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猫:史上留名靠神剧

 真友书屋 2015-08-31

靠写私史野史给自己扬名,究竟是个笨办法。老百姓有多少读史书的啊?要真正起到良好的传播作用,还得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载体——评书、笑话、说唱艺术。还有戏剧。

古人写书比较麻烦。文人士大夫一般都是在退休致仕后著书立说,写一写平生所见所闻,发发议论,然后拿去印刷,作为一生的成就。所谓私史、野史,大多也是这么出现的。当然,也有很多混得不如意的人,一辈子郁闷下来,就靠着写私史泄愤,各种数落他人的不是,往往还没有事实依据。

比如,万历年间浙江有个士绅,也是考中过进士的人。就是官场混不开,回到家中,开始写史,讲的是嘉靖、隆庆两朝的那些事儿,自己起笔名叫“永昭二陵信史”。灵机一动,这哥们突然冒出个赚钱的法子,就是在列举人物名单的时候,后面写上评价,比如“某某以功业文章著”,这是夸人;还有“某某以贪酷奸邪著”,这是骂人。信息传出去,不少人害怕把自己或者先人写差了,留下恶名,就开始拿钱相求。这哥们收了钱,“功业文章著”前面立刻加上“张三”,送钱者满意而去。没多久李四带钱来了,他就把张三抹去,改成李四了……反正,当面写了就行。这大概是最早的有偿稿了吧,当时叫“楮(钱)墨(文)互换”。

当然他也没忘了正事——把自己写成大义凛然弹劾权臣,从而被诬陷贬职的正直人士。后来真有人核实去了,压根没这回事,连时间都对不上号。

不过,靠写私史野史给自己扬名,究竟是个笨办法。老百姓有多少读史书的啊?没那么多文化,也没闲工夫,更没钱买那么多闲书。要真正起到良好的传播作用,还得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载体——评书、笑话、说唱艺术。还有戏剧。

据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说,明朝有个音乐家郑若庸,专门写歌讽刺妓院的,名气大写得多,竟然把妓院的生意写冷落了,“一时白门杨柳无系马者”。这样下去,日子就没法过了。众姑娘意识到,宣传舆论阵地一定要把握住,于是凑钱数百两银子,找了个编剧叫薛近兖,根据先人的传奇、杂剧,写了一部戏《绣襦记》。故事梗概嘛,就是某书生逛妓院结识红颜知己,之后书生沦落,几乎被恨铁不成钢的父亲打死,但最终被重情义的小姐所救,二人终成眷属。

这个戏影响太大了,一直到今天都在演。改编成京剧后,成了荀派名剧。在当时也是相当成功地挽救了风月市场,“秦淮花月顿复旧观”。看,宣传有多重要啊。

▲荀慧生《绣襦记》剧照,荀慧生饰李亚仙、金仲仁饰郑元和

言情剧抢了风头,抗日神剧又怎能落后?

明朝万历年间,中朝与日本发生战争,就是大家都知道的“万历抗日援朝”。本来明军是打胜了的,但后来因为轻敌冒进,在碧蹄馆遭到伏击,伤了精锐,双方都打不下去了。到了次年,江湖上风传日军首脑关白平秀吉(就是丰臣秀吉,关白为日本官名,类似于丞相)死了,于是相关的文学作品就出现了,名字叫《斩蛟记》。说的是关白平秀吉,不是人,也不是妖,而是一条蛟,化身为人,来扰乱世间。而这条蛟有个特别的嗜好,就是爱吃鹅。于是,在昙阳子大师(当年风靡一时的女神)的策划下,我军在朝鲜沿海放了上万只鹅。平秀吉一看,忍不住了,冲上去大吃特吃,于是我军抓住机会,将其刺杀。

这本书利用了民间流传很广的《斩蛟记》故事,原本的故事是讲许逊等人追杀恶蛟的故事。不过这个故事早就完结了(详见《警世通言》最后一篇《旌阳宫铁树镇妖》)。而抗日神剧,沿用了脍炙人口的传说,声称平秀吉是从旌阳宫漏网逃出来的,于是才有了中日战争。以通俗文学为“传承”,设计得倒是符合受众心态,易于传播。

