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2)通过“气体交换”看中西医结合

 johnney908 2015-09-01
 今天早晨想到了肾不纳气,忽发奇想,那么,能否通过西医的气体交换来用中医理解,这样不仅有助于加深中医的理解,还能有助于用药。
“空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空气在肺泡内进行空交换,由于空气中氧分压比肺泡静脉毛细血管中的氧分压高。所以空气中的氧气进入血管,而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碳分压比肺泡静脉毛细血管中的二氧化碳分压低。所以空气血管中的氧气进入肺泡的空气中,这样完成了在肺中的气体交换形成动脉血回流入心,再由心脏泵血到主动脉腹主动脉等大动脉,血液有大动脉进入中动脉,小动脉,进入各个脏器,最后在毛细血管与组织细胞进行氧气交换,由于血液中的氧分压比组织细胞中的氧分压高,所以血液中的氧气进入组织细胞中。”
这时从网上摘抄的一段关于气体交换的说法。首先不要用现在教科书的理解来解释,因为现在的教科书的理解有的是不对的。我曾说过,人体的肾气是附着于肾精之中,肾精到达哪里,肾气就会封藏到哪里。肾精之液运行于脉内,储存于下焦的肾中,有肝之络脉输运至心肺,再有心肺布散于全身,这时中医的循行生理。张仲景说过“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张仲景所说的营气其实就是肾精之气,是具有封藏之性的肾气。他能固涩津液不致溢出脉外。就因为他的固涩之性,还有一个主要作用就是纳气。这里的纳气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肾不纳气”。这里的纳气是与肺有关。
  我说过,我们人体有三种运动之气,有一个静止的固涩之气,肾气在下封藏,宗气在上中转,卫气运行于肺,能开腠理,透津液,使脉内的津液从经脉的腠理处透散于脉外。写到这里,我还要说一点,就在这透散的过程当中,肾气也是要透出一点,但是透出的很少,透出多了就不会固涩了。至于肾气的纳气作用,就是脉内的肾气在肺内的血脉内,发挥其固涩封藏之性,能把肺腔内的空气中的清气吸收至于脉内,这里的清气与肾精结合,下达于肾中以封藏之,这就是肾主纳气的道理。但是清气与水谷精微结合后,透出脉外以养卫气,有利于卫气的开阖。卫气的开散与脉内的肾气的固涩,相反相成,共同维持者人体的阴阳平衡。好了,就说到这里了,这时中医的生理。
   再看西医的解释,肺泡静脉毛细血管中的氧分压低,这里的氧分压低是不是与中医的肾气的作用是一样的,肾气在肝之络脉内,能有助于脾的运化吸收,使得脉外的水谷精微以及痰湿水浊吸收进入肝脉内,这里的吸收不仅仅是脾的作用,主要是脉内的肾气封藏的作用表现,这也就是我为什么在关于人体气机的运行时没有提到脾气的原因。静脉内的氧分压低,才能把肺泡内的清气吸收进入静脉内。这个过程与肾主纳气是一个道理。这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上焦如雾的道理是一样的。只不过不一样的是氧气进入脉内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相结合,而我的理解是与肾精之液相结合,当然,血红蛋白也属于液的范围,只不过在我的理解中,心阳附着于血中,起到温煦的作用,这和西医的血氧结合以供氧可以说是一致的。
   其次,空气中二氧化碳分压比肺泡静脉毛细血管中的二氧化碳分压低,所以使得静脉内的二氧化碳,能够排出,对于这里的理解,我前面说过,卫气的开腠理的作用就是能够把脉内的肾气也透散一部分,这和营卫之气的保持平衡是一个道理。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张仲景所提到的经脉类同于西医的动脉,络脉类同于西医的静脉,静脉内的负压类同于肾气的作用,动脉外的神经类同于卫气的作用,而静脉外的神经类同于肝气(又叫元气或少阳之气)。
  对于中医的肾不纳气的病理机制,不知道能否从上面的生理中找到答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