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文读懂互联网电影行业

 jys1008 2015-09-01

概要:中国电影市场增长潜力巨大,互联网公司的入局解决了一些行业痛点,也对整个行业带来巨大冲击。中国互联网与电影的融合程度走得最快,巨头都通过电影O2O进入文化产业,这方面未来想象空间巨大。


1. 中国传统电影市场分析


传统电影行业市场规模是300亿,不算大,但是年增长率30%,而且文化行业普遍看涨,做好电影可以向音乐会、演出、活动、视频等方面发展,所以这个行业有进入的价值。

中国电影的收入主要靠票房,电影周边产品、网上付费观看等方面收入还很少。所以大家都是票房分账。制片人、投资方大概占40%,各大院线50%,电影专项基金5%,发行方5%。可见要挣钱肯定要深入上下游,这两端收入占大头。


2. 传统电影行业的痛点


从用户角度来说:没有在线选座,可能去了电影院才知道没有好的座位。另外,看电影预告、影片这些东西要到豆瓣、时光网这些相对文艺的小众网站去,观影还不是一个大众消费。

从影片制作、投资方来说:电影行业的特点是周期太长,风险大,电影上映之前不知道到底能够有多少票房。

从影院角度来说:电影的排期直接决定了票房,也决定了收入,所以如何排期是最大的问题,但是之前没有好的数据来指导他们做好排期。


3. 互联网电影平台如何解决这些痛点


以猫眼电影为例。猫眼主要做了四件事情:

第一件是在线购票、在线选座。
第二件是电影评论和分享的社区。
第三件事情是电影预售。
第四件事情是票房实时统计、大数据指导电影排期。

在具体谈功能之前,我要先讲一讲猫眼的目标用户。

猫眼的主要用户是90后和80后互联网消费群体。随着在线选座和移动互联网网民的增长,各个年龄段的用户数都会快速增长。这些目标用户的特点是:讲究生活品味和服务体验,对手机重度依赖,关注娱乐信息。

四个主要功能依次分析:

(1) 猫眼从美团独立出来之后做了在线选座,加上大规模补贴和美团导流,直接获得了市场第一的位置。猫眼的购票主要从三个角度入手,一是选电影,二是选影院,三是搜索。大部分用户是需要先浏览一下影片,看一看详情,在决定购买的,这类人从电影版块进入。另一类用户对观影体验、影院设施和距离很在意,这类用户从影院版块进入。第三类用户有明确的目标影片或者目标电影,直接使用搜索功能。

做得好的地方在于每个具体的电影,猫眼的内容比其他电影app更加丰富,包括花絮、台词、内容、影评;

做的不够好的地方是在线选座,淘宝电影提供了一个最佳位置的推荐,这解决了很多用户不会选座的难题。与国外同行Fandango相比,最大的区别是购票的跳转次数太多,步数大概是Fandango的二倍,我感觉猫眼这个设置弊大于利,毕竟步数越多流失率越高。

(2) 电影的社区猫眼做的不错。它分为推荐和社区两个版块。推荐部分主要做活动,社区部分主要做具体每个电影、明星的话题讨论。这种UGC社区最大的难点就在于如何激励用户创造有价值的内容。电影平台是种文化消费品,写影评还是情感激励要有效一些,物质激励将会导致评论质量低下。据说猫眼的推送消息选择的时间节点比较好,比如在用户刚刚看完电影大概正在讨论的时候推送一个相关提醒,触动用户情感,激励用户写影评(不过我个人之前用猫眼不记得有这个特点)。

(3) 电影版块分为热映、待映和影片库。待映功能就有效延长了影片的宣传期,提供预售,并且为票房做出了预测。高亮显示“XXXX人想看”激发用户的从众消费心理。

(4) 在发现版块有一个不起眼的票房统计功能,除了这个,猫眼还有海量的用户观影数据、社区讨论活跃度等数据,这样结合起来就可以指导线下影院如何排期了。这个功能在app本身体现较少,但是个人认为背后投入数据分析的精力很多。


4. 互联网电影平台未来发展空间


上文已经提到了,就是向上下游渗透,整合产业链。

已经有一些探索,在此讲几个代表案例。

一是根据大数据分析做电影的投资和发行。比如猫眼电影和徐峥合作出品的《心花路放》在上线之前造势效果非常好,美团根据用户数据分析出哪些人可能喜欢这部电影、哪些城市、哪些影院可能会票房高,进而进行针对性推送。最后取得了11亿的内陆票房冠军。

二是netflix根据大数据推测用户会喜欢美国政治斗争题材的电视剧,进而推出了《纸牌屋》,结果风行全球,可见大数据还可以知道影视作品的创作。


三是阿里推出的娱乐宝这款产品,一下子解决了电影融资和预售的问题,所以电影众筹也是一个很好的方向。


5. 各大互联网公司在这个领域的布局


最大的玩家肯定是阿里和腾讯。他们在文化产业的布局比较完善。

阿里布局全面,主要产品是淘宝电影、娱乐宝、视觉云。视觉云是针对电影制作的,一是加快电影渲染等环节的制作速度,二是大数据分析来生产电影。娱乐宝则是电影融资和宣传的好渠道。淘宝电影则提供了售票、选座平台。入股华谊兄弟、光线传媒、优酷土豆、华数传媒,这样就为电影产业的内容来源和制作提供了保障。阿里收购粤科软件,把握了售票系统这个入场券,掌握了各大院线的全部数据。同时持股美团,那么猫眼也可以算是阿里影业相关的部分。

