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灵动的黄河泥

 西岐布衣 2015-09-02


——访黄河泥塑艺人李延平

来源: 本站原创    访问:94 次   录入人员: 郝相莲 时间: 2012-03-10    ] [ 打印 ] [ 关闭 ] [ 收藏 ]

 

灵动的黄河泥

李延平在创作

 

赤着厚实的双足站在黄土之上,笑眯眯的眼睛充满温情,厚厚的嘴唇透着敦实和憨厚,一对巨大的乳房哺育着儿女——展现在笔者面前的这尊圣洁的母亲像,就是聊城民间黄河泥塑艺人李延平的作品“黄河母亲”。

早就听说聊城有个被人们称作“泥痴”的李延平,他的黄河泥塑作品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不但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而且作品艺术夸张、灵动,具有较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3月3日,笔者专程来到聊城市马官屯村走访了李延平。

(一)

在印象中,作为一个有影响的雕塑艺人,应该是扎着辫子、端着架子、傲气凌人的样子。笔者眼前的李延平却是个朴实憨厚的鲁西汉子,今年50岁,一米八左右的魁梧身材,方脸盘,一顶线帽戴在头上,甚至略显土气。上身的皮夹克已经开始出现了裂纹,裤子上溅满点点泥斑,一双沾满泥土的皮鞋已经看不出原来的颜色——他朴素的就像眼前的黄河泥土一般,让人亲近,让人温暖。

看上去似乎有些木讷的李延平,一谈起泥塑,却是滔滔不绝:“我的老家在临清,那里不但是古运河名城,也是各派艺术交汇之地。虽然运河停运百年,但是艺术遗风仍存。耳濡目染,我自八九岁时就开始喜欢上了艺术。当时老人的帽花、货郎兜售的泥人、连环画,乃至西方美术,都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河边挖胶泥,自己摸索着制作泥模,成了童年痴迷的游戏。之后,我学油画、学素描,开始创作自己的作品,不但丰富了学识,也积淀了自己的技艺。”

李延平告诉笔者,聊城是黄河冲积平原,黄河不仅孕育了这片沃土,也催生了黄河泥塑这朵艺术奇葩。黄河泥土细腻,黏性好,利用黄河淤泥制作的泥人,带有浓厚的黄河气息,风雨中不褪色、不开裂。每到春天或秋后引黄供水之后,大渠中就会落上一层厚厚的淤泥。这时,李延平开始在大渠中挑选自己中意的淤泥块儿搬回家中,然后晒干、碾碎,积攒自己的创作原料。也许是源于对脚下这片黄河泥土的依恋,也许是儿时农民带给他太深刻的印象,他的作品主要是反映黄河岸边这片神奇土地上的农民故事。

据笔者了解,聊城黄河泥塑艺术是聊城古老的民间艺术,比较著名的泥塑艺人早在清道光年间便在聊城塑造神像。它以黄河淤泥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品种繁多,造型优美、古朴典雅、栩栩如生,具有较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如代表性作品——聊城玉皇皋里面的上百尊神像,被誉为“聊城三宝”之一。聊城黄河泥塑在用色、造型、纹饰等方面有自己独特、鲜明的风格。如果把天津泥人张泥人、江苏无锡泥人、陕西凤翔泥人分别划分为北派、南派、西派的话,聊城黄河泥塑代表了鲁西传统民间文化的主流。如今,李延平和他的作品则成为聊城黄河泥塑的代表。

(二)

走近李延平的黄河泥塑基地,黄河泥土、脱水池、雕塑平台、土窑、作品……一派浓郁的艺术气息扑面而来。

看戏的老人在津津有味地欣赏着,孩子偎在老人身上困起了觉;一位母亲挺着大肚子、戴着两个孩子去忙活,手中还不忘拿着两个簸箕,虽然辛苦,但依然露出幸福的笑容……笔者在木架上欣赏着李延平的作品。“看戏”、“我们”、“忙人”、“黄河母亲”等各式各样的形态,或憨态可掬,或机灵好动,栩栩如生。

