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血尿论治

 寂寞在繁衍 2015-08-30
血尿是肾脏疾病的常见的临床症状。《内经》称之为溺血,溲血。《金匮要略》称之为尿血,但是古代医家溺血与淋血不分,例如《素问·气厥论》有“脑移热于膀胱,则窿溺血”。《金匮要略》中有:“热在下焦者,则尿血,亦令淋秘不通。”后世医家逐渐将溺血和淋血分开,凡不痛排尿时带血者为溺血,涩痛者为淋血。现在的血尿概念,泛指一切排尿时带血(包括显微镜下血尿),因此,包括尿路感染的血尿及无痛性血尿。一、病因病机:
     1、风邪袭肺,(以前为风热袭肺)肺失治节。(风邪外袭型尿血,也就是风水证,由于风邪外袭,首先犯肺,肺气失宣降之常,则不能通调水道而下注膀胱,出现小便不利而浮肿。风邪化热,其热下迫而出现血尿。临床以发热恶风后,突然出现尿血或者镜下血尿,颜面浮肿为症候特点。)热迫及肾而出现血尿。(肾和肺的关系:肾和肺首先是经脉的联系《灵枢·经脉篇》:“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趾之下,斜趋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后别入跟中,以上 内,出 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又见于功能上的联系:一,对水液的作用:《素问·经脉别论》:“引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经,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说明肺气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灵枢·本输篇》“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藏。”这里的少阳指三焦而言,三焦经脉有散于胸中者,肾脏亦上连于肺,张景岳说:“三焦之下输属于膀胱,故三焦亦属于膀胱,而膀胱为肾之合,故三焦亦属乎肾也,然三焦中污之府,膀胱为津液之府,肾以水脏而领水府,理之当然,故肾得兼将两脏”说明了肺肾在调节水液方面,均与膀胱有功能上的联系。万历年,江苏人,《论治准绳》,《医镜》《医辨》等医书)说“肺蒸水为气,气化为水,气与水的关系,既是肺与水的关系,肺为水之上源,肾为水之下源。二,对呼吸的作用:肺主降,肾主升;肺主呼,肾主吸;肺主出气,肾主纳气。出自于《仁斋直指方》中“肺出气也,肾纳气也,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说明了肺肾与呼吸有关系。肾有助于肺吸气的作用,例如肾气虚则不能纳摄肺气,出现呼多吸少的呼吸困难。
肾和膀胱的关系:一,膀胱与肾为表里;膀胱是参与津液代谢的脏腑之一,膀胱与肾直接相通,又有经脉相互络属,所以膀胱与肾相表里。二,尿液为津液所化,是在肾的气化作用下生成,但是尿液储存在膀胱后,到一定程度,在膀胱气化作用下排除体外,由于膀胱气化全赖与肾的气化功能,所以临床上出现的尿急,尿频,遗尿,失禁,小便不利,尿后淋漓不尽,虽然属于膀胱气化失常的表现,但是这些症状与肾的气化功能失常有着密切的关系。)王肯堂(明)金者,肾水之母,谓之连脏,肺有损伤妄行之血,若气逆上者则为呕血矣,气不逆者,此之何不从水道下降入胞中也,其热亦直抵肾与膀胱可知也。”
2、热伤血络,下注膀胱。热伤血络出现血尿,如《内经》所说的胞移热于膀胱,《金匮要略》所说的;“热在下焦则尿血。”但是热伤血络可以是有虚有实,心经热盛,(心火亢盛型主要由于各种原因如情志之火,六淫之火,过食辛辣温补等等而导致心火亢盛,心与小肠相表里,心火移热于小肠,膀胱,热迫血行,发生尿血,临床以尿血鲜红,心烦口渴为主要症候特点)肝胆湿热,肝火内热,(肝火内炽型尿血主要由于外感之邪人肝胆,嗜好烟酒多食甘肥,情志剧烈变动,肝气郁结等等各种原因造成肝火过盛,疏泄失司,阴血妄行,发生尿血。临床以尿血,小便或有热烫敢觉,目赤肿痛,口苦口干为症候特点。)