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吴门四大家之一的唐寅,就是大家最熟悉的古代画家唐伯虎。当然民间传说的唐伯虎和历史上的唐伯虎并不一样,有些是民间创造的一些轶闻,有些是别人的故事凑合到他身上,这样却使唐伯虎的影响广为流传,造成了他的名字超过了同时代的其他大画家。 雨竹小鸟 (明)唐寅 86×33.5cm 上海中国画院藏 雨竹小鸟 局部 唐寅的艺术自有他成功的地方,他的老师是周臣,流派是学习南宋的刘(松年)、李(唐)、马(远)、夏(圭),也就是所谓继承北宗的流派。简单地说,他们用笔刚劲,折似有棱角,构图峻险,与元代的黄(公望)、王(蒙)、吴(镇)、倪(瓒)继承南宗的流派柔和蕴藉不同。这种流派和风格的不同,一直是明代以后中国画坛上相互争鸣的焦点。但聪明的唐寅并不把这种不同的风格激化,相反在他自己身上统一了起来。所以后人评论他的成就超过了老师周臣是有原因的。 我认为唐寅的成功不单在文学上有极高的修养,而且他还能排除门户之见,博采各家之长,甚至把士大夫画和作家画的风格糅合起来,创造自己的独特风格,他的学习方法能启示我们绘画不要囿于一家一派,特别是今天有些青年人,学了张派就排斥李派,实际上对李派并不了解。这种盲目的文人相轻,正阻塞了自己的艺术道路。 春山伴侣图 (明)唐寅 82×44cm 春山伴侣图 局部 我们今天见到他的《春山伴侣图》中,没有一棵姿态奇崛的古树,没有一块四面出锋的砺石,而是一棵棵挺直的、吐着嫩芽的春树,一叠叠圆浑的山坡积幽壑,有流泉茅屋点缀其间,二人坐石上观春泉淙淙,整幅用水墨渲染,一片平淡天真,上题一诗:“春山伴侣两三人,担酒寻花不厌频;好是泉头池上石,软莎堪坐静无尘。 ” (本文选自上海文化出版社2014年11月出版的《散锋简笔·海派菁华:程十发笔墨艺术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