明得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