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思故我在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黄金鱼的梦想尞 2015-08-30

我思故我在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

两个看似普通的问题,生活中好像没有人会去仔细思考,却把14岁的少女苏菲带入了一个谜团般的全新世界。从古希腊到巴洛克时期,从赫拉克里特斯到达尔文,从祁克果到佛洛伊德,世界如同一张画卷徐徐展开,呈现出奇幻而又瑰丽的哲学旅程。然而在最后,她却发现,她生命中的一切只不过是一场幻境,只是被艾勃特少校所创造出来的,用来给女儿席德庆祝生日的一本哲学书中的人物。

熟悉的一切突然被宣告只是一个虚拟的空间,苏菲的心情可以说十分复杂:如果这一切只是一场梦,该有多好!中国古代思想家庄子曾经写下这样一段话:“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是庄周在梦中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在梦中变成了庄周呢?有的时候,真实与虚幻是无法确切的区分的,正如同现实与梦境的区别。或许梦境才是真实,而自己所认为的现实却是虚幻的梦境。正如书中苏菲与艾伯特渐渐察觉到了少校与席德的存在,这种反抗,一边是虚幻的,因为他通过少校的笔写出,和角色本身一样存在于少校的内心;另一边又是真实的,因为它是苏菲与艾伯特的真实情感,最终他们也逃出了少校的控制。被创造者在创造者的安排下逃出了逃出了创造出的世界,同时也逃出了创造者的安排。这种复杂的关系,恰好体现了这样一个观点“真实同时也是虚幻,二者无法分开”。

苏菲与艾伯特最终意识到自己仅仅是一本书中的人物,但少校和席德是否知道自己也是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笔下的人物?同样的道理。坐在这里读书、写字的我们,甚至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会不会也是一本书中的文字呢?所以说一代又一代哲学家们的使命,就是纠正前人的错误,尽力寻找这个世界的真相。德谟克利特斯认为世界是“流动”的,但“流动”的事物背后,有某种永恒不变的不会流动的东西,他称之为“原子”。与之类似,如果我们身边的一切,包括我们自己都是“流动”的、虚假的,那么一定会有什么东西是真实的,我认为那就是我们的“灵魂”,或者可以称之为——“思想”。

Je pense, donc je suis(我思故我在)”这是现代哲学之父——笛卡尔的一句名言。即使我们的感官告诉我们的一切都是虚假的,我们的思想一定是真实的,不管他是待在我们的脑海里,还是由哪个可能存在的“创造者”所构思,因为它肯定存在过。有一句话叫:“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走是肉体上的旅行,而读书则是思想上的旅行,这也是现在的我们所忽视、所缺少的。而且恰恰是这种旅行,一定是真实的、富有意义的

就算身体与感官皆为虚无,我们的思想仍可站在名为“世界”的白兔的细毛顶端,去仰望那璀璨无垠的浩瀚星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