丶
复兴公园是上海开辟最早的公园之一,也是目前我国唯一保存较完整的法式园林。公园位于雁荡路165号,东邻重庆南路,南临复兴中路,西近思南路,北北靠雁荡路,全园面积8.89万平方米。 源于私家花园 19世纪80年代,在现今雁荡路、重庆南路、复兴中路、思南路一带原是一片肥沃的良田,有一小村名顾家宅,当时有个姓顾的人家拥有十多亩土地,在此建造了一个私人小花园,人们称之为“顾家宅花园”,这便是复兴公园最初的雏形。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10月,清政府与法国签订《黄埔条约》,规定向法国开放上海等五城市为通商口岸,允许法国人携带家眷,在通商口岸居住并从事贸易活动。道光二十九年,上海道台麟桂和法国领事签字换文,划定南至城河,北至洋泾浜,西至关帝庙诸家桥,东至广东潮州会馆沿河至洋泾浜切东角为法租界。同治元年(1862年)法租界成立公董局,处理并掌管法租界内一切事务。法租界后经多次扩张,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法国总领事白藻泰与两江总督所派委员议妥法租界新界址:北至北长浜(今延安东路西段、延安中路东段),西至顾家宅关帝庙(今重庆中路、重庆南路北段),南至丁公桥、晏公庙、打铁浜(今方浜西路、西门路、顺昌路、太仓路),东至城河浜(今人民路西段)。法公董局在此区域经营城市设施,修马路,造房子等。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法公董局以规银7.6万两圈买下了顾家宅花园及其周围的土地152亩(10.13万平方米),并将其中112亩(7.47万平方米)租给法军建造兵营,作为法军屯兵之用,此地被称为顾家宅兵营。光绪三十年,法军逐渐撤去,法国俱乐部等租用部分土地建造网球场、停车场等。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7月1日,公董局作出决定,将顾家宅花园改建为公园。宣统元年(1909年)6月公园建成,同年7月14日法国国庆日对外开放,时称顾家宅公园,俗称法国公园。1943年汪伪政权“接收”上海租界。1944年,汪伪上海市政府改顾家宅公园园名为大兴公园。抗战胜利后,1946年元旦,公园改名为复兴公园,有“民族复兴”之意。
早期入园规则歧视华人 顾家宅公园在筹备开放事宜时,就排斥华人。根据1909年5月27日法租界公董局董事会会议记录,在讨论顾家宅公园开幕典礼安排问题时,有一位委员提出,是否允许本地人(指中国人)进入公园?讨论结果,公董局申明:进入公园的权利保留给西方人。 1909年8月,顾家宅公园开放时公布的章程规定:(1)严禁下列人和动物进入公园:中国人,但照顾外国小孩的中国阿妈和侍候洋人的华仆可跟其主人入园;酒醉或衣衫不整的人;一切车辆,无论是马车、人力车和脚踏车。(2)洋人牵带的外加口罩的狗允许入内。(3)园中花木鸟巢禁止攀折,严禁破坏公用椅凳。(4)不得破坏草地内游戏用设备。(5)公董局保留有权利发给华人入园券。经过华人不断抗争,1928年,随着公共租界公园对华人门禁的取消,法租界公董局董事会于1928年4月16日决议由施维泽、利荣、魏廷荣组成特别委员会,会商修改顾家宅公园章程。修改后的《法国公园规则》于7月1日开始实行,取消了严禁华人入内的规定。 在公园管理方面,1910年初,公董局公共工程处任命法国人塔拉马为专职园艺师以负责公园工作。1917年6月,公董局公共工程处设园艺主任一职,仍由塔拉马担任。其他公园管理员也都是外国人,直到民国17年后才允许部分中国人充任。 1929年6月,法租界公董局开始发售五张门券相联的年券,每券1美元,使用5人次。公园向华人开放后,门券价格不变,公园从高价的门券中取得巨大的收益。1938年,顾家宅公园售票收入78864美元,为公园预算的303%。抗日战争前期,票价每年调整一次,顾家宅公园(包括园内动物园)年券由1美元增至15美元,门券大洋5角,园内动物园门券2角。 经典的法式园林和秀雅的自然式园林 1908年,公园筹建时,公董局工务处提出建设方案,由法国园艺师柏勃