据说,这本书创作的目的,是为了挽救碧蹄馆之战后被处分的官员,然而并没有什么用。

因为这本小说出现之后,大家张口结舌,“远近骇怪”,而且传来的消息说,平秀吉还没死……

于是,又有人写了《辟蛟记》来反驳这本书。可是,最终平秀吉还是死了,日军撤退,战争结束。平秀吉生死之间,新版《斩蛟记》留下了笑谈。它唯一的作用,就是让各地出现了一批许逊、徐猛(都是老《斩蛟记》里的正面人物)的徒子徒孙,他们号称大师,拥戴者甚众。

不过,和《英烈传》比起来,以上的作品都是小儿科了。无论是言情、穿越、神话、架空,大家仔细一想,都知道是假的。可直接篡改历史,把不相关的人植入作品里,真里有假,假里有真,贪天之功,就往往能蒙蔽一大堆人,包括皇帝,而且一蒙就是好几百年。

▲《英烈传》又名《云合奇踪》

《英烈传》是怎么做的呢?

人人都知道,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一辈子经历了无数大小战役,其中最关键、最著名也最惨烈的,是与汉王陈友谅的鄱阳湖之战。那场战役,两军厮杀绞斗,都放出胜负手,汉军突围的关键时刻,乱军之中射出一枝流箭,贯穿陈友谅的脑袋。陈友谅死了,接着汉军彻底覆灭了。

可以说,这一箭对明朝的成功建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转折的一箭、标志的一箭、决定乾坤的一箭。射出这枝箭的人,应该是明朝最大的开国功臣。可它是谁射的呢?

最后经过调查考证,射出这枝箭的人是郭子兴(与赏识提拔朱元璋的红巾军领袖郭子兴同名不同人)。这位郭子兴后来也得到了荣誉——封巩昌侯,死后追赠陕国公。

时过境迁,到了嘉靖年间,好多代人过去了。郭子兴的孙子因为没有子嗣,死后世袭的爵号也就没有了。慢慢地,很多人已经不知道射出这一箭的是谁了,只记得大概姓郭。于是,冒领这一箭的人出现了。

这个人是世袭的武定侯郭勋,开国功臣武定侯郭英的后代。

郭勋是个民间文学爱好者,“好文多艺能计数”,家藏善本《水浒传》。当然,他也是个官迷,希望自己的侯爵身份再进一步,变成公爵。可太平世道,有什么办法呢?

他首先想到的也是写史书,于是撰写了一部《三家世典》,讲的是开国功臣徐达、沐英和自己祖上郭英的事迹,还请了老臣杨一清写序,“已暗藏射陈友谅一事于卷中矣”。也就是说,郭勋打算在史书中偷偷把射箭的人改成自己祖上,反正郭子兴没后人,也不会出来澄清了。他和嘉靖皇帝关系不错,这么一来,爵位升级没准就成了,说不好还能配享太庙呢。

可是,谁耐烦看史书啊?影响太有限了。

郭勋很快想到了评书。于是,读《水浒》的功底显现,一本开国通俗记传面世了,就是后来脍炙人口的《英烈传》。

在这本书里,射死陈友谅的人,光明正大地变成了郭英。

有了话本,还得演出啊。这个好办,郭勋找到太监里会演出评话的人,把这个本子“日唱演于上前”。天天给皇帝看,皇帝肯定感动。皇帝一问来由,太监说是民间旧本,皇帝立刻感叹,郭英家功大赏薄。

这就是有门了。郭勋立刻进行了一系列运作,期望的结果很快就来了——拜太师,加封世袭翊国公。计划成功了。

只是好景不长。当了公爵的郭勋过于得瑟,卷入了和大臣们的明争暗斗之中,最后宫斗失败,削爵论斩,妻子发与功臣为奴。枉费心机,最后落了个身败名裂。

不过,《英烈传》倒成了最受欢迎的话本,感动皇帝,自然就感动中国。反正在很多演出中,射死陈友谅的就是郭英,起决定作用的也是郭英。光听说书的老百姓都信,那个真正射箭的人,谁知道啊。

从这个角度来说,可不能小看大众娱乐作品,尤其是号称自己还原历史的,没准这功还真贪成了。

作者:老猫腾讯·大家专栏作者,本名程赤兵,媒体人。著有《我的故乡在1980》《喵了个咪》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