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炉火正红——清华美院王建中的艺术进行时

 钟雅茜 2015-09-02

我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我在艺术创作中见的越多,越觉得自己需要努力学习,这就是“学而后知不足”吧。中国文化早已渗透于我的创作与作品中,我希望传统文化的美通过我的作品传达给更多的人,润物细无声,让美在潜移默化中陶冶人们的情操与灵魂,我想这是创作的本质,也是我的创作风格和追求。陶艺之美产生于它的材质,产生于它的尺度,产生于它的重量和使用时的感受,当我们去回味传统陶艺之美,去仿摹并力求达到一种境界时,应该明确知道,美是一种发现、一种探求,是一种高尚的品格,不是矫揉造作、无病呻吟,更不是重复与模仿。艺术不能重复和摹仿,生活也不能重复。这个时代的陶瓷与玻璃艺术应该是这个时代的人们创造的。陶瓷和玻璃既是生活的用具,也是文化、情感交流的媒介。陶瓷和玻璃艺术走近人们的生活,意味着生活的艺术化。我是个教师,我的第一使命是教好学生,传道、解惑。在教学实践中,首先我要了解材料、工艺的特性,再指导学生。因此我用的材料是多样的,作品也是多样的。这是我的特色。——王建中



王建中

生于北京,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常务理事、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第五、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审委员。在艺术方面他追求真、善、美,以敏锐发现和创造力不断进行艺术创作。在学术研究方面坚持一种包容豁达的态度与精神,主张艺术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其艺术作品被国内外多家博物馆和机构收藏。


陶瓷与玻璃,是我的导师王建中先生倾尽毕生精力所致力研究的主要课题。研究陶瓷并不拘泥于陶瓷,考问玻璃并不困顿于玻璃。学术思想的开放性,使得先生的研究涉猎广泛。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他的研究领域,从美术学拓展到历史学、社会学、民族学、乃至化学等其他自然科学。知识的相互叠加、不断的融合,让他的研究在打开了全新领域的同时,也建构起自身知识体系的广度与深度。


陶瓷与玻璃,两者都是浴火重生的果实。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先生的一生与火结缘。正是火焰的炙烤,改变和重塑了先生温润而坚强的个性;也是火焰的温度,历练了先生纯净而无瑕的品质。先生常说:“玻璃是透明的,玻璃工艺影响了我的性格。火焰成就了玻璃的生命,也是火焰创造了玻璃的坚硬与冷静,任何随心所欲的强硬改变,都只会有破碎的结局。”这也正是先生做人之品格。


大明潮系列之一(紫砂) 2014年 王建中


大明潮系列之二(紫砂) 2014年 王建中


大明潮系列之三(紫砂) 2014年 王建中


大明潮系列之四(紫砂) 2014年 王建中


1
“器道合一”的陶瓷、紫砂创作


先生早年的求学之路,与其他美术学习者并无两样。从小喜爱绘画,中学时办板报,进而在少年宫接受较为专业的基础训练,其后怀揣着懵懂的梦想,并通过自身的努力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在老一辈艺术家的熏陶下,先生的专业突飞猛进。在美院的四年里,先生能耐得住寂寞的韧劲和艺术天分,成就了其由朦胧到专业的蜕变,也为他今后的专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先生真正走上陶瓷之路,却是大学毕业以后的事了。陶瓷,算是先生一生中的一次偶然。正是这偶然的邂逅,使得陶瓷成为先生耗尽毕生心智所参悟的人生。在先生的珍藏中,有一匹普通的陶瓷骏马雕塑格外引人注意,那是在求学的年代里,从王府井南口的工艺美术服务部里买来的。它没有昭陵六骏的飘逸,也没有马踏飞燕的轻盈。但,它朴实,不失华美;俊健,而不乖张。马首做仰天之势,马身做狂奔之态。现在回想起来,正是与工艺美术服务部这匹出自磁州窑骏马的邂逅,才推开了先生通往陶瓷艺术世界的大门,并引领先生在陶瓷的世界里一路狂奔。


