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军事专家:西方国家真的很少举行阅兵式吗?

 方略书院 2015-09-02

\

1991年美国举行海湾战争胜利阅兵式的影像截图

  文| 张博

  9月3日,中国举办首次纪念中国抗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中国官方表示,届时将有50个方队,200余架战机等各类新型装备接受检阅,同时还有来自俄罗斯等国的十余个外军方队首次参加。因此,这次阅兵吸引了世界各国媒体的关注,对于其目的、意义也有不同的解读,甚至进一步延伸到了东西方军事文化的差别。那么,应该怎么看这次阅兵呢?

  众所周知,阅兵是展示实力,彰显国威的一种重要手段。只要是正常的、拥有正规军队的国家,在历史上都曾举行过各式各样的阅兵,甚至许多非国家的政治实体也都曾以各种形式举行自己的阅兵。

  从历史上看,根据学者考证,早在公元前,古埃及、波斯、罗马等国就已经有了阅兵的活动。而在我国的春秋时期,也已经有了“楚王观兵”的记载,随后又出现了“观兵以威诸侯”的做法。可见,作为一种军事活动,阅兵在人类历史上早已出现。

  通常,根据不同的标准,阅兵可以有多种分类方式。例如:根据其所处的时期,可以分为冷战前、冷战期间和冷战后的阅兵;根据举行阅兵的国家,可以分为东方国家类型的阅兵和西方国家类型的阅兵;根据参加阅兵的武装力量的构成,可以分为联合型阅兵(指多个国家的军队联合进行)、综合型阅兵(指两个以上军种部队进行)和单一军种、兵种,或单一武器装备、单一人员类型的阅兵(如空中分列式、阅舰式、学员检阅式等);根据阅兵的时机,可以分为庆典型阅兵、对抗型阅兵、威慑型阅兵等。

  顾名思义,阅兵指的是“检阅军事力量”。但这个定义其实只是描述了一个过程,而人们所真正感兴趣,通常也给予高度关注的,是阅兵的内容和背后所隐含、蕴藏的目的。

  总的来说,阅兵主要有以下目的:检验本国军队训练水平;展示军事实力,威慑现实或潜在的对手;鼓舞本国民众或军队,提升民心士气等。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在阅兵的时机、内容和组织上,各国往往会有许多富有特色的做法。例如,以俄罗斯、朝鲜等为代表的前东方阵营国家,普遍采取持械方队+先进兵器的形式,侧重于展示肌肉;而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则多以徒手方队、军乐表演、飞行表演等形式进行,更容易让观众感觉“军民一家亲”。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主要原因在于,一来,英美自诩为民主国家,实行的是文官统军制度。在国内生活中,军队被期待扮演低调的角色,而不能展示过分强大的实力,否则有“威胁民主政体、恐吓本国民众”的嫌疑。特别是西方国家当年常以苏联的阅兵作为妖魔化苏联的理由,称之为“穷兵黩武”,因此自己就更不能过于张扬、频繁地举行阅兵。只能借助总统就职、女王寿诞、国庆日或独立日等重要时机进行阅兵。第二,英美一般不需要通过阅兵、展示军事实力来凝聚民众的共识,提振民众士气。在英美选举制度的影响下,政客们更关心的是用经济、福利、国防、安全等话题,获取选区内民众的支持,获得政治利益,而阅兵,除了少数政客外,并不能为其带来获得明显的政治收益。第三,英美国家对自身的军事实力比较有自信,更多的是靠战果检验军事实力,无需借助阅兵这种形式。因此,在新闻媒体上,很少见到英美国家对于自身阅兵的报道,民众的关注度也不高。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英美等西方国家阅兵次数比俄罗斯等国少。这是因为,决定阅兵次数多少的,主要是国家和政府的政治需要。各国都是根据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确定是否阅兵,以及何时何地阅兵的,美英国家也不例外。例如:美国传统上经常在总统就职后为新总统举行盛大阅兵,以体现或树立最高统帅的权威,同时威慑潜在或现实对手,例如在冷战期间,为了向苏联炫耀武力,美国甚至曾经将重型装备开上华盛顿的街头。坦克、导弹、飞机、荷枪的军人方队,让人恍惚有种时空错乱、来到苏联的感觉。在1960年肯尼迪总统就职典礼上,美国人甚至将二战期间肯尼迪服役过的鱼雷艇(也有说法是复制品)装在运输车上接受检阅。但由于此后美国屡次受到经济危机影响,军队也在越南泥足深陷,不得不取消或缩小了此后的总统就职阅兵。到了冷战后期、苏东剧变前夜,美国挟海湾战争大获全胜之威,在华盛顿举行了二战后最大规模的阅兵仪式,即著名的“胜利大阅兵”,近万名美军士兵参与了此次活动,美军也由此一扫越战失败后低迷的士气,恢复了对自身实力的信心。此外,美军在军营开放日、军校毕业典礼等活动期间,也往往会安排规模不一的阅兵仪式,以展示亲民形象,争取民众支持。其他西方国家举行阅兵的次数也只多不少,例如法国的国庆日阅兵,其规模、内容、次数等等均与俄罗斯不相上下。作为老牌军事强国的英国,虽然很少出现荷枪实弹的军人列队接受检阅的情况,但在重要节日、重大事件(如女王生日等)时,经常会安排军事检阅的内容,几千名士兵、装备和战机将接受女王的检阅,至于海军、空军的检阅在英国更是司空见惯。由此可见,在阅兵这件事上,英美等西方国家其实与俄罗斯等“东方”国家没有太大区别,区别的只有形式和时机。

  需要注意的是,随着国际形势的大展,阅兵已经不再完全局限于以往传统的“展示、检验、威慑”的目的,很多时候阅兵成了实现国家外交、经济目标的重要手段。例如,2009年的法国国庆阅兵,就曾邀请印度派遣军队参加,其目的在于拉拢印度,推动印法正在进行的洽购法国战机的谈判。2010年,俄罗斯在纪念卫国战争胜利65周年的阅兵式上,英法等国士兵也首次出现在红场受阅方队中。俄罗斯就是希望借助这种形式,改善对美国和西欧的关系。从这一意义上看,即将到来的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也一定会对实现中国的大国外交战略发挥重要作用。(作者系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美国问题学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