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文“批改”变“交流”

 幽兰书斋 2015-08-30

对于许多语文教师而言,批改作文是一件让他们感到“头疼”的事情。从错别字到布局谋篇,教师拿着红笔,就像医生拿着手术刀,对学生的文章大动干戈,把自己改得头昏眼花,把学生改得兴趣全无。这种方法其实是出力不讨好。试想,学生拿到改得面目全非的作文,会高兴吗?能体会到写作的乐趣吗?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对学生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根据实际需要,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级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这是一种软化的、宽松的评估要求,使师生双方从批改的阴影中走出来。改革作文的评估方式,应把“批改”变为“交流”,教师就作文内容与学生平等交流,以学习的态度、发现的眼光、欣赏的心情对待学生作文,并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给出自己建议式、商量式、比较式的评估结果,这对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对学生形成写作个性和表述特色,都有极大帮助。

当面交流。学生的作文交上来后,有的教师搁置几天才看,这就错失了与学生交流、沟通的最佳时机。我的方法是,学生的作文随交随看,及时听取学生的想法,了解学生的思路。有时,当面对话还可以避免因不了解而出现的错误。比如,有一个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我爷爷家门前种了一棵芙蓉树。”我以为他写错了,芙蓉是荷花的别名,怎么能种在地上呢?与学生交流时,他告诉我,这是木芙蓉,与荷花不一样,并把介绍木芙蓉的书拿给我看。我很庆幸与学生当面交流看法,不然白纸黑字的评语写上去,把对的批成错的,岂不是打击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因此,教师不能自以为是,板着面孔批学生的文章,而是要注意与学生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

文字交流。如果因为一些原因,教师不能与学生当面交流,还可以考虑文字交流。这种文字交流与批改不同,减少了冷冰冰的挑剔、盛气凌人的指导,有的只是师生之间的对话、探讨、建议。学生会感受到教师的尊重,会有一种成就感,感到“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比如,在写以《春游》为题的作文时,有个学生写乡下感受,“可以呼吸新鲜空气,观赏绿树野花;可以到田间挖野菜,自己烧饭、野炊”。我在点评中写道:“老师被你笔下的乡村美景陶醉了,那真是一个春游的好地方,老师真想和你们一起去踏青、赏花、钓鱼呢!”学生看到我的评语后,高兴地笑了。

心灵交流。文章不是无情物,即使是小学生的作文,也是情感的表达。尽管有些学生的作文还显得幼稚、不成熟,但却有成人无法企及的天真和曼妙、独特和新颖。教师必须用真心去感受,用童心去理解,用孩子的视角去观察,从学生的角度去分析,只有这样,才能破译学生心灵的密码。我曾经给学生布置过一篇作文——《假如我是老师》。有个学生这样写道:“假如我是老师,我绝不对学生发火,那意味着我无能;我也绝不让学生多抄课文;我不会让他们对着99分的试卷哭泣。”这段话对我触动很大,我反思良久,感动于学生的坦率。于是,我给他写了我的感想:“老师谢谢你的真情告白,谢谢你的提醒。假如我是学生,我也会喜欢你文中这样的老师!”

总之,对学生的作文,教师应采取宽松的、多样化的评价手段,应该蹲下来看学生的作品,平等交流。只有这样,作文教学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才能引导学生多写、乐写、善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