(Papot)按法国园林特色进行设计,公董局聘请他为工程助理监督。1917年,公董局聘用法籍工程师约少默(Jousseaume)负责公园的大规模扩建和比较彻底的改建。设计方案于1918年基本通过并开始施工,工程边设计边修改,直至1926年完工。期间,年轻的中国园艺设计师郁锡麒参加了部分设计规划工作,其设计的部分图纸保留至今。 由于公园早期主要由法国人设计施工,所以从园的整体风格和许多局部,都带有欧洲风味。最显著的特点是公园布局中轴对称,呈格子化、图案化,以花卉、树木、亭榭、山池见长。1926年改扩建工程完工时,当时公园北部有两个并列的大花坛。 公园西北角原兵营火药库改建成屋顶花园,打靶场改为花圃。1935年辟为月季园。现由椭圆环路隔分4个小区,分植玫瑰、杜鹃、月季等。西边的月季花坛,椭圆形的草坪和道路,令人联想到法国路易十五时代的洛可可的园林形态。 说起复兴公园,人们的第一印象它是一个法国式的园林,主要反映在规则式的花坛上,这里的花坛采用下沉式,时下爱称沉床园,利用地面高差使人们的视点抬高,能更好地俯视花坛整体的效果。但沉床园需有一定的条件相配合,首先要排水通畅,否则下雨时就成了聚水盆,下水位不可太高,不利花草生长。国外有的临街的沉床园正是利用地形的高差,阻隔路上的噪音,而且沉床园内侧还是处在坡地的上方,无排水不畅的麻烦。 复兴公园的沉床园有两个。一个为长方形,占地2742平方米的花坛,地形低于四周,有6只图案式花坛,中间用小径分割。沉床花坛中心面积154平方米,中有喷泉和出孩童戏水不锈钢雕像。水池周围有环状花坛,围以铁链栏杆。呈长方形沉床花坛,四周用黄杨绿篱镶边,两边滚地长条花坛里垫底的是碧绿的结缕草,一年四季以扶郎花、朝天椒、太阳花等不断更换,翻卷出各色图案,在这绿色中绘出一块块强烈的色彩,花坛因为像地毯般铺展,所以又叫毛毡花坛。它的中轴线正好是科学会堂(原为法童小学)建筑的中轴线,这也是规则式园林的重要特征,以花坛衬托建筑,以建筑作为花坛轴线终端的主体景物,以显示其雄伟气势,但是这两者之间有围墙相隔,所以不被人们所注意,如果仔细的人还会记得原先的围墙上有两个暗门式的装饰,墙顶还有几片花架,暗示了相通的意思,今围墙改建后已不复存在。 花坛的北面原为规则式的草坪树丛和X型道路,也可以看成是花坛的延伸,现在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雕像,作为花坛终端的主景,也是很恰当的,而且这个平台还可以兼作群众演出或集体活动的场所。 说起马恩雕像,原先有一个方案拟布置在大草坪的西侧,可以有高大的树木作背景,同时坐西朝东,面对东方,也是很有意思的。但是中国的传统以坐北朝南为正统,所以后来还是定在现在的位置上,但是建好以后发现背景不好,只得再堆土栽树补救。 另一个沉床园则为椭圆形的月季花坛,月季常混称玫瑰,容易联系上情与爱的意境。中轴线上也没有与之相呼应的建筑,是一个独立式的花园,所以采用椭圆形以更添阴柔之美。而前者雄伟端庄具阳刚之美,这也和于中国传统的阴阳相济之道。 公园的西南部分为自然式的园林,外围散植一批悬铃木作为过渡,既与花坛旁行列的悬铃木呼应,又采用自然的散植。这片散植的悬铃木,长得粗壮浓郁,著名画家刘海粟先生曾作过一幅油画,在美术展览馆中展出时,人们一看便知是此景。 从南门到大草坪到大花坛到这片悬铃木小林,正好是东南走向的通风带,是夏季纳凉的好地方,加上坐椅较多,地面宽敞,人们都爱在这里活动和坐憩。 东南片大草坪面积8000多平方米,空间开阔,可容1000人活动,周围布以10多株数人合抱的悬铃木。解放前法租界当局常在夏夜举办音乐会,解放后有些大型集会、文艺表演、花卉展览和放映电影大都在此举行,是市中心主要的群众活动场所之一 南片为中式园林区,这是中国设计师郁锡麒的杰作。1920年筑,曲径悬崖,有亭有瀑,瀑下小潭,连东面大池。