冷咖啡具


《冷咖啡具》是先生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作品。十多年过去了,这套收藏于韩国世界陶瓷博物馆的《冷咖啡具》,依然在向世人展示着在那个特定的时间节点上,东方的陶瓷与西方工业文明之间的对话。从这一角度来讲,《冷咖啡具》的设计不是先生的,而是世界的。你看那极富工业语言的咖啡杯造型,不正是传统文化与工业文明交锋的结果吗?回想在传统与理性的交锋中,机器批量化生产打破了已有的设计秩序,理性主义战胜了传统观念,设计领域导致了一种新的对立与冲突,机器制品形态的冷漠与僵硬,引出了造型美学的新课题。对于这一命题的思考,就有了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这套作品。每当我拿起其中的一只咖啡杯细细品味时,先生创作的冲动与制作的激情都会透过冰冷的陶瓷向我的内心袭来,催我自新。莫里斯、乌尔姆、佩夫斯纳、格罗皮乌斯、包豪斯这些西方工业文明的名字,也都会在我的耳边回响很久很久。


与紫砂结缘要追溯到1983年,当时先生参与了中央工艺美院和江苏省陶瓷公司在宜兴开办的培训班,专门为工厂的骨干设计人员培训造型基础、设计、装饰等课程。吴群祥、江建祥等陶瓷艺术大师当年都在此受过培训。与顾景舟大师、高海庚先生的交流切磋,使先生更加了解紫砂的特性。他准确运用紫砂造型语言,从立意、造型形态、装饰方面进行整体设计。他设计的“涡线提梁”壶以一条绷紧的自由曲线为形体轮廓线,饱满的壶体从运动的曲线中流出,不多加任何多余的装饰,只利用线型线脚的变化丰富造型。壶式的创作灵感产生于指挥家在指挥演奏时指挥棒的运动轨迹,抛物线形所产生的视觉动感增强了茶壶这一静态物体的活力与线形的韵律美。“天柱壶”的设计取“玉柱擎天”之意,利用立体造型中水平线与垂直线给人们的不同视觉感受,壶体为扁方体,方圆结合寓意天圆地方,其中两边是向外张的弧线,以此打破常规方壶的模式。壶钮加长为一般方壶钮的三倍多,意在突出主题,壶盖四周的云纹图案则强调了中国传统文化。


陶艺一

陶艺二


新近创作的“大明潮”系列紫砂的设计来自“道”“器”问题的思考,也是对古人提出的格物致知原理的发散性思考。壶的造型既有汉唐韵味,又强调了明代工艺文化的精髓。明代陶瓷的饱满、健硕,造型的端庄以及制作的一丝不苟,是这组设计的支撑。明式家具方中寓圆,圆中寓方的理念也深深地蕴含在这一系列紫砂的造型中。先生常说,紫砂能潜移默化的体现某些人文思想,因为人们可以在使用的过程中慢慢体会,这比直接地说教、陈设更亲切,人文气息更浓厚,在先生这里,“道”和“器”奇妙地融为了一体,他把对人生、对自然、对家国的情怀都一一安放在一把把精心设计的紫砂壶中。


窗系列之一朝霞

2
破茧成蝶的玻璃艺术之路


人生总有太多的偶然,正是这些轻重不一的偶然,串联起那不平凡的人生。每当先生站在炙热的窑炉前,感受着烈火炙烤的同时。他总能回想起1995年的那次挪威之旅,原本去参观皇家陶瓷厂的计划,被接待方改成了参观有100多年历史的玻璃厂。而玻璃厂里设计师的一句戏言:“王教授,来我们这里做玻璃吧。”却如同灵验的咒语,在六年后先生从陶瓷到玻璃的蜕变中被言中。


然而这样的蜕变,无论是过去或是将来都是艰难的,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先生也有过彷徨,有过迟疑。因为选择了玻璃,就意味着选择了一条赢了自己才能赢得明天的挑战之路。古有名言:“四十不学艺。”而这一年先生45岁了。这种转变对于“手艺人”来讲是尴尬的、痛苦的。在那段水淹火炙的艰难抉择中,先生时常独自一人徘徊在清华的校园里,这里曾是中国国学大师们生前著述立传之所,呼吸间他仿佛听到了陈寅恪的教诲、王国维的感叹、赵元任的坚持、朱自清的勇敢。即使心乱如麻,还是要理智地做出最后的选择。当然先生选择的答案今天早已揭晓。尽管先生从陶瓷转行玻璃其间的故事,很少向世人提起,但早已在同行间传为佳话,流传于网上了。


