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漫话统计】从无奈之举到刻意为之

 wenleisjz 2015-09-01

从无奈之举到刻意为之

——纵横话抽样之三


来源:《中国非二》

作者:邱东

  我们知道了不少抽样调查的好处,但她并非天生丽质,而且就在她出落得亭亭玉立之后,也有好长时间差不多是藏在深闺人不识的。

  一百多年前,统计学界还是全面调查的天下,那是当时国际统计学界主流学派——“德国社会统计学派”所坚持的主张。

  倒是在当时的社会实践中,对抽样调查的需求刚刚冒头,就引起了敏感人士的注意。最主要的动因,是市场经济的发达和宏观管理的强化,使得社会对统计信息的要求增长很快。相形之下,财政上投入的增加却很有限,二者严重地不匹配。统计部门搞不起全面的调查,又必须应对社会对信息的需求,那只有另辟蹊径,就这样抽样调查被逼到了前台。

  市场的竞争,使企业特别在意商业秘密,对全面报表和普查也就或明或暗地抵制。老百姓个人也同样,他们对自己的隐私保护意识也越来越强,对如何履行统计报告上的公共义务也有自已的想法,软拖硬顶,让信息采集人员无可奈何。

  说起来,报表也是老百姓和企业向政府交纳的一种税,是以信息形式出现的税,这“信息税”该不该交,有没有能力交,该交多少,该怎样交,所交的有没有水分,都是需要探讨的问题。面对这种种麻烦,统计部门试图尽可能地避开,抽样调查如此便应运而生,可见这种无奈之举披一身怎样的霜花。

  两种调查相比,全面调查中事务性工作比较多,涉及面广,是搞统计的群众运动,其中的体力劳动更为密集。而抽样调查科技含量更高,脑力劳动更为密集,走的是精英路线。除了我们曾经说过的准确、及时、全面那三点以外,若再从效率角度看,也就是从统计的投入与产出的对比来看,抽样调查更是好过全面报表和普查。

  可在当时的统计界,一开始时,欣然接受抽样方法的学者并不很多,更不要说普通群众了。这又是为什么昵?

  据我看来,这是因为人性之中有眼见为实的传统,有求全的习惯。全面调查时,参与的人多,人们亲历亲为,整个过程在视线之内,会有一种熟悉感和可控感。抽样推断则不同,等于是多数人把这过程当成一个黑箱交了出去,听凭少数专家和数学公式来处置。可黑箱里到底怎么回事,不甚了了,似乎就脱离了人们的掌控。统计问题复杂,调查范围广泛,本来就容易令人产生茫然感,而抽样法的这种间接性,更加剧了大众对调查结果的不信任。恐怕就是人性中的这两个特点,与抽样统计相悖,使人们想当然,误以为还是全面调查更好。

  当然,抽样推断一开始不够漂亮,骨骼没那么健全,体态没那么丰满,肌理没那么清晰,总能让人挑出这样或那样的毛病,这也是她找婆家费劲儿的原由之一。

  事业总是需要接续,青春的步伐总是难阻。到了20世纪20年代,统计学界走出了对调查方式不假思索匆忙应对的状态,终于不得不正式地面对两种调查方式的比较研究。此时,真理了然,昔日的丑小鸭摇身一变,成了白天鹅。

  人们对事物的态度往往这样,,一旦有了惊鸿一瞥,就很快跃过了抉择的拐点。从无奈之举到刻意为之,抽样调查便登上了统计的大雅之堂,成为人们热心追求的对象。

  至于哪几位统计学家推动了抽样推断的成长,为之贡献了如此大的学术魅力,我们下回再作分解。

  不过这里必须强调一句,全面调查也并不是昨日黄花,时至今日,统计工作也仍旧离不开这种方法。实践中应该是两种调查方式相结合,环肥燕瘦,各相其宜,因此才有了统计的和谐之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