池广3000多平方米,植以荷藕,蓄以金鱼。池南长廊水榭,可小憩,可观赏。布局自然,无论荷花池、假山、小路等,都显现出中国传统园林特色,生动、自然,显示出中国人对自然的见解,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非常可贵。 复兴公园自然式的园林部分为园中最精彩之笔。池中挖出的土堆在南侧和西侧。遮挡了园外建筑、道路和噪音,又抬高和改善了树木的立地条件,使公园处在浓密的树林之内,显出公园的幽雅。特别值得提出的其山石之构筑,均以零星块石拼成大块,粗看只觉得天然大石相互交叠而成,从南门口起,一小组山石中有泉流出,经小溪向西流去,又出现一组较高的山石,然后进入高潮,取桂林象鼻洞的构思形成瀑布颇为壮观,高潮过后,仍有这类山石延伸到香山路原边门处作为收笔,浑然如天生,虽历百年之久,仍固如磐石,真可谓难得。 从小溪到大池原本为木桥连通,可以看出桥面下的水流,后来改成柏油路,加上浓密的灌木丛把小溪与大池的联系割断了,还有从南门近来的大路与小溪之间的呼应,也被过密的灌木丛遮挡,无形中使二者分离而孤立。至于后来的改建,把小溪改成矩形水池,并与大池水流割断,把原先良好的构思全打破了。 至于大池的景色,要算斜出的一株悬铃木最为突出,许多人爱在这里留影。就在这岸边向西望去,浓厚的树林衬托出幽静的水面,有着极好的光影效果。后来水面上又建了一座水榭。体量大了些,压缩了水面,瀑布假山原为池南的主景,现被廊榭挡住,不能不说考虑欠周详,但从游人的实际需要来看,毕竟容纳了不少游人,也可说得失相当吧。 瀑布假山顶上,后加的亭子,成了一把尺子,把瀑布假山的气势一下给压低了,而且也不自然。幸好现在树木长大遮住了亭子,尚无多大妨碍。 复兴公园最多的树木还是悬铃木,园中1700多株树龄50年以上的梧桐树名列全市之冠。特别是南门旁的一株,堪称“沪上老二”。它是通过修剪培养了强壮的骨架枝而形成的,所以冠幅比中山公园的“老大”要大,而中山公园的一株可能是实生苗自然长成,故其高度为第一。另外复兴公园还有一些值得一提的大树名木。有欧洲七叶树一株,长势已衰,但每年仍能开花。南门口还存有一株叫黄荆的灌木,也是沪上稀见的树种。其它还有槲栎、榔榆、朴树、皂荚等大树在沪上均已少见。 复兴公园的空间特点是大树加地坪较多,因此相对停留空间也多些,使游人有较多的空间可以利用。而不少公园停留在空间太少,只好挤在流通空间的道路上,正像人行道上设摊一样,造成两难的状况。而复兴公园恰恰减少了这种缺陷,因此经历了近百年的风雨仍能适应现今的需求,改动不多。说明历史认同了这个公园的现实。 复兴公园也还有一些原存的优秀建筑小品,例如大道旁的双排座椅,省去了一个靠背,那个生铁的座脚,其式样也很精美。还有西边门的毛木茅亭,现在也很少见了。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还能保存下来,谁能说它不优秀啊! 复兴公园有三个出入口,既方便游人,又起到穿近路的作用。这种功用在设计中不可不加注意。复兴公园在东西南北有四个厕所,分布得恰到好处。垃圾堆原在南门口,由于高架路建设,现在安排在西边门附近,在不得已中也算是较妥的地点了。 复兴公园内曾辟有小动物园。1917年,公园开始饲养动物,均是一些小动物。抗日战争爆发后,公园专门设一块地方,畜小鹿、天鹅,“小鹿戏水”遂成游园一景。民国34年(1945年),接纳饲养市立动物园转送来的动物,有狮、虎。解放后又添巨蟒、金丝猴等珍稀动物。直至1963年园内动物迁至西郊公园,园内才停止饲养动物。 纪念胜地 在1917年顾家宅公园改扩建时,在公园内建有一块环龙纪念碑,是纪念法国飞行表演家环龙(Vallon)而建。环龙于清宣统二年十二月初十(1911年1月10日)远渡重洋,用轮船从欧洲运输3架苏姆(Sommer)式双翼飞机来上海作飞行表演,这是上海第一次出现飞机。