蝴蝶,作茧成蛹、破茧成蝶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这个过程人们称之为“蜕变”。蜕变是为了获得重生。先生就这样上路了,一开始不顺利的玻璃之路,先生是有所准备的。资料的匮乏、资金的短缺、实践的场所,都还能克服。但是当积蓄以久,怀揣着的渴望与梦想被现实击碎时,先生再也忍不住了。当窑门缓缓打开,望着自己半年来视如珍宝,倾注了全部心血呵护的作品,变成了玻璃碎片时,先生的心也如同这满地的玻璃,碎了。


玻璃作品一


战国印记


也许艺术家原本就是孤独的,在把作品留给观众的同时,自己也必须承受这份艺术上的孤独。得承认这是天意。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成功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词,因为它承载了太多次的失败。凝视着身边疯长的玉米,耳边回荡着鸟儿的歌唱,万物就这样被大地的博爱所滋养着,每一种生物都仿佛要厄住自己命运的咽喉,发出时代的最强音。这声音穿越时空,如同来自鲁迅、来自蒙克的呐喊,直至先生的内心。此时,事情似乎又变得简单了。心若在,梦就在,不过是从头再来。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历史清晰的记载,都变成了今天美好的回忆。不论是从纽约使馆的四大发明,还是到淄博火车站的玻璃雕塑,今天先生的玻璃作品早已遍及天下。从先生2003年以后创作的作品《朝霞》、《大风》、《春韵》、《源泉》、《海底》,我们不难看出,先生在玻璃艺术追寻中的心路历程。在他众多的玻璃作品中,有一组系列作品《战国印记》,特别值得一提。它是中国文化之集大成的作品,它汇集了中华文化的气度与主张、技艺与巧思、雍容与华贵、沉静与优雅、含蓄与内敛、鬼斧与神工。它是集狂热与安静、粗狂与纤弱的上品之作。每当我们驻足于该作品之前,战国时代的蟠螭纹饰都会引领我们回到那个如火如荼的年代。饕餮、貔貅、蒲牢、赑屃等等这些中国传说中的猛兽,都会在瞬间苏醒过来。中华民族远古的回音洞穿历史的高墙,直击每一个人内心。然而它又是宁静的,在外部U型的窗格内,在玻璃冰冷的质感下,那种狞厉的美早以升华为先生对于人生冷峻与深邃的思考。


辉煌的四大发明(玻璃壁画)


泉涌


宇宙洪荒


山东淄博火车站玻璃雕塑《齐之风》所展现的是文脉的延续和文化的气度。雕塑形态本身不做抽象的玄思,也不寻求奇异的结构。它由汉字发展中齐字的四种写法演变而来。雕塑是面面观的艺术,无论是从哪个角度观看,都只以彰显齐字作为核心。置身齐鲁大地,很难不使人遥想起火热的西周诸侯国,遥想起混战的战国七雄。这样一来雕塑本身就与这片土地的历史取得了联系。大体量冰冷的玻璃材质运用,使雕塑本身获得了稳重、典雅之美。作品《宇宙洪荒》是先生思想的一次远足,仿佛宇宙形成时的混沌状态,被玻璃冰冷的语言瞬间凝固在通透的长方体中,天与地的交集充满了有、无辩证的哲学意境。空间中悬浮的气泡,跌宕起伏的穿行于不知是气体还是液体的时间隧道之中。你听,那透过时间隧道传来的咚、咚声,不正是生命形成时的胎动吗?


山东淄博火车站


音乐教父李宗盛说:“人不能孤独地活着,有作品是为了沟通,是为了透过作品去告诉人家心里的想法和眼中所看到的世界的样子,所以作品就是自己。”先生的作品,就是先生所演绎的人生。人生没有对错,成功的喜悦,失败的沮丧,组合在一起就是人生曼妙的风景。60年的风雨历程,先生的经历不时地提醒着我们:“人生有些事急不得,你得等它自己熟。面对这些大自然所赋予的素材,只有你成就它,它才有可能成就你。”



制坯、烧成、彩绘、二次入窑、点火……透过炉壁上观察的小孔,我望着炉内熊熊的火焰,思绪久久难以平静。火焰中的变数、期待、忐忑、幻想、渴望、冲动,此时都归于火炉边先生平静的等待。因为那跳动的火焰早已掌控在先生的手中。望着此时先生额头上被红红炉火映红的几缕白发,谁还会想起他在失败时曾经承受过的那份寂寞呢? (作者陈强 本文刊于中国文化报2015年3月15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