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区房,何时消灭?

 汉青的马甲 2015-09-03

澎湃社论


现在,很多家长通过购买学区房来为孩子争取到一个进入好学校的机会。这一直是城市中产父母的心中之痛。不买,担心孩子上不了名校,输在起跑线上,一步落后,步步落后,愧对孩子,在亲友同事面前脸上无光;买,学区房房价高昂,多年积蓄,倾囊而出,往往还条件落后,居住不便,除了学区,几无任何好处。


在学区政策之外,许多地区还出台了各种限制性政策,比如:不但要看孩子的户籍是否在学区,还要看父母的户籍;不但需要户籍,还对房产证有要求;一套房产,五年内,只能有一个学位,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些要求都是违法的,却逼得家长去买学区房,不但买,还得早买、快买,孩子一出生,就得为学区房打算。


很多人认为,学区房虽然贵,但是,买了之后,孩子可以读到好学校,入学之后,还能转手卖出,甚至还能赚一笔。且不说学区房要涨,其他地段的房子也要涨,重要的是,中国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随着入学人口的减少,学区房的价值最终也会下降。虽然大家都认为自己不是接盘侠,但接盘侠一定得有人来当。


当下的中国的教育机制,是一套精密的环环相扣的体系。想有个好工作,就得上一个好大学,想上个好大学,就得上一个好高中,再之前,就得上好的初中、好的小学,甚至好的幼儿园。每一次上好学校,都需要一次竞争,每一次进入好学校,都固化了优势。购买学区房的目的,正是为了上好学校。好学校与坏学校的差别,源于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不均等,与此同时,义务教育又是免试就近入学,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于是,想进好学校,家长就只能购买学区房,把孩子的户口迁进去。


所以,学区房的根源,在于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不均等。


教育资源均等化,喊了很多年了。早在上世纪90年代,教育部就取消了义务教育阶段的重点学校制度。不过,事实却是,重点学校的名没有了,在各种实验校、中心校、示范校的名义下,重点学校的实却加深了;义务教育阶段升学考试的“名”没了,但各种入学筛选的“实”却加重了。教育资源不均等的现象还有待大幅度的改善。


义务教育,是国家对公民的普遍的、平等的义务,教育资源的均等化是其题中应有之意。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发展程度差异很大,要实现全国范围内的教育资源均等化,客观地说,并不现实。但是,在一个城市的范围内,要说经济发展差异大,路途遥远,做不到教育资源的均等化,显然,毫无说服力,谁也不会相信。更何况,很多时候,所谓菜场小学与名校,甚至只有一墙之隔。这是对义务教育的讽刺。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注意到了教育资源均等化的问题,提出:“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

破除择校难题,是中央政策,自然也是各级政府的职责。学区房就是为了择校,择校之皮不存,学区房之毛焉附?所以,一个顺理成章的逻辑就是,学区房的存在,是各个城市教育当局没有做好教育资源均等化的耻辱、失职之标志。各地教育局长,都应该对学区房现象负责。当他们把教育资源均等化的工作做好了,学校之间的差别消除了,也就自然而然地消灭了学区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