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历史常识之四:秦为什么修长城?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说明什么问题?

 陋室书屋2 2015-09-02

中国历史常识之四:秦为什么修长城?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说明什么问题?匈奴是我国多民族大家庭中,居住北方的一个古老的兄弟民族,战国末年开始强大起来。那时侯,为了防御匈奴,秦、赵、燕三国都因与匈奴临近,分别修筑了长城。燕长城,西起造阳(今河北独石口)东至辽东。赵长城,西起高阙(今内蒙古自治区临河)东至代(今河北蔚县)秦长城,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北经固原,至黄河。这三条长城,彼此不相衔接。

公元前222年秦灭赵后,匈奴乘机占据了原属赵国的河套地区的(黄)河(以)南地。秦统一后,在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军三十万反击匈奴,收复河南地。接着,变命令蒙恬把原来的秦、赵、燕三段长城,连为一条,重新加固,并增调民力戍守。这便是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秦代“万里长城”。以后,历经西汉、北魏、北齐、北周以至隋唐,各朝都对长城有所改线重建,形成了今天我们见到的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长约一万一千里的坚固雄伟的长城。明代长城与秦代长城路线走向已经不同。秦长城的遗址迹,在甘肃临洮等地还可以寻见,虽然已是残墙断壁,仍然可想见当年巍然矗立的雄伟面貌。

秦代即以修成的万里长城,在古代战争手段比较落后的历史条件下,不失为一条坚固的军事防线。多年来,他阻挡了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地区的骚扰,保护了内陆的先进生产方式,因此,有利于包括长城内外的,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万里长城正是我国各个民族相互融合的伟大历史见证。同时,长城是在一千多年中,经过千百万劳动人民的双手,不断辛勤劳动所建成的,它的工程之浩大与艰巨,世所罕比,确实是一个人类的奇迹。

在封建制度之下,修建这么巨大的工程,必然会给人民带来莫大的灾难。秦蒙恬修筑长城时,三十万军士之外,更多的是征调的民夫,一共修了十几年。随后,又调拨各地壮丁,到长城沿线戍边。当时,秦统一六国不久,社会生产还未恢复,秦朝不顾民力艰难,同时兴建很多大工程,如阿房宫、骊山墓、驰道等,人民已经不堪负担。所以,就当时的条件看,修筑长城和戍边,自然更要多给人民带来一重痛苦。
历史上长期流传的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民对秦朝繁重徭役的控诉,同时也是对历代封建统治者残酷压迫的抗议。据民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说的是秦始皇时代,有一对新婚夫妇范喜良和孟姜女。范喜良



 

中国历史常识之四:秦为什么修长城?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说明什么问题?

 

 


被强征去修长城,终于在繁重的老役中折磨死去。孟姜女思夫心切,饱含深情地为范做了“寒衣”。她带着寒衣,历尽艰辛,跋涉千山万水,满怀希望与丈夫相会。可是,来到长城边,才知道丈夫已死。她放声恸哭,哭声震天动地,泪水飞溅,把长城也给冲塌了一道四十里的缺口!

历史上没有孟姜女其人其事,这个动人故事的形成却有一段历史。据考证,《左传》记齐国有个叫杞梁的人,在攻打莒国时战死,“齐侯归,遇杞梁之妻于郊,使吊之。”事情很简单,与长城本来毫无关系。而且也比秦筑长城早的多,是春秋时期的事。汉代的《说苑》有类似记载,并在后面续了一段:“其妻闻之而哭,城为之阤(zhi志,塌下)而隅(墙角)为之崩。”汉代的《列女传》、《闺苑》等书中也有这个故事。但这些书中,既没有提长城,也没有都没有孟姜女的名字。敦煌石窟发现过一首唐人短曲,说孟姜女去长城为丈夫杞梁送寒衣。说明唐代已经演成一定情节的故事。到了宋代,据《北辕录》记载,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已经流传很广,当时有的地方还为孟姜女塑像修庙。

孟姜女哭长城,本来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却很有生命力,长期在群众中口口相传,还被编成话本、戏文、歌曲,受到人们的欢迎。这是因为封建社会前期,包括秦朝时期,农民所受压迫,以徭役为最重,而修筑长城又是这一时期的重要徭役项目。北齐时,一次修城九百里,即曾征调民夫一百八十万。隋炀帝时,征发丁男百余万修长城,十天之中,役死着占十分之五、六。各个朝代几乎都会有自己的孟姜女,而且成千上万。所以,孟姜女的故事,虽然不是历史,但又有历史真实性。它反映了人民反抗封建专制、压迫的朴素要求,因此才会有感人至深的艺术感染力。

这个故事所发出的人民反抗沉重徭役压迫的呼声,即是指向秦朝的,更多的则是指向故事形成时期的各个封建王朝!

中国历史常识之四:秦为什么修长城?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说明什么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