清宣统正月二十七日(1911年2月25日)、正月二十八日(2月26日),环龙先后在江湾上空作飞行表演,同年四月初八(5月6日)在作第三次飞行表演时,当飞机飞至泥城桥赛马场(今人民公园),降落中操纵不当,不幸跌地,机毁人亡。卒年31岁。公董局决定把公园附近在建中的马路定名为环龙路(今南昌路),并在靠近环龙路的公园北端建一座环龙纪念碑。碑面上还刻着“纪念环龙君,君生于一八八0年三月十二日,籍法京巴黎;一九一一年五月六日殁于上海。君为在中国的第一飞行家,君之奋勇及死义,实为法国之光荣。”石碑的前面,还刻有如次的一首诗:“有了死亡,才有产生,法国是受了这种痛苦,使得他认得命运是在那儿;光辉啊!跌烂在平地的人,或投入怒涛的人!光辉啊!火蛾似的烧死的人!光辉啊!一切逝去的人!”直译成中文,诗味不够。解放后,1950年环龙纪念碑被拆除。 改革开放后,复兴公园成为革命教育基地。1983年5月5日马克思诞辰165周年时,中共上海市委在公园北部为马克思恩格斯纪念雕像奠基,雕像由上海油画雕塑创作室章永浩设计,北京建筑艺术雕塑工厂制作,土建绿化工程由上海市园林工程公司和复兴公园承建,耗资近50万元,于1985年8月5日恩格斯逝世90周年时落成揭幕,揭幕仪式由时任上海市市长江泽民主持。雕像系花岗石雕成,像高6.4米,宽约3米,由三块花岗石组成,像基平台855米,环周雪松群花。 丰富多彩的游园活动 顾家宅公园建成后,以环境幽雅著称,是当年法租界文化、社交、节庆活动的中心。1915年6月,为颂扬在欧战马恩河会战中有功的法国将军霞飞(Avenue
Joffe),法公董局将宝昌路(现淮海路)更名为霞飞路,并在1922年3月霞飞来沪访问时举行揭碑仪式,一系列庆贺活动均在顾家宅公园举行。每年7月14日的法国国庆庆祝活动都在公园内举行,届时,租界当局拨专款在公园道路两旁插彩旗,全园张灯结彩,搭建检阅台、观礼台,白天举行阅兵、游园,晚上燃放焰火、举办舞会,法国侨民游乐至深夜。抗日战争胜利后,公园也常常举行全市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复兴公园也是全市性活动场所。1949年8月1日,文艺界在复兴公园举办劳军救灾游园会,规模宏大,有话剧、平剧、越剧、沪剧、杂技、音乐、歌舞等各种文艺团体共31个文艺团体4800人参加,6天游园活动期间,四面八方的市民络绎不绝地涌向复兴公园,购票行列从大门口一直排到霞飞路(今淮海路)。游园期间共售出门票10万张以上,义卖收入620万元(旧币),游戏场收入350万元。 20世纪60年代起,定为区级国庆节、国际劳动节庆祝活动场所。1998~2000年,复兴公园以其高雅的风格被选为上海旅游节“玫瑰婚典”的承办地,2000年10月15日,100对新人齐聚复兴公园,共同点燃象征爱情的圣火,在大草坪上,圣乐高奏,100对新人同时交换结婚戒指和爱情信物,成为壮观而动人的一幕,载入史册。每年的“玫瑰婚典”已成为上海市和卢湾区的一项主要旅游品牌,并且已成功走向全国,走向海外。还有在园内举办的国际茶文化节、爵士音乐节都颇具影响。 复兴公园是个高雅的学习园地。民国时期,就有市民在公园内举办学习活动。1944年起,清晨学社在公园组织晨读1小时活动,后又开展夜读1小时活动。民国36年该社捐资300元建园亭1座、棚架数间,用皮树干和竹瓦建成,名“清晨学园”,时任市长吴国桢题额。1948年,园中开设教授太极拳的诚社晨校。 “复兴公园科普英语角”是科普工作者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辟的普及外语知识的第二课堂,它成为上海第一个有组织、有指导的科普外语会话场所,被列入上海市500个现代都市文明景点之一。1993年9月在复兴公园举办举办的广场文化活动成为上海都市广场文化的开端,至今已举办11个年头。公园南北大道上太极拳、武术、练功十八法等健身活动经久不息。区老年长跑队亦以公园为活动中心,累年不断。各种展示科技成就、民间收藏及医疗咨询活动不时在园内举行,并早已成为申城一道亮丽的人文景观,形成了复兴公园的著名“品牌”,还吸引了附近许多外国人士的自愿参与。