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义举 | 有国才有家为抗战筹款南洋华侨卖子救国

 昵称18684843 2015-09-03


△视频:郑潮炯 毁家纾难 义薄云天

  抗战时期,海外华侨共有近800万人,他们也为支援祖国抗战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南洋,一位靠卖瓜子为生的小商贩郑潮炯为了给抗战募捐,做出一件令人震惊的义举,轰动了整个华侨界。

  一张全家福背后的故事

  这是一张拍摄于1987年的全家福,照片中的老者名叫钟彩合,照片左二名叫郑社义,是钟彩合的四儿子,但是他还有一个名字,叫做赵超余。

  郑社义为什么又叫赵超余?还得从一份1940年的契约书说起,这份契约书现在珍藏于广东江门华侨博物馆内,立字据的一方是南洋华侨郑潮炯,他要卖掉的竟是妻子腹中还未出世的孩子。

  立凭据书人郑潮炯与妻钟氏,今有亲生第四子于本年六月十三号,即旧历庚辰年五月初八日亥时生,因儿女众多无力抚养,我夫妻两人同意情愿将此子出卖与广东肇庆高安赵炳南先生为嗣,改姓抚养。——契约书内容

  南洋华侨自发成立群众组织 筹款支持抗战

  抗战爆发后,南洋华侨为支援祖国抗战,纷纷成立了筹赈伤兵难民的群众组织。1938年10月,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成立,陈嘉庚先生为主席。当地的华文报纸《新国民日报》报道了华侨纷纷为祖国抗战捐款的情形。

  当此国家存亡民族续绝之秋,凡是炎黄子孙,莫不竞尽国民天职,做种种救亡运动。执戈捍卫社稷者有之,为前线将士服务于枪林弹雨者有之,在后方奔走募债劝捐者有之。——摘自1939年3月21日《新国民日报》

  瓜子小贩义卖助赈 足迹遍及城市每个角落

  郑潮炯、钟彩合夫妻平日里以贩卖瓜子、花生为生,家境清贫。但夫妻俩也加入到义卖助赈的行列,当时不到十岁的大女儿郑月香每天都和父亲一起到处义卖瓜子。

  郑潮炯大女儿郑月香现在还记得小时候她跟着父亲在山打根卖瓜子时是怎么吆喝的,“朋友啊,我做善事啊,救济(中国)打日本啊,多少钱你放进去(箱子)。有钱给多一点,没有钱给少一点。”


  山打根是马来西亚沙巴州的第二大城市,从1939年开始,郑潮炯义卖瓜子的足迹遍及这里的每个角落。

  本根小贩郑潮炯,深明此旨,曾作数度义举。查该贩为广东新会许坑人,现年卅四岁,家有一妻三子一女,日中贩卖花生果品为活,虽家境清贫,而对于善举,无不乐为。彼常云:“我国既决长期抗战,我决长期义卖。”——摘自1939年3月21日《新国民日报》

  华人生活举步维艰 卖瓜子难筹更多捐款

  1939年底,当时的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虽然还没有被日军占领,但很多华人的生活本身也是举步维艰,郑潮炯义卖瓜子已很难筹得更多捐款。

  据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张国雄介绍,当时整个社会的多数华侨是生活在底层的,靠每天打工挣钱。在华侨工厂门口做小买卖,很多华侨工人是赊账的,发工资才把钱还给他们,发工资的时候还一部分,还不能一次还完,因为还要养家糊口。

  国仇家恨夜不能寐 万不得已卖子筹款

  而此时,战火也烧到了郑潮炯的家乡广东江门,郑潮炯的父亲遭到日军残杀。据郑潮炯弟弟郑长大回忆,父亲中枪后肠子都流了出来,后来又被拖到角落,身中四枪后身亡。

  国仇家恨,让郑潮炯夜不能寐。筹款,必须要筹得更多的钱支援祖国抗日。看着身怀六甲的妻子,郑潮炯想出了一个万不得已的办法,卖子筹款。

  2013年,郑潮炯妻子钟彩合生前接受采访时说,“无所谓了,给别人也是中国人,哪家养大都是一样,把儿子送回去,以后还可以打日本,有国才有家。”