腾讯的电影布局主要有投资点评,微影时代(微信电影票)和推出“腾讯电影+”。腾讯最大的优点在于用户基数和内容宝藏。游戏、动漫、文学三大平台粉丝无数,而且原创内容极多。从国外来看,漫威的漫画、《指环王》和《哈利波特》的文学作品、《古墓丽影》这种游戏作品改编而来的电影都获得了极大成功。微票儿现在由于入口太深、速度太慢和信息不够全面导致目前不占优势,但是未来如果腾讯给微票儿更多的入口流量的话,还是很可能爆发增长的。

猫眼电影因为先发优势和美团强大的地推能力、平台流量已经在互联网电影行业有所斩获,但是对整个文化产业的布局不够。

时光网、格瓦拉这些垂直的电影老牌的优势在于聚集了一批电影死忠粉,但是随着大平台的崛起和观影成为一个大众消费,这些平台的领土正在被蚕食,他们缺少流量和资金,我比较看衰其未来发展。豆瓣电影这种文艺青年的聚集地还有存在的价值,不过也不能发展壮大,应该做的就是继续深耕影评和电影相关数据库,像IMDb那样做一家权威的影评社区。


6. 美国电影行业现状及带来的启发


美国电影行业和互联网行业都比中国有更长的发展历史,但是却有一个惊人的现象:不同于国内电影购票平台风风火火的场面,美国的电影行业受互联网改造程度很低,可以说落后于中国的步伐。

相比之下,美国的电影市场和美国人观影习惯有这么几个明显的特点:

(1) 人均观影次数高于中国,相对票价为中国的三分之一左右(自己按照物价估算的,待考证);

(2) 线下购票为主,线上购票没有折扣、而且要收取一笔小额的服务费;

(3) 选座不普遍,只有3D、IMAX等才会选座,一般是先到先座,自由就座;

(4) 电影的产权保护做得很好,所以线上付费观看电影很普遍,这带给电影制片方不小的收入。

这些特征中,最奇怪的是美国互联网电影售票平台没有折扣、而且要收取一笔服务费,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美国八大影院成立了一个电影协会,统一规定不允许网上售票低于线下价格,第三方售票平台只能在票价基础之上增加服务费。这就使得互联网平台售票无优势,也不会有太多流量,只能主要做一些影评、电影宣传之类的事情了,对传统电影行业触动甚小,好莱坞的大佬们是不理硅谷这帮人的。

进一步想,为什么美国传统电影行业要抵制互联网公司进入呢?短期来看,互联网售票平台可以增加一条电影销售渠道,帮助预售和发行,优化用户体验。但是长线来看,这可能是对传统电影行业的巨大冲击。先举个前车之鉴。大约二三十年前,美国的DVD、唱片等主要通过音像店销售,但是各大超市为了引流不惜花钱补贴来低价销售唱片,结果就是大量线下音像店倒闭,各大超市成为主力销售军,同时消费者对唱片等产品的心理价位被拉低。结果超市不再补贴,倒逼音像制作公司降价,整个行业利润被削薄。所以,电影巨头一开始就高度警觉,联合抵制互联网公司的入侵。

那么为什么中美两国在这个领域表现迥异呢?我觉着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在互联网公司想要切入电影市场的时候美国电影行业已经很成熟,市场集中度高,所以各大院线很有话语权,可以集体发声来左右电影行业。二是美国观影人数比例很高,增长潜力很小,那么互联网公司无法带来增量市场,更多的是改造存量市场,这对传统电影行业是无利的。对比中国市场,观影主力正在从一二线城市向三至六线城市转移,增量市场巨大,互联网公司的低价补贴在很大程度上拉来了新的观影人群。

虽然两国情况不同,但是还是可以通过对比分析做出一点预测的。笔者认为,中国互联网公司深度参与电影行业,主要有这么几个影响:

一是增加了观影人数,大规模开辟三线以下城市的市场,短期内也帮助院线提高了收入。

二是长期来看,补贴自然会取消,而且群众对电影这种文化产品的心理定价会因为之前的补贴战而降低,这就导致电影行业链条上的上下游都会过得难熬,一些转型不好的公司、小公司会比较凄惨。

三是互联网公司深入参与确实优化了整个电影行业的效益,通过数据分析和营销降低了制片和投资的风险、提高了曝光度和上座率、优化了用户体验。

四是传统电影行业巨头(比如光线传媒、华谊兄弟等)要谋求转型,可能的新方向是影视相关的游戏等娱乐产品和主题公园等实景体验,互联网公司志向也远不止于电影这一块,只是以电影切入来做文化产业,他们的触角将会深入文化产业的各个细分领域的上下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