膀胱湿热属实火(热结膀胱型尿血多由气候火淫,脏腑有热,下移膀胱,热邪内炽,伤及血络,发生尿血,临床以尿血鲜红,尿频,尿急,小便不畅,灼热感为症候特点。);思虑劳心,肝伤血枯,肾阴内耗属虚火(肾阴虚火型尿血多由劳损伤精,或者热病后耗液损及肾阴,肾阴亏损,相火妄动,灼伤脉络,尿中带血而出,临床以尿血屡发,小便频数,颧红唇赤,潮热盗汗为症候特点,)皆可导致血热妄行,引起血尿。3,阳虚火衰,气不摄血。血尿,有因为脾虚不能统血引起者,有因为命门火衰,失其封脏之职而致者,亦当分辨之。一,脾气虚陷型尿血多是由于忧思郁结,劳伤过度,饮食伤脾,经产乳众,尿血日久等等各种原因损伤脾气,脾主统血,脾气虚陷则统摄无权,血不归经,随气下陷,血渗膀胱,发为尿血。临床以尿血,形神困倦为症候特点。二,脾肾阳虚型尿血多是由房劳过度,损伤肾气,下元衰惫,肾气不固,或者因为长期慢性腹泻,损伤脾阳,久泻损及肾阳,以导致血随气下而尿血。临床以尿血,腰膝清冷,手足不温,五更泄泻或者便溏为主要特点)【血尿不论实证,虚证,既有离经之血,则必有瘀滞,所以清代医学家(唐容川1846—1897),原名宗海,四川彭县人,晚清著名医学家。倡导中西医汇通,意在以西医的观点论证中医理论,是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对血证的研究方面,代表作《血证论》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其见解独到,有证有方,对后世影响深远受当时日渐盛行的西洋医学影响,从维护中医的愿望出发,试图进行中西汇通,以证明中医并非不科学,成为中国早期中西医汇通派代表人物。著《中西医汇通医经精义》两卷(1892),认为西医长于“形迹”,中医长于“气化”,中西医各有短长,主张“损益乎古今”,“参酌乎中外”,并试图用西医解剖、生理等知识来印证中医理论,对此后中西医汇通论者影响较大。他重视气血说,著有《血证论》8卷(1884),受杨西山《失血大法》影响,讨论气血水火关系以及血证与脏腑、脉证死生、用药宜禁等问题。提倡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四大治血证原则,较为实用。)唐荣川说:“离经之血,虽清血鲜血,亦是瘀血。”在分析病机时,还要考虑瘀血的问题。
二 、辩证论治:
     1、以发热恶风后,突然出现尿血或者镜下血尿,眼面浮肿同时伴有或尿频,或咽痛,或咳嗽,舌苔薄,脉象为数或浮滑。疏风宣肺,利水止血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伤寒论》加味(麻黄,杏仁,桑白皮,连翘,赤小豆,甘草,生姜,大枣,芦根,白茅根)加减:风寒无汗加桂枝以助麻黄发汗,风热证未解,咽痛加蝉蜕,僵蚕,咳嗽加葶苈子,感冒暑热加滑石,黄连,生地黄,甘草,肿严重的加茯苓皮,生姜皮,陈皮,抽葫芦等。2,疏风散热,用于外感风热以后,咽痛咽干,口渴喜饮,舌红苔黄,脉象浮数等等风热症状,同时出现血尿者,或者每因咽痛而有镜下血尿者,可用疏风散热之剂治之。方如银蒲玄麦甘橘汤加味(银花,蒲公英,玄参,麦冬,生甘草,桔梗,益母草,白茅根)。
2、清热泻火,用于实火引起的血尿,如心火亢盛移热于小肠,(心火亢盛型尿血)临床症状以尿血鲜红,心烦口渴为主要症候特点,伴有面赤,口舌生疮,夜寐不安,小便短黄,赤涩刺痛,舌尖红,脉数可清心通淋,方如导赤散(导赤生地与木通,草梢竹叶四味同;口糜淋痛小肠火,引热渗入小便中。)加滑石。加减:血尿多加琥珀粉,小蓟,血余炭以固涩凉血。尿时或尿后溺孔微痛加瞿麦,加大生地黄量以补虚止血。心烦加莲子心以祛心烦。口渴加麦冬,玄参以生津止渴。口苦胁痛加龙胆草,栀子以泻肝火;如是无痛性血尿,则清心泻火,方如大黄黄连泻心汤直泻心火。如属肝郁气滞,气郁化火而胁痛,口苦,小便涩痛带血,宜泻肝通淋,方如龙胆泻肝汤;如果是无痛性血尿,亦宜清泻郁火,方如丹栀逍遥散去生姜,薄荷加生地榆,生侧柏,或者用化肝煎加减(丹皮,生栀子,陈皮,白芍,泽泻,生侧柏,生蒲黄,滑石)如属肝胆湿热,亦宜龙胆泻肝汤治之;膀胱湿热而血淋,则可用八正散清利湿热。
3、养阴清热。用于阴虚内热,血热妄行所引起的血尿,如思虑劳心,心烦失眠,舌尖红,脉象细数而见血尿,宜清心凉血,方如小蓟饮子,或用导赤清心汤(钱乙方加减),处方是生地黄,麦冬,玄参,沙参,丹皮,竹叶,茯苓,益元散(六一散,太白散等甘草,朱砂,滑石组成。加青黛就是碧玉散,加薄荷就是鸡苏散)灯芯,通草)。如肝伤血枯,多因气郁化火进一步耗伤阴血所致,宜养肝清热,方如一贯煎(一贯煎中生地黄,沙参归杞麦冬藏;少佐川楝泄肝气,阴虚胁痛此方良。)加丹皮,生栀子,生地榆,生侧柏之类。如肾阴不足,阴虚火旺所致血尿,宜滋肾凉血,方如知柏地黄汤加藕节,白茅根,生侧柏,马鞭草等。