  卖儿子是为了刺激华人筹款救国

  有国才有家,这是郑潮炯当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签订契约的时候,郑潮炯特意在契约书的背面写下了“血书”二字,这既是对孩子的不舍,又是对募捐抗日的决心。郑潮炯二儿子郑社心表示,因为一开始卖瓜子的成绩很差,大家吃都成问题了,已没钱可捐,父亲后来卖儿子也是为了刺激东南亚的华人。

  郑潮炯将卖孩子得来的80块钱全部捐给了山打根筹赈委员会,而他卖子救国的义举很快轰动了南洋华侨界,各地华人媒体争相报道。

  据张国雄教授介绍,很多茶楼、商店、饭庄、药店都来支持他的募捐活动,郑潮炯从山打根出来后,到了西马,他的影响越来越大。

  丈夫为募捐在外奔波 妻子独自抚养四个孩子

  如今的江门华侨博物馆里,还一直珍藏着郑潮炯当年义卖时用的布袋、穿的衣服等等物品。就是带着这些简单的衣物,郑潮炯募捐的足迹逐渐遍布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各地。

  到处被吾同侨欢迎敬待之爱国义士郑潮炯,自去月廿七日在本埠开水义卖瓜子,不旬日共获义款越币二千二百壹拾二元四角二占,继又赶赴上游加那逸卖得五百一十五元九角,赴桑坡得八十八元五角,加帛得六百八十一元七角,均就地交由各埠筹赈会点收给据。若将以前所卖并计,郑君已为祖国筹得叻币七千余元矣。——1940年11月18日《新国民日报》

  山打根埠我侨爱国小贩郑潮炯君,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之义,乃毅然牺牲职业,离开家庭,出发各埠举行瓜子义卖,将其所得悉数缴交各地筹赈会以赈济祖国难民。——1941年9月30日《南洋商报》

  丈夫常年在外募捐奔波,妻子钟彩合则在家中带着几个孩子艰难度日。郑潮炯二儿子郑社心回忆,当时母亲在板厂那里卖面包、卖黄梨,切黄梨切到她手都烂了,那时候生活的甜酸苦辣都体验过。

  新加坡沦陷 郑潮炯成为日军搜捕重点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两个月后,新加坡沦陷,日军开始大规模搜捕曾经参加抗日活动的爱国人士。

  新加坡《联合早报》资深记者欧如柏介绍,当时新加坡只有80万人,而根据日本人自己的年报和出版物,需要被肃清的不良分子就有7万人。由于郑潮炯的事迹时常见报,他也因此成为了日军的重点搜捕目标。

  郑潮炯二儿子郑社心回忆,那时没钱买东西,只能到菜场挑一些别人不要的菜,回家煮着吃。

  日本投降后 新中国侨务部门帮助郑家团圆

  就这样躲了三年多,1945年8月,郑潮炯终于等来了日本侵略者投降的消息。此时,被卖掉的四儿子郑社义也已经差不多五岁了,他成了家人唯一的牵挂。

  1965年,在新中国侨务部门的帮助下,郑潮炯终于在广东肇庆有了郑社义的消息,几番书信往来之后,1969年,一场特殊的见面被安排在他们的新会老家。

  已改名为赵超余的郑社义对父母当初把自己卖掉一直耿耿于怀。在了解真正原因后,郑社义多年的心结才慢慢地解开。一家人的走动也多了起来,1987年,母亲钟彩合80岁大寿的时候,郑社义前往新加坡为母亲祝寿时,拍下了这张难得的全家福。

  有国才有家 抗战期间400万华侨为国筹款

  如今,当年卖子救国的三位主人公已经相继离世了,但那句铿锵有力的“有国才有家”正作为郑家的家训,一代一代传承着。

  从1937年到1942年,郑潮炯先后在马来西亚、新加坡一带靠义卖筹得义款18万余元。


  据统计,抗战期间,约有400万华侨为祖国抗战捐款,占华侨总数的1/2。全国抗战中华侨捐款总数为法币13.2亿多元,并购买总额约30亿元的公债,实际上大多等于无偿捐款。



来源/央视新闻

本期监制/许强 周庆安

主编/张竣

记者/公海全 张琦 邓雪梅 刘帆

编辑/吕小品

毁家纾难,义薄云天,为每一颗华侨赤子心点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