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咱们这节语文课 潘喻敏 “哈,哈,哈……”一阵爽朗的笑声从初二(18)班的语文课堂传来,云朵似乎聚集成一张笑脸,风荡漾着拂过发梢,我也沉醉在这热闹非凡的场景中…… 有趣的猜题 “老师有个习惯,对每一篇文章都喜欢根据它的题目猜测它的内容……请大家猜猜《端午的鸭蛋》会写什么呢?” “唰唰”,话音刚落,一只只手臂如雨后春笋般迅速举起,一双双渴求的目光注视着老师,让老师乐呵呵的。 “我觉得会写怎样吃鸭蛋,怎样玩鸭蛋,鸭蛋长得什么样。” “会写端午节的习俗,重点写吃鸭蛋。” “会写端午时,出生了一只鸭蛋,鸭蛋破壳后成了一只小丑鸭,小丑鸭长大后成了白天鹅。” “哈……哈……哈……”同学们大笑起来,听课的老师掩着嘴巴小声地笑着。 “哦,大家的想象力很丰富呀!”老师高兴地笑红了脸。 看,多有趣的猜题游戏呀! 天真的幻想 “假如你是文中的小朋友,你会怎样向别人介绍你的家乡风俗?”这个问题花落在我所在的小组里,大家兴致勃勃地开始讨论。 “我请一位小朋友来介绍,谁来呀?”老师像小孩似地问道。 同学们低下了头,埋下了脸。“哎呀,高邮的小朋友都不大方呀!”老师嘟起了嘴。 我高高举起了小手。 “好,潘喻敏来说。”老师手一抬,高兴地看着我。 “假如我是高邮的小朋友,我端午那天会系百索子。” “百索子是什么呢?”老师露出疑惑的表情问道。 “百索子就是系在手上白一道、红一道的纸条,沾了水,印在手腕上,白一道,红一道,可好看了。”我一边做着动作,一边天真地说着。 身后听课的老师捧腹大笑,而我更来劲了,手舞足蹈一样样介绍起来,如黄河之水奔涌而出。 同学们东倒西歪地笑着,并报以雷鸣般的掌声。瞧瞧,多有趣的场景呀! 绘声绘色的朗读 “作者汪曾祺是一位语言高手,他追求语言平淡有味。请大家品读这一句话。”老师边说边点鼠标,于是,屏幕上显示出一排字。 同学们热血沸腾,个个酝酿着感情,思考着怎样把这句话读好。 老师拍拍手,问道:“谁愿意来读一下。” 同学们争先恐后叫道:“我,我……”。 虽然都想读,但站起来却始终读不出那种味道。 老师又启发我们,让我们边做动作,边品读。我们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边用笔做筷子边读道:“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不要小看这短短15个字,读起来却让人垂涎欲滴,恨不得眼前真有一枚咸鸭蛋然后一口咬下去。 听听我们的朗读,多有意思,多有趣呀! 听课老师在旁聚精会神地听着,看着我们滑稽的动作,笑弯了腰。 嘿,咱们这节语文课,乐死我们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