经公园登记的活动团队就达73个、4100多人。 花卉展览绚丽多姿 从1914年起,公园年年举行花卉盆景展览,成为公园的传统活动。1940年,因抗日战争爆发,一度暂停。1948年恢复时,曾展出菊花3万多盆,1株‘红玉带’大立菊开花169朵。 解放后的菊花展更是全市闻名。1959年春,展出通常于11月份开放的名贵菊花10多种,其中一盆高2米、计9层的嫁接菊,送“迎国庆十周年百花齐放展览会”上展出。1960年育成有花2000多朵的大立菊,1974年更育出一株立菊有花2227朵。1973年菊展22天,售门票102.9万张,1977年11月举办“欢庆十月胜利全市大型花卉盆景展览”,25天门票达44.9万张。2003年上海市菊展有25个单位参展,
展出的各类景点28组.展出菊花30余万盆,有10万人次参观展览。 时尚先锋 复兴公园,不仅是目前中国唯一保存较完整的法式园林,还与著名的时尚淮海路为邻,两者共同经历了20世纪中国大都市的风雨沧桑,构成了上海市中心融中西风格于一体的商业文化景观,成为夜上海最时尚的前沿。 2001年,复兴公园举办《当代影像装置艺术展》,是2001年在世界6个港口城市轮流举行的Home
port活动的一个部分,艺术展由“细胞-艺术发展”主办,荷兰驻沪总领事馆等协办。以新奇的欧洲视觉艺术为突入口,通过视频器和装置、画材的辅助,展现艺术家眼中的缤纷世界,在公园中举办类似的艺术活动,在上海还是第一次。 开在公园内的香格纳画廊,其宗旨是推广中国当代艺术。为此,画廊成功地在上海、香港以及海外许多地方举办了十多个艺术家的个展。作为了解沪上以及至中国当代艺术的窗口,吸引了大批在沪的外国友人,海外博物馆、美术馆专员,国外新闻媒体到上海香格纳画廊来。 复兴公园内的Park97酒吧,具有得天独厚的清幽环境,公园里枝繁叶茂的法国梧桐,带点欧美风情,为这里的火红气氛招来几缕清风,给人带来无限放驰的心情,有一种十分强烈的怀旧色彩,只有那里,法国梧桐看上去才不像行道树。每逢周末和节日都有不同主题的派对,还有很棒的DJ来驻场,一派火树银花,歌舞升平,成为最佳晚会地点,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访华曾到Park97吃了两顿饭。 在复兴公园的后门深处,
更幽深一些的地方隐藏着一间名为官邸的酒吧,严格来说它是一个会员制的俱乐部. 独门独院,对着喷水池,依靠着公园内的游廊, 低矮的白色院墙, 低矮的屋顶,
一排排很低的玻璃窗, 里面深褐色的百叶帘放下来, 院子里绿色葱葱。官邸的又一大特色是,每个成为会员的客人都能得到一把“回家钥匙”——官邸门卡。每次来官邸,只需刷卡便可入内。这种回家的感觉使客人倍感舒适放松。官邸同时提供各行业不定期或定期活动的多功能服务,如产品发布会,流行时尚界发表会,记者招待会,私人生日PARTY等。台港澳明星不时前来举办活动,魅力不凡。 此外,激情四溢的California
Club、温馨的意大利餐厅Baci、古雅而又现代的Tokio
Joe日本料理……这里的夜晚显得不那么张扬,却有一种持久的魅力。它包含了一切理想的时尚元素:优雅、洋派、一流的酒和音乐。整个公园就是夜游族们的后花园,提供了回旋开合的宽敞空间。如果音乐或氛围不合意,随时可以跑出来,到大草坪上躺一躺,闻闻青草的味道。风吹过头顶上的法国梧桐,发出动听的沙沙声,给人极静和极闹和谐共存于同一个空间的感觉。
进入21世纪,复兴公园日新月异,着力强化公园建设和管理。2002年以法式公园为特征的复兴公园改建计划通过专家论证。原2000平方米水泥道板改建成花岗岩地坪,大草坪南北建成“花境”,改建2个生态型厕所,整修所有黑色路面,疏通整个排水、排污系统,架空线入地,清除电缆1100米、废电话线900米,拆除违章建筑4处,面积200多平方米,全部恢复绿化,改建茶花树坛和复兴中路透绿围墙沿线树坛,公园以更新的面貌迎接四方宾客。
|
|
来自: 憨痴呆 > 《上海、无锡、南京》