李延平告诉笔者,近年来,他看到当地农民通过劳动致富,过上了幸福生活,大人和孩子们欢乐的身影和笑脸给了他灵感。他用黄河淤泥创作,在自制的微型土窑中,用干树枝烧制出带有黄河气息、形象逼真、憨态可掬的“幸福黄河泥娃”和“幸福黄河汉子”等《农民》系列泥塑,作品多被客商选购。如今,他正带着聊城大学美术系的几名学生进行创作。

李延平多年来一直痴迷于泥人工艺的研究和制作。为了学到各门派泥塑的艺术,1996年到1998年,相继求教于天津泥人张的弟子吕方、江苏惠山王耀祖和聊城马官屯村泥塑老艺人郑克,学到了当时全中国最好的泥模制作技艺,也让他有幸成为马官屯泥塑的“第五代传人”。他还曾到莱州、无锡等地拜师学艺,并到陕西以及河南龙门石窟写生,搜集民间艺术模本,积累了许多宝贵素材。为拓展视野,他还到上海同济大学园林系进修,使泥塑艺术更加成熟。

李延平的母亲告诉笔者,李延平当初从临清来到聊城后,被分配到一家企业上班。为了这把黄河胶泥,他离开了企业,自己专攻黄河泥塑。痴迷与执著,让他的日子过得很艰辛。那时,没有钱购买临摹用的道具,他就捡来一个人骷髅放在房间研究,晚上创作时就将骷髅作为蜡烛台,淋下的蜡烛油滴在骷髅上,十分恐怖,前来看望儿子的母亲被眼前的这一幕吓得差点晕了过去。妻子也受不了他的这种犟劲,1998年离他而去。他带着年幼的女儿仍然坚持制作泥人。

生活的清贫,并没有让李延平改变自己的信念。没有住房,他就在聊城公园内租了一间瓦房,瓦房既是他的家,又是他的工作室。在这间瓦房里,除了一张床、一个工作台之外,摆满了各种泥塑的木架。在这里,李延平“蜗居”了五年,甚至连电视都不看,执着地坚守着自己的爱好。为了能寻找更多素材,也为了取黄河泥方便,2010年12月底,李延平的“泥人工作室”从城区搬到有“泥人村”称号的聊城马官屯村。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对泥人的制作工艺进行改进,弥补了传统工艺中存在的一些缺陷,做工求精求细,并不断开发新造型,满足了现代社会不同层次人群的审美需求。

李延平的付出,最终获得了社会的认可,他的泥塑作品深受群众喜爱。2002年,他受聘聊城市西关桥、北凤桥的浮雕监理。2004年,李延平参加了聊城民兵训练中心大型浮雕《钢铁长城》制作,由于雕塑精湛,被誉为“主雕精湛,三刀并美,堪称一代名将”。同年,他被聘为聊城大学艺术学院美术专业的雕塑技师,开始授课传授技艺。

(三)

“黄河泥塑讲究的是手、腰等肢体形态,凭的是对生活的感悟。”李延平告诉笔者,他的黄河泥塑作品反映的就是生活,就是大家认为的那些最为朴素的农民形象。

的确如此,他的作品有灵性,生动传神,憨态可掬。不论是朴素的农民、

还是那形象逼真、憨态可掬的娃娃,一个个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他不但用黄河淤泥制作的人物展示着聊城人的智慧和情感,也让泥塑艺术之花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姿。

李延平还向笔者透露了一个秘密——他准备在2012年底做出《农民》系列100件泥塑作品,举办个人农民系列泥塑展览,出版个人的泥塑画册。

春光无限美。李延平在春天里耕耘着属于自己的这片沃土,在黄河胶泥上演绎着一个又一个精彩。(张福禄)

灵动的黄河泥

农民

 

责任编辑:张雅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