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成长不能等!

 西木君天很蓝 2015-08-30
 

                           孩子成长不能等

                                                           记者  张  烁

  嘉宾: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  钱志亮

 记者: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孩子也许没有“留守”,但是,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事业越来越忙,陪伴孩子的时间越来越少。钱老师,有人认为孩子只要吃饱穿暖就可以了,是这样吗?

钱志亮:孩子的成长既需要物质基础,也需要精神呵护,尤其是来自父母亲人的呵护。二战后法国孤儿院的例子就很典型,当时,不论城市乡下,配给都公平等量,但若干年后发现,乡下孤儿死亡率远高于城市。原来在城市,经常有志愿者去抱或背孤儿,而在乡下,孩子本能的“肌肤饥渴”、精神呵护未被满足。

  父母对子女来说是无可替代的,孩子能从亲子互动中获得安全感并诱发良性情绪,形成信任、依恋、依赖、期待等积极情感,学会交往、形成社会适应能力,并发展智力。

可现在,很多“80后”父母把孩子交由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甚至保姆带,自己当“甩手爹娘”,殊不知因小失大——我做咨询,经常有年轻父母问:“我俩都是研究生毕业,怎么生这么个东西?”我总是反问:“孩子是研究生带大的吗?”也有家长咨询:“为什么孩子跟我不亲?”我反问:“是你带大的吗?”

  记者: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分别扮演什么角色?

  钱志亮:父亲在孩子成长中主要扮演三个角色:智慧的启迪、人格的塑造和做人的引导。研究发现,与父亲在一起时间越长、做的游戏越多,孩子有大智慧的可能性越高。有父亲陪伴的孩子人格往往更健康——脸上有笑容、抬头挺胸、精神振作、内心阳光,他们做事更果断,思想更活跃,抗挫折能力也较强,人际关系良好。父亲还扮演着纪律教育、情感控制、做人监督等角色,引领孩子形成良好品性。

  母亲主要扮演两个角色:习惯的养成和情商的培养。由于母亲喂奶,注定了与孩子有更多的接触机会,孩子通过观察模仿,会形成与妈妈极为相同的习惯,而好习惯是终身享之不尽的财富。母亲的疼爱,能让孩子的依恋、信任、期待、希望越来越多,社会性越来越好、情商越来越高。

  父母与孩子生活在一起,孩子会有很多社会角色模仿:女孩模仿妈妈、男孩模仿爸爸,无论是性别、家务、家庭教育角色等都会得到潜移默化的渗透、熏陶与自觉定位,否则,角色意识、责任感等都会受到影响。

  记者:缺失父母陪伴的孩子长大后,容易出现哪些问题?

  钱志亮:有人曾用猕猴做过实验:把小猴从妈妈身边强行带离,在实验室里准备了一个有热奶的钢妈妈,一个没奶的绒布妈妈。按照“有奶便是娘”的推断,估计小猴会亲近钢妈,可事实不然,小猴不饿到迫不得已,都不离开绒布妈妈,一吃完奶就赶紧找绒布妈妈。这个细节,让我们看到婴幼儿内心本能的向往和恐惧,他们对温暖的依恋和需求甚至超越了食物。这些猕猴成年后,基本上都表现出冷漠、孤僻、不合群,甚至残忍地虐待孩子,这说明温暖的怀抱、慈爱的眼神、温柔的话语、肌肤相亲,是一个智力生命正常成长不可或缺的成分。

  在我国,目前“失陪”更多的是父亲,这对男孩最常见的影响是“父爱缺乏综合征”:害羞、情绪沮丧、自暴自弃、不求上进、少言寡语、不爱集体、厌恶交友、急躁冲动、喜怒无常、害怕失败、感情冷漠,严重的还可能逃课、早恋、离家出走、偷盗甚至喜好暴力,没有父爱的男孩更容易成为一个危险的男人。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爹娘,缺失父爱母爱的孩子会感到紧张、有不安全感,导致负面情绪较多、积极情感偏少,甚至出现情绪困扰、人格障碍、行为问题。

  记者:面对越来越多“总是很忙”的爸爸妈妈,您有什么建议和忠告?

  钱志亮: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在每周由他人看管超过30个小时的儿童中,有17%的孩子出现了诸如好打架、欺负人等行为问题,而那些每星期由别人照看少于10个小时的孩子中,只有6%发生了类似情况。

  现在很多人在家庭价值定位上出了问题,在生命传承与事业发展上本末倒置,等意识到孩子出了问题才追悔莫及。其实,让孩子有尊严且幸福地生活,是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固然可取,平平淡淡陪孩子长大也值得推崇。

  我的忠告是:家长要建立家庭至上的理念,重视与孩子在一起的时光,钱将来可以再挣,但孩子不能等。作为爸爸,再忙也要每天回家吃晚饭,每天和孩子玩一次游戏;作为妈妈,再累也要每天给孩子拥抱,每天给孩子讲一个故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