4、益气温阳。属肺脾气虚,中气下陷者,宜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芪术陈 升柴参草当归身 虚劳内伤功独擅 亦治阳虚外感因 木香苍术易白术 调中益气畅脾神);属脾虚血亏,脾不统血者,宜健脾统血,可用归脾汤(归脾汤用术参芪 归草茯神远志随 酸枣木香龙眼肉 煎加姜枣益心脾);属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者,宜补肾温阳,可用金匮肾气丸。以上治疗方法在临床上运用时,皆宜加入活血化瘀之品,如气虚,阳虚者可加刘寄奴;阴虚,血热者可加生侧柏,生地榆,马鞭草,藕节,丹皮,白茅根之类,皆可使血尿迅速消失。治疗血尿宜化瘀为要,不宜用碳类收涩止血,即使用收涩止血药亦未必有效,瘀化气和,血气调畅,其血自止,故余在治疗血尿时在辨证的基础上,按以上方法治疗,必佐以化瘀,可使疗效提高。
化瘀法治疗血尿;尿血一证,《内经》称之为“溺血”,“溲血”。古人所说的尿血是指肉眼血尿,现在则包括镜检下血尿。《素问。气厥论》曰“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又指出:少阴“涩则病积溲血”。张仲景《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篇》认为“热在下焦者则尿血”。可知尿血主要与下焦肾和膀胱的病变有关。除此之外,尚与心,肝,脾密切相系。心主血,与小肠相表里,唐荣川《血证论》指出“心经遗热於小肠”为尿血病因之一。心的功能(主血脉,主神明,开窍于舌,其华在面,与小肠相表里)。肝主藏血,其经脉“过阴器”,肝经蕴湿郁热,肝失疏泄,藏血失职。可以导致尿血。肝的功能(藏血。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与胆相表里主疏泄,主)。脾统血,脾虚则气下陷,血失其统,亦可致血下溢于尿道。脾的功能(主运化包括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湿,主统血。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与胃相表里。)尿血与血淋虽然同为血出于前阴,但其见证不同,一般认为尿时痛者为血淋,不痛者为尿血。尿血的病因甚为复杂,治疗起来,常常颇感棘手。就病因而言,或有气虚,阳虚而不摄血;或者是实火内盛,迫血妄行;或者为阴虚火旺,虚火内炽,皆可动血。初除此之外,瘀血内阻,血不循经,亦是出血的常见病因。下焦乃湿蕴,水积之处,前阴也常受败经滞留之害,有形之邪滞留气机,气郁则血瘀。所以,明代名医周慎斋指出“尿血者,精不通行而成血,血不归经而入便。”瘀血而成,还可因治疗不当,或见血则止,纯用固涩收敛药品,虽然血暂时止住而瘀血留;或者为见血清热,或者见血清热,过用寒凉,寒性收引,导致血凝失运;或者因外伤致损,离经之血变而为瘀。凡此种种,则知对尿血一证,应充分注意化瘀的问题。前人很重视运用化瘀法治疗血证,强调凡是因为瘀血内阻导致的出血者,不可贸然收涩止之,当行通因通用之法,化瘀以止其血。明代著名的中医临床学家廖仲淳《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提出治血三法,第一既“宜行血不宜止血,”,“行血则血循经络,不止自止,止之则血凝,血凝则发热恶食,病曰痼矣。”唐荣川《血证论》提出通治血证之大纲有四,其中以消瘀为第二法,认为“以祛瘀为治血之要法”。即使由其它原因引起的出血,在治本的同时,也要注意适当配用化瘀之品,以防止血留瘀,变生它患。治疗其它部位的出血如此,治疗尿血也不例外。程忠龄指出;“凡治尿血,不可轻用止涩药,恐积瘀于阴茎,痛苦难当也。”瘀化气和,其血自止,治疗尿血,也要重视化瘀法的运用。在治疗尿血时,强调辩证论治,止血之中,注重化瘀法灵活巧妙的运用,或者寓止血于化瘀之中,或者辩证之中,兼行化瘀之法,对一些久治不愈的尿血症,常常可以收到满意的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