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扮猪吃老虎

 汉青的马甲 2015-08-31





俗语“扮猪吃老虎”,常常用来形容那些隐藏自己的实力、装傻卖呆使对方上当的人。这种不露锋芒、假装糊涂的行为表现,是今人诡诈还是古已有之?如若“扮成猪”,真的能“吃掉”“老虎”吗?


在中国人的眼中,深藏不露,是一种智慧和美德。







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匈奴屡犯赵国边境,李牧奉命驻守雁门,以防匈奴袭击。李牧犒赏士兵,训练士兵骑射,并暗中刺探敌情。匈奴多次侵袭,李牧都下令退兵防守,匈奴遂以为李牧怯战。赵王误会李牧,另派将领接替,新将主动迎战,伤亡惨重。不久,李牧官复原职,继续坚守不战,直至军队兵强马壮,才与匈奴决战。战时,李牧又假装战败,让对方俘虏一些人马,诱使匈奴率大军入侵,最后一举击破匈奴。


兵家认为,伪装,是克敌制胜的法宝。《孙子兵法·计篇》有言:“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有能力进攻却伪装成没有能力,想要采用某种战术却伪装成不采用,在近处却伪装成在远处,在远处却伪装成在近处。







据《晋书·谢安传》载,谢安年轻时才华卓越,素有美名,朝廷屡次征召,谢安却屡次辞官,拒绝入仕,隐居在会稽附近的东山,即使受到朝廷禁锢的警告,依然不屑。不少文人雅士前来拜访谢安,一起把酒吟诗,谈风弄月,不问政事。直至中年,谢安才出山做官,逐步掌握朝廷的军政大权。后来,前秦苻坚大军压境,东晋危在旦夕,谢安率军在淝水之战中击败苻坚,稳定了东晋的政权。


儒家和道家认为,潜藏,是高尚的精神品格。《周易》乾卦的象辞曰:“潜龙勿用”,龙用来比喻那些有美德而隐居的君子,有才华而远离尘世,不随波逐流。《老子》云:“大巧若拙”,灵巧的东西看起来好像很笨拙。《中庸》云:“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君子是深藏不露的。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不少扮猪吃老虎的人,他们假痴不癫,以麻痹对手,在不经意间将其一举击败。







据《资治通鉴·魏纪》载,大将军曹爽骄奢无度,总揽大权,与冀州刺史孙礼交恶。孙礼拜访太傅司马懿时,哭诉天下形势凶险,司马懿让其忍耐。待李胜出任荆州刺史,向司马懿辞行,司马懿假装穿不了衣服,也喝不下粥,又故意听错李胜的话语,使得对方误以为自己神志不清、病入膏肓。果然,李胜转告曹爽,说司马懿已经奄奄一息了,于是曹爽便对其疏于防范。这时,司马懿却在暗中谋划除掉曹爽。趁皇帝谒高平陵、曹爽随行之际,司马懿带兵占领武库和军营,又上奏皇帝数落曹爽的罪状。曹爽回到家里不久,即被抓捕诛杀。







据《资治通鉴·晋纪》载,王浚自置百官,欲自立称帝,骄横霸道。石勒打算消灭王浚,接受张宾的建议,故意向王浚请降归附。王浚派使者前来探访,石勒藏起强壮的士兵和精锐的武器,以老弱残兵和虚空的府账示之,且跪拜使者接受王浚的书信,又日夜朝拜王浚送来的尘尾,声称将亲自前往幽州支持王浚称帝,使得王浚误以为石勒忠实可靠。但石勒早就在为攻打王浚作准备,派人暗中调查王浚的政事。次年,石勒正式出兵攻打王浚,先以赠礼为由,驱赶千头牛羊入城,而后烧杀抢掠,斩杀王浚。



在金庸的武侠小说里,也不乏扮猪吃老虎的人,他们毫不起眼,却在紧要关头显露出绝世武功,令人咋舌。《射雕英雄传》里的郭靖,憨厚老实,竟能在华山论剑中战胜武林前辈,赢得天下第一。《天龙八部》里的扫地僧,在少林寺打扫灰尘,竟在少林遭遇浩劫时展示出深厚的武功,且洞悉一众武林人士的恩怨。小说与现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小说世界里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总能找到他们的影子。


扮猪能吃老虎,这不假。“扮猪”,不露锋芒,是美德,也是智慧。但是,“吃老虎”,问题就来了,“扮猪”的人一定是正义的,而“老虎”一定是邪恶的吗?说某人扮猪吃老虎,是褒还是贬呢?诸君不妨仔细玩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